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煤炭液化生产液体燃料油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需求,是解决石油资源不足的有效手段之一.文中介绍煤炭液化技术发展状况及国内外若干液化新技术,如DBD介质阻挡放电煤液化技术、微波辐射煤液化技术、超临界流体煤液化技术、煤的分级高效集成利用技术、煤与生物质共液化技术等.对探索反应条件温和、操作工艺简单的煤液化新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产煤大国,煤碳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大量使用石油资源作能源,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因此,实施石油战略,推广洁净煤燃烧技术,促进石油资源的节约替代。 洁净煤燃烧技术,就是燃烧效率高,污染少的燃烧技术,通常指煤的液化、煤的气化技术,水煤浆技术和  相似文献   

3.
煤炭液化技术的开发现状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富煤缺油,有发展煤炭液化技术的强烈愿望。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煤炭液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煤液化技术的经济性和环保性,指出煤炭液化可作为我国未来替代液体燃料来源之一。但是需要正确定位煤液化代油技术的作用,大规模实施煤液化商业化必须谨慎,现阶段应用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4.
正煤的液化技术,有间接液化和直接液化2种。间接液化是先将煤气化,然后再把煤气液化,如煤制甲醇,可替代汽油,我国已有应用。直接液化是把煤直接转化成液体燃料,比如直接加氢将煤转化成液体燃料,或煤炭与渣油混合成油煤浆反应生成液体燃料,我国已开展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崔晓钢  谭建忠 《节能》2006,25(10):17-20
对国内外煤直接液化技术进行了分析对比,并根据我国的能源结构、煤炭利用状况和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状况,对我国发展煤直接液化的可行性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煤基液体燃料生产技术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介绍了采用CCTM模型对于煤基液体燃料生产技术(包括煤炭直接液化、煤炭间接液化、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相对于生产单位能量的产品,能效以煤炭直接液化为最高,在55%~58%,其次为煤制甲醇,在45%~48%,煤炭间接液化在40%~42%,煤制二甲醚能效与煤炭间接液化相当;煤耗以间接液化最高,煤制二甲醚次之,再次为煤制甲醇和直接液化;水耗依次为煤制二甲醚、煤制甲醇、煤炭间接液化和煤炭直接液化;投资以间接液化高温合成为最高,二甲醚次之,以下为低温合成、煤炭直接液化和煤制甲醇;产品成本依次为煤制二甲醚、间接液化高温合成、低温合成、煤制甲醇、煤炭直接液化;污染物排放几项技术均很低。利用我国比较丰富的煤炭生产煤基液体燃料,是解决液体燃料不足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煤基液体燃料生产技术的全生命周期比较论证,合理布局各项技术的示范和发展规模。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宣布,经过10多年技术攻关,我国成功实现100万t级煤直接制油系列关键装备的国产化。煤直接液化的能源转化率近60%,远高于煤电和其他煤化工的水平,可以实现煤炭资源的就地、清洁、高效转化。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概述了国内外煤的液化技术的发展历史,讲述了我国煤的液化工程目前进展情况和前景。  相似文献   

9.
代齐 《中外能源》2009,14(1):112-112
备受关注的我国“煤制油”技术实现重大进展。中国神华集团1月7日在京宣布:神华煤直接液化百万吨级示范工程一次试车成功。截至1月7日14时.工程已经连续稳定运行逾190h。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的国家。据悉,神华煤直接液化百万吨级示范工程于2008年12月30日14时46分开始投煤试车:12月31日7时打通了煤直接液化装置流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能源资源状况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格局不可能改变,并且我国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石油供应安全形势严峻,本文对煤炭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论证了煤炭液化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针对煤炭液化在我国能源战略中应处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就如何扶持煤液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煤化工的最高境界——煤制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清 《中国能源》2004,26(3):45-47
煤制油是以煤炭为原料生产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的煤化工技术的简称。通常有两种技术路线,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先期工程将于2007年建成投产。  相似文献   

12.
褐煤液化对于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成为当今煤直接液化领域的热点问题。催化剂是褐煤加氢液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褐煤直接液化过程中,催化剂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液化成本及液化产物的质量。综述了褐煤加氢液化中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催化机理等方面的进展,重点介绍了褐煤常规加氢液化催化剂,褐煤非常规加氢液化催化剂,褐煤与废塑料共液化催化剂及煤加氢液化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情况,同时也指出了催化剂的开发动向。  相似文献   

13.
在TGA/SDTA851热重分析仪上,以N_2为载气,在气体流速为20 mL/min,升温速率分别为20℃/min、40℃/min、60℃/min和80℃/min,终温1100℃的条件下,进行了煤液化残渣的热解特性研究实验,得到了不同升温速率下神华煤液化残渣热解的TG和DTG曲线,表明神华煤液化残渣的热解是分两步进行的.在低温段主要是神华煤液化残渣中挥发性的气体溢出引起热解失重,在低温度段180~450℃,挥发分迅速释放;高温段则主要是一些高分子有机质的热解过程.此外,研究了粒径对热解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粒径的增加,残渣的最大挥发分释放速率逐渐减小,而最大挥发分释放速率对应的温度逐渐增加.利用Freeman-Carroll法得到煤液化残渣的动力学参数,为煤液化残渣的有效和经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煤制油装置产生的工艺废气的特点,配套设计了一种适合多工况工艺废气焚烧的余热锅炉.  相似文献   

15.
高建业  李智  王瑞忠 《节能技术》2006,24(4):357-362
本文介绍了我国石油能源供需紧张状况,煤液化燃料的开发及替代能源应用现状。开发煤液化燃料产品,构建能源多元化结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201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6.4%,石油供应不足,将导致化工用石脑油出现短缺。现代煤化工应运而生.以煤炭为原料生产燃料油、低碳烯烃、芳烃、乙二醇等产品,部分替代石油原料,有利于降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我国已在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设了煤制油、MTO、MTP工业生产装置和MTA、煤制乙二醇的中试及示范装置,并且开发了褐煤利用的高浓度水煤浆生产技术,为煤化工的发展和资源利用打下了基础。我国目前有4家企业投产了煤制油装置,2016年全国煤制油产能将达到1600×10^5t/a。煤制烯烃项目也掀起了建设热潮,预计2020年将形成1500×10^4t/a煤制烯烃生产能力,粗略估算,仅此一项即可减少1.5×10^8t来自中东的石油进口量。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芳烃技术有清华大学的循环流化床FMTA技术和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与赛鼎工程公司合作开发的固定床MTA技术,河南煤化集团与北京化工大学也在合作开发MTA技术。我国有多家联合体掌握了煤制乙二醇技术,其中福建物构所一丹化科技的技术应用较多。  相似文献   

17.
在电控共轨柴油机上,试验研究了煤直接液化柴油(DDCL)、石化柴油及二者混合燃料的燃烧和排放特性.结果表明,与石化柴油相比,DDCL燃烧始点晚,预混合燃烧强,但在大平均有效压力时不明显.DDCL混合一定比例的石化柴油后燃烧始点接近于石化柴油.随DDCL掺混比例增加,在小平均有效压力时的NOx、CO和HC排放增加较显著,而碳烟降低.对于颗粒物排放,纯DDCL较石化柴油略高,而石化柴油掺混小比例DDCL时颗粒物排放降低.  相似文献   

18.
China has emerged as a leader in coal liquefaction. While the country's abundant coal resources and acute concerns about oil security help explain China's interest in liquefaction, the driving forces for this industry are complicated and policy has been inconsistent. Since 2006 Beijing has tried to slow down the development of liquefaction; even as China has become more dependent on imported oil,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been wary about the large impact of liquefaction technologies on scarce resources such as water. However,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coal rich areas have strong incentives to pour investment into the technology, which helps explain the uneven development and policy. The future of coal liquefaction will depend on how these forces unfold along with major Beijing-led reforms in the Chinese coal industry, which is closing smaller mines and favoring the emergence of larger coal producing firms. Those reforms will have mixed effects on liquefaction. They temporarily contribute to higher prices for coal while over the longer term creating coal companies that have much greater financial and technical skills needed to deploy technologies such as coal liquefaction at a scale needed if this energy pathway is to be competitive with conventional sources of liquid fu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