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注水开发后期下二门油田储层特征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赵跃华 《石油学报》1999,20(1):43-49
二门油田经过近20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由于该油田储层矿物及胶结物组分成熟度低,不稳定矿物和易溶解胶结物含量高,因此注入水的长期冲刷对储层物性及其它渗流特征参数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开发后期储层类型增多;孔隙和喉道的分布及组合配置关系更加多样化;大孔(喉)道与小孔(喉)道出现的频率和变化幅度在微观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相对渗透率参数变化范围加大且曲线类型更加复杂;油层润湿性、驱油效率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储层非均质性更为严重,开采难度加大,常规“控水稳油””措施受阻。成果采用对比井分析、室内岩心物模实验、测井解释、动态分析、电子探针、敏感性评价等技术对注水开发后期储层特征进行详细探讨,其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可在中国东部砂砾岩油藏储层评价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安塞油田塞130井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评价安塞油田塞130井区长6储层的宏观、微观非均质性,为储层评价和油田的科学开发提供依据。在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压汞等各类测试、测井资料,对长6储层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塞130井区长6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较弱,平面非均质性及储层孔隙结构微观非均性中等。剩余油主要分布在611-2和长611-3两个储层,是油田下一步剩余油挖潜的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3.
河口坝砂体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以胜坨油田坨28断块沙二段8,9砂层组为例,对河口坝砂体储层的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表征,并分析了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认为河口坝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弱,而层内、平面非均质性以中等-弱为主,非均质综合指数与含油饱和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非均质性中等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4.
非均质储层模型微观水驱油实验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储层的非均质性不但普遍存在,而且是影响注水开发油藏水驱效率和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利用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研究了横向、纵向及平面共6种非均质模型在不同注采方式下微观水驱油机理。针对不同非均质模型和注采方式下剩余油分布特点,研究了改变注采方向和驱替压力对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影响。改变注采方向后,横向和平面非均质模型采收率分别提高了2.89%和5.42%;对于纵向非均质模型,首次低注高采改变为高注低采后提高采收率3.72%,反之提高了1.26%。提高驱替压力后,横向及纵向非均质模型的采收率分别提高了35.65%和31.26%,平面非均质模型只提高了8.10%。  相似文献   

5.
濮城油田南区 Es下2 1~ 5油藏属于浅湖背景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 ,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构成了该区的骨架砂体 ,单个砂体垂向上主要表现为多期正韵律叠加型。储层以细粉砂岩为主 ,层内非均质性较弱 ,层间非均质性较强 ,平面非均质性介于两者之间 ,渗透率变异系数 0 .5~ 0 .7。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储层物性变差和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区。进行剩余油挖潜取得明显效果 ,水驱控制程度提高 6% ,水驱动用程度提高 8% ,采收率提高 1 .64%  相似文献   

6.
胜坨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柏  杨少春  姜海波  刘岩  邹倩 《特种油气藏》2009,16(4):67-70,78
以胜坨油田坨21断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求取非均质综合指数,来表征储层非均质特征;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建立储层非均质模型,分析储层层内、层间、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探讨其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储层的层内、层间非均质性以中等-较弱为主;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较为复杂,其分布与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有沉积微相、成岩作用、长期注水开发和构造运动;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规模较大、呈中等-较弱非均质性的储层中.  相似文献   

7.
为明晰层内非均质性控制条件下,聚合物驱对海上油田剩余油分布及开发特征的影响,根据相似原理,参照油田实际储层和流体特征参数,开展了不同非均质性下的水驱和聚合物驱室内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水驱过程中无水采收期长短与非均质程度成反比,当非均质性较强时,低渗层剩余油富集,变异系数与水驱采收率成反比;相比于水驱开发方式,聚合物...  相似文献   

8.
高集油田高7区阜宁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志香 《海洋石油》2003,23(2):51-54
文章把储层特征的非均质性与生产动态紧密结合 ,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在平面上 ,构造高部及在边缘相带的薄砂体中 ,形成了剩余油饱和度相对高值区 ;在垂向上非主力层砂体发育局限 ,呈透镜状 ,物性也较差 ,油层厚度薄 ,剩余储量有限 ,但剩余油饱和度高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模式主要是正韵律和复合正韵律。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正韵律的上部低渗区 ,复合正韵律的上部和下部相对低渗区。针对剩余油分布富集区 ,进行了注采井网调整 ,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濮城油田南区Es下21~5油藏属于浅湖背景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构成了该区的骨架砂体,单个砂体垂向上主要表现为多期正韵律叠加型.储层以细粉砂岩为主,层内非均质性较弱,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平面非均质性介于两者之间,渗透率变异系数0.5~0.7.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储层物性变差和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区.进行剩余油挖潜取得明显效果,水驱控制程度提高6%,水驱动用程度提高8%,采收率提高1.64%.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盆地流花礁灰岩油藏的储集条件复杂、非均质性强。综合珠江口盆地A油田地震、测井、沉积和地质等资料,分析其礁灰岩储层的沉积微相、隔夹层等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进而在相控条件约束下,利用熵权法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评价,并建立不同约束条件下的随机储层非均质综合评价模型。实例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定量表征储层质量参数和几何形态参数;综合储层非均质综合评价模型与油藏动态资料,确定研究区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为0.5~0.7的区域为剩余油分布潜力区,且剩余油主要富集于研究区礁体西北翼、东南翼以及靠近西南翼断层的构造高部位。在剩余油分布潜力区部署9口水平井,均获得较高的平均日产油量,与ODP设计日产油量相比,提高至少50 m~3/d,且平均含水饱和度上升较缓慢,剩余油分布潜力区具有较长的稳产时间。因此,利用熵权法对礁灰岩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评价的结果基本可以表征其储层的非均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莫北油田三工河组为本区的主要目的层段.通过铸体薄片、储层物性及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储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储集砂岩主要为不等粒岩屑砂岩和细-中粒岩屑砂岩,其中岩屑以凝灰岩为主;研究层段砂岩总体物性属中-低孔、低-特低渗储集层;储层喉道的典型特征是大喉道发育,且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岩样喉道半径大小及分布规律差异大.并对宏观的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及平面非均质性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发现,三工河组三角洲沉积的储层中夹层主要有3类:泥岩夹层、泥质夹层,致密夹层.研究目标区的夹层较为发育,非均质较为严重.物性的平面展布亦反映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的长条带状,水下分流河道中心微相物性要明显好于河道边缘及道间沉积,总体来看储层物性参数平面非均质较强.  相似文献   

12.
启动压力测定对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意味着流体的渗流偏离达西定律,为非线性渗流。通过对吉林油田部分区块的启动压力测定及测试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在低速渗流条件下,流体的流动为非线性渗流;流体在低渗透岩心中渗流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启动压力受样品渗透率的影响,相对气测渗透率来说,岩心的渗透率越低,水测和油测渗透率的下降越显著,其启动压力越高;驱替速度对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有较大的影响,有一个最佳的驱替速度。  相似文献   

13.
井楼油田一区核三段Ⅲ油组经过多年的蒸汽吞吐开发,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储层非均质性导致剩余油呈现总体分散但局部富集的特点,文中得用SPSS因子分析法,确定了用于描述储层质量及几何形态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引入储层综合评价参数,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综合、定量描述,揭示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研究表明,针对评价指数超过0.6的层位进行封堵,控制其汽窜影响,能有效启动潜力层;评价指数为0.3~0.7的区域具有较好的地质条件,水淹程度较低,是剩余油进一步挖潜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14.
中原油田采油一厂管理着文中、文东两大油田。近几年在面对新区投入不足、老油田含水高、采出程度高、井况损坏严重和稳产基础变差等诸多不利情况下,通过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加强油藏管理活动。加大油田综合调整治理力度,使油藏开发效果得到了改善。稳产基础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5.
牛圈湖油田侏罗系储层特征与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油藏为一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储层具有低孔、低渗、低压的"三低"特征,层内非均质严重,自然产能低。针对该类储层特点,从研究储层四性关系入手,对其储层有效厚度的划分方法进行研究,确定了有效储层标准,为油田下一步制定合理的技术对策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储层非均质性诸多表征参数存在的计算数值无界、分类方案主观性强及表征方法定量化程度低等问题,以洛伦兹曲线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洛伦兹曲线法求得的数据进行数学变换处理,定义了一种新的非均质综合表征参数。该方法运算简单,参数具有对比性强、能定量化表征非均质程度、适用于任何类型油藏等优点。应用该方法对旅大油田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旅大油田储层为中等非均质性,但层间及平面非均质程度较强。针对其储层非均质特征,制定了适合的开发调整思路:东二段上亚段实施联合开发,以定向井开发为主,少量水平(分支)井挖潜为辅;东二段下亚段实施分层系开发,分级分层配注调整措施。研究结果应用于旅大油田综合调整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效果显著,在综合含水率降低9%的同时,产油量增加约1000m3/d。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对油田开采过程中的精细储层预测技术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从而力图最大化地增加油田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具有中国地形条件特征的精细储层预测技术包括精细构造解释技术、测井沉积微相建模技术等的系统性研究,形成相互具有独立性且统一的迭代式研究系统模式。这种模式将对于促进我国精细储层预测提供重要技术性保障。  相似文献   

19.
以河流相沉积模式和复合砂体构型理论为指导,以预测和表征储层内部渗流屏障为目的,基于海上油田开发的资料基础和技术手段,提出了开发地质新概念——储层不连续界限,即由于沉积、成岩和构造等因素,在储层内部形成的对流体流动产生影响的各类界限统称,其中沉积成因的不连续界限是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河流弯道中的螺旋流及其对河床与堤岸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