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主要针对天津市某一主动式外墙外保温系统(保温层内嵌加热盘管型),利用TRNSYS软件搭建仿真平台,对其供暖季能耗进行了逐时仿真模拟研究,并与其对应的被动式(传统)外墙外保温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了不同朝向下主动式外墙外保温系统设计热负荷降低率和供暖季相对节能率。并进一步研究了室内温度和盘管进水温度对主动式外墙外保温系统节能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主动式外墙外保温系统可显著降低建筑外墙的供暖设计热负荷与供暖季总能耗,而且可以直接利用各种低品位能源。模拟研究条件下,各朝向外墙设计热负荷降低率在36.28%~42.33%之间,相对节能率在27.70%~35.01%之间,且北向外墙高于南向外墙;相对节能率随着室内供暖温度提高而降低,随着盘管进水温度的提高而提升。  相似文献   

2.
苏北地区既有公共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某大院工程节能改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外墙外保温体系和外墙内保温体系的研究分析,提出苏北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适宜选用外墙外保温体系;同时分别对屋面改造、外窗、遮阳改造、透明幕墙改造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的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技术措施,为节能改造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方案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其经济性,从而选取适宜当地建筑节能的设计措施.以云南高寒地区某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选用某品牌节能设计软件BECS进行了不同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方案和相同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方案下不同节能材料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同时进行屋顶外保温、外墙外保温、改用节能窗的方案节能...  相似文献   

4.
以北京市东城区某综合园区为例,根据园区现状对其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供暖空调、建筑照明及用水器具进行节能诊断及能耗分析。结果显示:建筑供暖耗热量及照明耗电量占比分别为58.96%和10.24%,为挖掘改造潜力并确定基准能耗提供了依据;通过围护结构保温层加装、门窗更换、高效空调设备更换、照明灯具更换及节水器具更换等节能技改措施进行综合节能改造,计算改造后能耗;将不同能源类型能耗归一化为标煤,经测算,改造后项目节能量约为71.0 tce,综合节能率35.52%,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175.38 t,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为类似地区公建节能改造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次能评估多采用理论模拟计算方法,还需改造后实际运行数据对比支撑。  相似文献   

5.
在围护结构中,外墙和屋顶是重要组成部分。以南昌地区一多层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利用能耗模拟工具DeST-h对其进行能耗模拟,比较其外墙与屋顶采取节能措施前与采取节能措施以后的能耗变化情况,分析了冬季与夏季的不同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6.
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措施对既有建筑外墙节能改造的安全性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国内外墙外保温典型火灾案例的调查研究结果,分析了火灾产生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1外保温系统自身不满足防火要求;2防火构造措施不合理;3施工违规操作。并基于上述火灾原因分析,提出了改善外墙保温改造防火性能的建议与措施,如选用阻燃性保温材料,设置防火保护层,采用无空腔构造,设置防火隔离带,加强施工过程的防火措施等,以期提高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为既有建筑外墙外保温节能改造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程文忠  孟杨 《建筑技术》2011,42(1):76-78
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应用于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节能改造项目中,会遇到基面情况多样化、存在防火隐患和窗洞口节点难处理等问题。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对外墙外保温施工特点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与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相适应的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措施和建议,从而充分发挥外保温系统在整个节能改造中的节能作用,并确保外保温系统的施工质量和与结构连结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冯沐春 《山西建筑》2024,(8):174-177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房屋外墙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已经不足以满足当今需求,从而导致能耗过高、室内热环境恶化。为此,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实现低碳、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节约资源能源,改善居住环境,有必要对旧有建筑墙体进行改造。结合济南市某节能改造项目,介绍了一种新型外墙外保温工艺,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节能效果好,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对寒冷B区既有住宅建筑的围护结构(外墙、屋顶、户门、外窗)进行节能改造,通过实例构建建筑模型,分析节能改造后的建筑能耗、经济效果和碳减排效果。结果表明:节能改造后的建筑能耗显著降低,节能效果提高,建筑运行阶段的碳减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针对苏南地区既有住宅建筑普通存在能耗偏大的问题,对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比较,包括外墙、屋顶、窗户、遮阳和楼道的节能改造措施等,结合常州市某老小区住宅的节能改造实例,采用DEST能耗模拟软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供实施的节能改造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冬季现场调研与热环境测试表明,拉萨市现有居住建筑的缓冲空间能明显改善室内热环境。但当地非采暖房间冬季热环境仍较差,居住建筑采暖需求明显。当地采暖能耗与环境负荷增长趋势明显。以拉萨市常见的单元式住宅为基础建立了热工计算模型,模拟分析了南北向缓冲空间进深设计对冬季采暖能耗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南北向缓冲空间均能有效降低模型的采暖能耗,其中,随着南向缓冲进深增大,模型采暖能耗呈递增趋势;随北向缓冲空间进深增大,模型采暖能耗呈先降后增趋势,北向缓冲空间模型之间能耗差很小。缓冲空间优化设计模型与基础模型的能耗对比分析显示,合理设置的南北向缓冲空间能够大幅降低采暖能耗。  相似文献   

12.
多种供热供暖方式的能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韩伟国  江亿  郭非 《暖通空调》2005,35(11):106-110
根据北京地区调研和测试数据,对多种供暖方式的能耗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指出不同的供热供暖方式有不同的供热环节,不同的供热环节涉及不同的能耗。强调在目前管网调控水平下,不均匀热损失不容忽视,并应重视供热系统各个环节的节能。  相似文献   

13.
张改娥 《山西建筑》2009,35(36):247-248
通过对我国地方供热采暖系统的能耗原因分析,提出在围护结构、热源、管网、室内采暖系统及其他途径等方面的节能措施,从而使节能技术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建筑给水系统的运行能耗主要产生于二次加压供水、循环水加压、热水加热等环节,用水环节本身也附加有能量消耗.对既有建筑给水系统的不同能耗环节分别进行了节能、节水潜力的理论分析,介绍了各环节的节能、节水改造措施,并进行了技术评价,以期为建筑给水系统的节能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2019年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印发了《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编制和应用指南(试行)》,用于指导全国各省市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在黑龙江省公共机构用能定额标准编制过程中,近5年的公共建筑节能监测平台数据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节能量核定数据在修正统计数据,处理特殊用能,合理设定能耗定额值等方面可以发挥...  相似文献   

16.
贺玄科 《山西建筑》2003,29(1):143-144
分析了我国目前能耗状况,从建筑物、供热管网与热源节能三个环节阐述了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的双例以及建筑节能的意义,提出了降低能耗的目标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以上海地区某办公建筑为例,基于EnergyPlus能耗模拟,探讨了围护结构性能提升和暖通空调系统优化这2条节能技术路径对夏热冬冷地区办公建筑降低供暖空调全年能耗的有效性.结果 表明:围护结构性能提升的节能潜力较小,经济性较差;单纯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并不能保证降低建筑年耗冷量,应综合分析全年供热供冷能耗确定围护结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小城镇供暖住宅的室内温度、供暖煤耗及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实测,评价了小城镇供暖住宅的供暖室内热环境,研究了供暖煤耗及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提出合理选择供暖热源、改进供暖方式、改善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提高热用户的节能意识是小城镇供暖节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科学准确地了解要进行热计量节能改造的供热系统和建筑物能耗现状,针对某小区进行了节能诊断,分析了燃煤锅炉效率、补水率、循环水泵耗电情况、室外管网水力工况、室外管网热损失率、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建筑外窗气密性和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状况。根据实测数据,得到了既有供热系统和建筑物能耗水平与现行节能标准之间的差距,提出了节能改造的方案建议,分析了节能效益,为节能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住宅建筑节能潜力分析——除供暖外的住宅建筑能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镇民用建筑能源消耗分为北方地区供暖能耗、除供暖外的住宅能耗、除供暖外的一般性非住宅民用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四部分,着重分析了其中的除供暖外的住宅能耗。首先,阐述了我国住宅建筑能耗的现状,指出目前我国住宅建筑能耗水平较低,但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其次,针对我国住宅建筑能耗的刚性增长趋势,提出了住宅建筑节能的重点——住宅空调器升级与更新、降低照明能耗和减少家电待机损失。并分析计算了三个方面的节能措施所能达到的实际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