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移动互联网广播及传统广播覆盖特点,通过对覆盖范围、服务特点、收听效果、收听成本、收听人群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两种广播覆盖方式。并对广播覆盖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因传统广播覆盖中的短波覆盖、中波覆盖的收听人群相对偏小,本文所说的传统广播覆盖方式,主要是以调频覆盖为例。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基于精密相位制同步广播技术,构建了我国最大规模的中波同步广播单频网,用于全自治区的"农村牧区广播"频率的中波无线覆盖。目前,中波广播仍然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的重要覆盖手段,采用先进的精密相位制同步广播技术,在大幅度改善覆盖效果的同时,可以高效释放中波频率资源,实现"单频"组网覆盖,为开办更多的广播节目频率创造了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1任务背景     调频广播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信号保真度高,接收简单经济等特点,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广播方式。特别对越来越多的流动接收人口来说,具有电视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所以尽管调频广播在我国发展才十多年,但是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普及。    目前我国的调频广播发射台大多采用大功率单一发射机发射。在城市,由于高楼林立,多径反射越来越严重,致使接收效果不理想,覆盖面积减小;在山区,由于山体阻挡,造成理论上应该覆盖的地区,覆盖不了,盲点增多,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由于存在邻近地区同频干扰问题,各地…  相似文献   

4.
我国无线广播主要采取短波、中波和调频广播方式覆盖,这几种覆盖方式和传播途径由于受地理气候条件、城市工业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规划建设广播覆盖时需要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5.
《世界宽带网络》2007,14(2):82-82
12月30日,广电总局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局发出《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试验管理的通知》的通知。根据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对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提出的自主创新、统一标准、全国漫游的要求,考虑到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的实际情况,总局确定了天地一体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体制:利用大功率S波段卫星覆盖全国,利用地面增补转发器进行补点覆盖,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构建回传通道实现交互,形成单向广播和双向互动相结合.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全程全网、无缝覆盖的系统。在我国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中,中央节目通过卫星向全国发送,地方节目通过频率复用.本地发射的方式插入到系统中,用户使用同一个终端就可以接收所有多媒体广播服务。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数字广播的发展、优势、覆盖方式,以及多种服务项目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重庆山城的地理特征导致山多桥多隧道多,众多公路隧道成为调频广播的覆盖盲区.为此,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在国内首次采用泄漏电缆方式覆盖10个隧道,隧道内覆盖7个频点的调频广播,积累了多频点调频广播在公路隧道的大规模覆盖的基本设计原则及实施经验,掌握了隧道覆盖的技术要点及规律,为探索调频广播的隧道覆盖途径做了良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8.
杨健雄 《今日电子》1994,(11):41-45,58
简况 数据广播是七十年代首先在欧洲兴起的广播方式,其广播内容是数字、文字和图形,通过电视多工方式或调频多工方式完成覆盖。它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把数据信息加载到电视节目场逆程或调频节目副载频上,前者称为图文电视(TELETEXT),后者为广播数据系统(RDS)和辅助通信系统(SCA)。在接收时需使用特殊解码设备,既可以直接显示,也可以对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分析了广播发射台业务内网覆盖面上的不足以及职工教育、党建业务等方面的视频学习需求和业态信息便捷获取需求,寻求考虑业务内网安全性下的解决方案,结合台站有线电视接收系统升级改造的契机,设计、实施基于IPTV的教育信息发布平台,并介绍了应用效果。随着信息化建设地推进,广播发射台值班宿舍、后勤区域已覆盖互联网,能方便地获取信息资讯。但业务内网出于安全考虑,并未覆盖上述区域,业务内网上公告公示、安全教育、党建视频学习等大量的信息不能直达受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地下车库调频广播覆盖的规划实施过程,重点阐述信号处理和覆盖方式选择、发射天线安装方式确认以及覆盖功率计算等.通过详细的覆盖测试与数据分析,调整传播模型参数,总结项目经验,为地下室广播信号覆盖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独特的地形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特点,为无线广播覆盖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和影响.为了提升广播覆盖效率,青海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一直在寻求并且尝试新的方法,希望在传统的调频、中短波覆盖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广泛应用的互联网技术,采用StreamNet网上广播平台,实现网上直播覆盖.通过采用网上广播的新方式来解决地理、环境因素导致的部分区域覆盖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结合StreamNet网上广播平台进行相关平台介绍,并对平台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探索网上广播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最后对网上广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隧道和地下停车场是目前调频广播覆盖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文章介绍了四川台在进行调频广播隧道覆盖中,如何选择信号源获取方式,以及隧道内使用全向小天线进行调频广播覆盖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数字音频广播DAB及其采用的创新技术,如MUSICAM编码方法,CDFDM传输方式以及DAB的不同与传统音频广播的覆盖方式和数字化大潮中广阔的发展前景及对未来音频广播发射和接收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胡亚平 《中国有线电视》2006,(14):1415-1416
磐安县有线电视发展较早,除县城和个别发展较迟的乡镇、村都采用音频广播与有线电视共缆传输方式,但音频共缆广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维护工作量大、电费支出大和网络升级改造难,针对这些问题,县广播电视台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出台了农村发展调频广播补助政策,鼓励关停音频共缆广播,发展调频广播。到目前为止,全县20个乡镇有11个乡镇全部关停音频广播,实现了调频广播全覆盖,另外9个乡镇在2006年年底以前也将实现调频广播全覆盖的目标。鉴于此,我们认为对乡镇广播机房进行技术改造的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实现农村用户调频广播由县广播机房直接带动,就是说农村用户的调频广播信号无须通过乡镇机房中转,而且保留了乡镇党委、政府的插播宣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无线数字广播信号在盲区内的覆盖问题,通常采用补点转播机(Gap Filler)加定向天线的覆盖方式,但在地铁及隧道内不适合采用该方式.因此,要实现数字广播信号在这类狭长形地下场所的有效覆盖,建议采用与移动通信系统共缆传输的方式.本文主要通过上海某地铁隧道内的覆盖实例来介绍基于泄漏电缆的数字广播信号覆盖试验系统,同时提出了共缆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参数选择,并对系统的实际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陈畅 《信息通信》2014,(6):225-225
手机电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我国拥有丰富的广播通信资源,可以满足手机电视终端数目大、覆盖面积广、耗费资源多等需要,所以利用广播通信环境来实现手机电视业务有其独特的优势,既可以利用现有的广播通信资源快速高效的实现手机电视覆盖,又为广播通信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实现过程中,分层调制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分层调制技术和广播通信技术,探讨了手机电视分层调制技术在广播通信环境下实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将广播信号场强覆盖测试数据用图形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枯燥的数据看起来更加方便、直观,为分析地理、地貌对广播信号场强覆盖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发射机各项参数的分析、调整提供了详细的参考数据,为改善广播信号的覆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线电视》2007,(5):476-476
近年来,随着广播电影电视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相继出现了以集成付费广播、付费电视等节目内容的付费节目平台运营机构。为扩大覆盖,这些机构均利用卫星方式传输其集成的付费广播影视节目。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单位(电台、电视台、付费节目平台运营机构、卫星地球站)未经批准擅自利用卫星方式传输广播影视节目信号,出现安全播出事故隐患和安全运行管理空白。  相似文献   

19.
《无线电工程》2018,(5):343-346
针对目前对可以覆盖较大地域范围的话音通播的现实需求,通过电台网和MF-TDMA卫星通信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卫星通信系统的超大地域覆盖和广播特性,以及电台网的时分复用双工特性,构建的双工话音通播系统具有理论用户数量无限大、所需带宽低和地域覆盖范围大等特点,具有传统全双工音频会议方案和话音广播方案无法比拟的优势。经在西藏高原地区、华北平原地区的实际验证表明,该方案可行,开设简单、快捷,易于操作,用户体验良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1 网络广播概况 早期的互联网上仅仅是文件和电子邮件的传送,近年来,网络广播作为传统广播的辅助和补充,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成为网络上的一颗新星。它既具有传统广播灵活生动的特点,又具有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性,深受人们的欢迎,同时,网络广播作为一种重要的海外覆盖手段,能更有效地扩大广播的覆盖范围。随着窄带向宽带的转移以及新的编码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出现,在互联网上可提供近似DVD质量的视频以及CD质量的音频。因此,可以看出加快网络广播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网络广播的方式 网络广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