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露天开采矿山转地下开采时存在境界矿柱厚度留设问题,以落凼矿为工程背景,运用工程类比分析法、卡特(Carter)比例顶柱评价方法以及MIDAS/GTS有限元分析法对于落凼矿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期间境界矿柱留设厚度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在落凼矿东部露天采场开采期间,其境界矿柱厚度最低为20~25 m。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距离下煤层开采工作面出煤柱易发生动载矿压的问题,用理论分析与工程类比方法,就石圪台矿极近距离条件下12106工作面切眼的合理布置位置进行了研究。揭示了12102工作面出上煤层切眼动载矿压的发生机理,分析了12106切眼距上煤层煤柱边界不同距离的顶板破断规律,确定12106工作面切眼的合理布置位置距上煤层切眼边界3.5 m,工作面将不会发生动载矿压。得到了现场实践验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某些矿区由探矿权证和采矿许可证确定的井田境界非常规画法,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煤炭技术》2016,(5):29-31
为预测红阳三矿煤层气开发方向,以井田范围内六口钻井资料所获得的储层参数为基础,首次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方法对井田内单口井原位煤层气开发进行评价预测。结果表明,红阳三矿六口井中,S105评价等级为较有利,S101、S107、SB14-1为不利,SB11-2、SB10-1为极不利。  相似文献   

5.
杨俭生 《矿业快报》2008,24(4):81-82
在对新庄瓷石(土)矿工作的基础上,对该瓷石(土)矿的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以及该矿床的矿石矿物成份、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该矿床的平均化学成份与我国部分瓷石产地矿床的平均化学成份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针对红山矿井煤层赋存情况及外部建设条件,并借鉴国内外现代化的矿井的经验,分别从工业场地、开拓方式、井筒形式、辅助运输方式、采掘巷道布置等多方面、多角度对红山矿井进行了技术和经济的比较,最终选择红山矿井的工业场地在井田西部8号勘探线上,B2号煤层露头附近,西邻在建的高速公路,北侧相邻输电线路;红山的开拓方案为主斜井+缓坡副斜井开拓,为类似矿井的工业场地位置选择和开拓方案设计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拿若铜矿是较为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是多龙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该矿床成矿母岩为花岗闪长斑岩,矿体产于花岗闪长斑岩体及蚀变长石石英砂岩中,大部分铜矿体由蚀变长石石英砂岩组成。该铜矿床中含有大量隐爆角砾岩,角砾为蚀变长石石英砂岩和少量岩体。拿若矿床发生过大量岩浆热液作用,岩浆岩主要以岩株和岩脉的形式产出,具有有利的成矿条件。拿若矿床主要的控矿因素有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矿区内的找矿标志较为显著,例如岩石、化探和围岩蚀变等。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优质的石英砂岩资源,对新井北石英砂(岩)矿的勘探成果做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对矿区内成矿地质条件、矿体赋存层位及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矿体的分布规律及成矿远景进行了研判。研究发现,矿体赋存于中新统红柳沟组二段,呈层状、似层状,矿石中各组分含量分别为SiO2:85.12%~98.00%,Al2O3:1.44%~4.62%,Fe2O3:0.18%~0.65%。矿石存在弱固结、埋藏浅、覆盖层薄、剥离强度低的特点,开发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9.
将刘楼铜铁(金)矿-250 m水平以上生产勘探资料与原地质资料进行对比,发现矿体赋存状态复杂、连续性差。通过分析,认为只有选用正确的勘探方法、采取边探边采、探采结合、超前探矿、探水治水的模式才能保持矿山的三级矿量平衡和工程布置合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哈尔汗铜(钴)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物质组份及控矿因素的研究,总结了矿床成因类型及找矿前景分析.对今后在东昆仑地区寻找该类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木瓜煤矿为极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本文以10-102工作面切眼巷道位置选择为实例,对下层煤10-102工作面切眼巷道应选择在上层煤9-104工作面遗留煤柱影响范围的低应力区内进行探讨;通过理论计算与Flac3D模拟软件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当10-102工作面切眼与上煤层9-104工作面遗留煤柱错距为0 m、4 m、8 m、12 m时,探讨切眼受遗留煤柱影响的围岩变形及塑性区分布情况,其中煤柱错距为4 m时,切眼受上层煤影响的程度降到最低;通过煤矿现场验证,10-102工作面切眼掘进后,围岩变形控制在有效范围内,围岩状况良好,能满足综采设备安装要求;实践表明,遗留煤柱错距选择4 m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采9^#放8^#”煤开采技术的可行性,进一步论证了其技术的优越性及在提高资源回收方面的前景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近距离薄煤层条带开采是"三下"开采中控制覆岩移动变形和地表沉陷的有效方法之一,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同时减少煤矿开采对矿区环境、地表破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近距离薄煤层条带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当采出率为50%时条带方案选取采40m留40m时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针对铁路下的煤层被采出后,采空区上方的岩层和地表移动导致的铁道线路及其他建筑物移位的问题,提出了厚煤层条件下放顶煤开采区的矿区铁道线路及站场道岔群的沉陷预计系统,掌握铁道移动与变形特点及动态变化规律,从而提出合理的线路维护措施尤其是铁路站场道岔群变形的治理技术,可保障铁路运输生产的正常进行及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5.
黄庆享  杜君武 《煤炭学报》2018,43(3):591-598
为了探索浅埋煤层群开采减缓煤柱集中压力并实现地表均匀沉降和地表裂缝耦合控制,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计算揭示了煤层群开采中不同区段煤柱错距的间隔岩层破断规律、煤柱集中应力分布规律、覆岩和地表裂缝发育规律及地表沉降规律,掌握了不同区段煤柱错距与煤柱应力集中及覆岩裂隙演化的关系。研究得出,根据煤层间岩层的破断规律,确定合理的上下煤层区段煤柱错距,可避免上下煤层区段煤柱间的集中应力叠加和煤柱支承影响区的岩层非均匀沉降,实现煤层群开采的应力和裂缝耦合控制。建立了浅埋煤层群开采的煤柱群集中应力和地裂缝控制模型,得出了避开煤柱集中应力和实现地表均匀沉降的耦合判据,揭示了减缓煤柱群集中应力和实现地表均匀沉降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汪锋  许家林  谢建林  郭杰凯  刘栋林 《煤炭学报》2013,38(11):1917-1922
针对平顶山一矿31010工作面回采期间顶板丁戊三乘人巷严重变形的问题,通过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巷道变形的原因及保护煤柱留设的问题。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后,上覆顶板岩层中的应力发生改变,将应力值等于1.05倍原岩应力的点构成的曲线定义为采动应力边界线。采动应力边界线由开采煤层向上覆岩层呈外扩式发展,采动应力边界线距开采边界的水平距离随着距开采煤层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但增大趋势逐渐减小。采动应力边界线内侧岩层应力出现增压区和减压区,而外侧岩层仍处于原岩应力状态,采动应力边界线是划定工作面上覆岩层是否受工作面回采影响的边界线。目前顶板巷道保护煤柱宽度是按岩层移动角进行设计的,没有体现内部岩层移动变形及应力特征,导致顶板巷道保护煤柱宽度不合理而出现破坏,为此提出了基于采动应力边界线的顶板巷道保护煤柱宽度设计方法。按照此方法设计的平顶山一矿31010工作面顶板乘人巷保护煤柱宽度应为158 m。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水力压裂法对太原东山煤矿煤层抗拉强度进行测试,验证了此方法在煤层强度测试中应用的适用性,获得的Kp较实验室的数据>10倍以上,为今后断层防水煤柱的留设提供了依据,该参数使得防水煤柱宽度大为缩小。  相似文献   

18.
残留煤柱破坏特征及其对下部煤层开采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涛  宋敏  康立勋  卓庆奉  崔永丰 《煤矿开采》2009,14(5):13-15,49
应用Wilson煤柱设计理论公式和三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平衡条件,以王封煤矿为实例,分析了刀柱采煤法开采后留设煤柱的弹塑性变形区,计算了煤柱承受的极限载荷,得出该矿8号煤层刀柱采煤法留设的煤柱实际承受的荷载小于其所能承受的极限荷载,煤柱处于稳定状态,上覆岩层在煤柱上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对下部煤层开采造成较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极近距离遗留煤柱下方煤岩层受采动影响破坏严重,给下煤层开采带来困难.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和试验的方法,分析了极近距离遗留煤柱底板变形破坏机理,将底板岩层破坏区分为三个区域:主动应力Ⅰ区、过渡Ⅱ区以及被动应力Ⅲ区,基于此,开发了极近距离遗留煤柱下锚网索主动联合支护技术,现场矿压监测结果验证了技术参数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条件,应用弹塑性理论及弹性力学理论分别对上位煤层开采后对底板的屈服破坏深度及残留煤柱在底板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力学分析计算。通过对煤层塑性煤柱临界宽度的计算,确定上位残留煤柱的稳定性,其在底板的非均布应力对下位回采巷道的合理布置至关重要。经过综合分析确定出下位回采巷道合理的内错距,此方法可为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回采巷道的合理位置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