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泥沙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中分年和汛期两方面分析总结了 195 0~ 1999年间黄河中下游径流量、输沙量和含沙量的年际和年内分配变化特点 ,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不同运行时期下游河道泥沙动态。研究结果表明 ,黄河泥沙 5 0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表现在径流量、输沙量、含沙量变化不同步 ,水量汛期比例减少而沙量向汛期集中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人民黄河》2017,(11):11-14
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主要来源于汛期,受汛期不同时段降雨的影响,小浪底水库入库洪水泥沙具有明显的分期特性。通过优化小浪底水库汛限水位策略,研究水库汛期分期运用,有利于提高洪水资源化利用效率,对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小浪底水库开发任务以防洪、减淤为主,优化水库汛期运用必须考虑其对库区及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拟定不同的分期运用方案,以水库进入正常运用期为背景,通过数学模型分别对库区及下游河道进行冲淤计算。从计算结果来看,进入正常运用期后,小浪底水库调节能力有限,每年9月10日后,入库含沙量较低,适当抬高运用水位对库区及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黄河是著名的多泥沙河流,黄河上修建电站,解决好泥沙问题至关重要。龙口水库采用蓄清排浑、汛期排沙的运用方式,汛期大孔口(底孔)排沙、小孔口(排沙洞)冲沙,保证水库调节库容和电站"门前清",减少粗沙过机。根据工程经验和模型试验,合理选定了排沙、发电分流比和排沙洞进口流速,采取了合适的抗磨措施。  相似文献   

4.
废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泥沙问题是修建废黄河地涵的技术关键。本文总结前期研究工作成果,着重阐明废黄河泥沙对拟建地涵淤积的影响及地涵建成后对上游河道冲淤的影响问题。鉴于目前废黄河出现全线游积的趋势,随着建涵后淤积率的增大,人能力问题显尤为突出。为此,必须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并建设恢复被撤消的部分水文泥沙测站,开展泥沙观测工作,以利拟建地涵正常运行及汛期安全行洪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黄河干流径流泥沙特性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黄河干流主要控制站的径流泥沙资料为基础 ,从量值、过程、洪水和泥沙组成等方面分析了 1 986年以来年内不同时期黄河干流水沙特性的变化 ,得到汛期径流泥沙大量减少、非汛期径流量沿程减少加剧、中大流量出现机率大为降低、洪峰流量降低以及泥沙组成规律未发生趋势性变化等重要认识 ,为黄河治理和水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库泥沙淤积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大型水库建设非常重要且必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库区55 km范围的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2种泥沙调度运行方式下(方式1为前50 a汛期高水位运行,后50 a汛期低水位运行;方式2为100 a保持汛期低水位运行)水库泥沙淤积演变过程、库尾淤积、淤积量等情况。研究表明,不同运行方式下,汛期坝前水位对水库泥沙淤积的沿程发展、库尾淤积高程等影响较大。通过比较分析,水库运行前50 a,2种运行方式下泥沙淤积差别较大,运行方式2,汛期保持低水位运行更有利于水库排沙减淤;水库运行后50 a,2种运行方式相同。随着运行年限的增加,2种运行方式下泥沙淤积趋于相同。  相似文献   

7.
盐锅峡水电站位于黄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汛期洪水不仅带来大量泥沙,同时也伴随带来大量杂草污物.由于水库库容较小,加之在工程布置上未留排沙、草设施,致使水库在蓄水运用后的三、四年内,库容即淤积损失达百分之七十以上.电站运行初期实践表明,水草、泥沙堵塞拦污栅给电站的安全运行带来了严重威胁.1964年8月12日3号机组拦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黄河下游河道的实测水沙资料,对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时间下游河道不同粒径泥沙的冲淤调整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近30年下游河道不同粒径泥沙的冲淤调整趋势,即淤积有,较大幅度地减少,其中汛期淤积量减少非汛期河道由淤积状态转变为冲刷状态;在滞洪排沙运用条件下,出现以粗泥沙为主的淤积;在蓄清排浑运用条件下,由于来水来沙减少,河道淤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黄河上游梯级水库运行的生态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少明  尚文绣  王煜  鲁俊  郑小康 《水利学报》2018,49(10):1187-1198
为科学揭示梯级水库群运行对河流生态的影响,基于黄河上游实测水沙序列,采用IHA(Indicators of Hydrologic Alteration)指标体系,对比分析了不同工程运行时期黄河上游水文情势变化,运用多系列贡献率分割法,量化了不同影响因子对水文情势变化的贡献率。通过输沙率法结合断面淤积形态分析揭示了黄河上游河道冲淤演变。结果表明,黄河上游水库运行对河流径流及河道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进而影响了河流生态。水库运行后非汛期月均流量上升、汛期月均流量下降、高流量事件发生频率与流量减少,径流趋于平缓,且宁蒙河段泥沙淤积、断面形态趋于宽浅。分析表明水库运行是造成黄河上游兰州水文情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石嘴山、头道拐水文情势变化的重要原因,高流量事件的减少加剧了河道淤积,使河流生态朝不利方向演化,为维护黄河上游生态健康有必要实施生态调度,提高涨水期和洪水期下泄流量并制造高流量事件。研究为评估梯级水库运行的生态影响、指导梯级水库生态调度提供方向性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内蒙三盛公枢纽,是黄河干流上低水头灌溉引水枢纽,正式投入运用以来,采用汛期壅水灌溉,非汛期泄水排沙的运用方式,在库区保持了一个长期使用的有效库容。利用这个库容和枢纽其他工程的共同作用,使入渠泥沙比建库前减少了60%左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泥沙冲淤演变情况和冲刷强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非汛期,黄河下游发生冲刷的河段主要在高村以上尤其是夹河滩以上,高村—艾山河段大致维持冲淤平衡状态,而艾山以下河道则发生淤积;调水调沙使高村—孙口河段由微淤状态进入微冲状态;孙口—艾山河段由微冲微淤状态变为冲刷状态;从冲淤强度沿程分布看,高村—孙口河段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汛期和非汛期均为冲刷,孙口—艾山河段汛期冲刷而非汛期略为淤积。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中游干流水为不仅需要调节径流,尤其重要的是必须调节和处理好泥沙,才可能长期保持一的有效库容,取得长远的设计效益,所以,水库运用方式比少沙河流上的水库复杂得多。本文根据黄河综合治理方针及碛口水库的开发任务,分析了水库的水沙特点,库容分布,库区地形特征及水库对上下游的影响等因素,研究论证了碛口水库水库实行泥沙多年调节,初期汛期采取高水位蓄水的运用方式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目前,华北平原缺水严重,南水北调工程近期难以奏效,黄河水资源比较丰富,汛期水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但黄河是著名的多泥沙河流,河道淤积问题十分严重。因此,研究黄河汛期水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利用下游河道的输  相似文献   

14.
采用黄河干流骨干水库综合利用调度模拟模型,以2020年为设计水平年,模拟分析了龙羊峡、刘家峡水库(简称"龙刘水库")现状运用方式和汛期分别增加下泄10亿、15亿、20亿、25亿、30亿、35亿m3和40亿m3(基本不蓄水)等8个方案(调度运行方式)对全河水资源利用与泥沙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整龙刘水库的运行方式对协调河道内外供水有一定的作用,随着龙刘水库汛期下泄水量的增加,河道减淤量增加、经济损失率逐渐加大。推荐将龙刘水库汛期增泄15亿~25亿m3水量作为现阶段调整龙刘水库运用方式的试验方案。  相似文献   

15.
黄河禹门口提水枢纽工程复合型沉沙池的布置与模型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基本情况黄河禹门口提水工程是工业用水与农田灌溉的综合型供水工程。据黄河龙门水文站40多年泥沙实测资料分析,禹门口处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3kg/m~3,汛期瞬时最大含沙量为933kg/m~3,泥沙最大日平均含沙量为135kg/m~3,平沙年日平均含沙量超过50kg/m~3的时间约为60d,其中50~150kg/m~3的时间约45d,汛期  相似文献   

16.
以黄河为代表的高含沙河流上的电站汛期时泥沙浓度极高,运行时造成水轮机过流部件产生严重磨蚀,一些电站汛期被迫停止发电。水工设计中采用的沉砂池和排砂底孔对水流中的推移质在电站进水口形成排沙漏斗,对减轻过机沙量,减轻水轮机泥沙磨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有大量的悬移质泥沙进入水轮机。含沙水流流经蜗壳流道时在离心力作用下,水流中的悬移质向靠近蜗壳外侧下部运动。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排沙思路,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陈枝霖 《人民黄河》2000,22(5):15-17
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不同于一般水库的特点在于它的减淤2调节,它吸取了三门峡水库的经验教训,采用逐步抬高汛期运用水位,以有利于山东河道减淤为目标,汛期调节出库流量集中于600m^2/s、2500~4000m^3/s两级流量。洪水是黄河来沙与下游河道淤积的主体,为使水库多拦对下游有害的粗泥沙、多排对下游无害的细泥沙,可采取拦粗排细的运用方式,即根据水情预报,当出现流量大于2500m^2/s的洪水时,提前  相似文献   

18.
现行国家标准在黄河COD监测中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是多泥沙河流,泥沙含量较大时,对COD监测值的影响较大.从分析泥沙与COD测定结果的关系入手,针对目前黄河水沙条件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了国家标准(GB3838-2002)在黄河COD监测中的适用性及局限性,指出:在黄河水体含沙量不大的非汛期(11月~翌年6月),现行国家标准基本规定的监测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黄河水体受耗氧有机物污染的状况,可以满足水资源保护管理与监督的需要;在暴雨洪水时期及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期间,现行国标在黄河COD监测中适用性依然较差.  相似文献   

19.
根据黄河中下游降雨洪水泥沙特性,采用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模糊聚类法、分形分析法、圆形分布法等多种方法,对黄河中下游主要洪水来源区和控制站降雨、洪水、泥沙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期点识别。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汛期洪水泥沙不仅在时间上有较明显的多分期特点,而且在空间上也有显著的分期时间差异。经综合分析,确定潼关、花园口站汛期洪水分期点为9月10日、10月10日,三门峡—花园口区间汛期洪水分期点为8月20日、10月10日。  相似文献   

20.
1999年以来,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发生了以下变化:一是黄河10 a间不再断流;二是非汛期水流含沙量降低,但粗泥沙颗粒含量增加;三是调水调沙后,主河槽显著刷深。黄河下游水沙变化,尤其是水流含沙量的变化对引黄灌区影响较大,导致灌区渠道淤积,杂草丛生,使灌区引水能力下降,用水得不到满足。结合小开河引黄灌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泥沙颗粒变粗对水流挟沙能力的影响,提出了解决泥沙淤积问题的措施:适当进行调水调沙、及时进行渠道灭草、实行灌区科学运行管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