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林是历史上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独有的风景营建手段,加上古往今来无数赞誉的诗词歌赋,使得桂林风景享誉海内。该文从桂林城市风景营建历史演变入手,通过历史文献查阅,实地考察补充,从风景园林视角,收集整理桂林城市历史风景营建直接建设要素以及间接影响要素共12个,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化分析,利用GIS手段进行可视化的空间形态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对桂林城市风景营建的空间形态及历史演变进行解读,从而总结桂林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发展特征及演变机制。意在完善补充桂林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为现代城市风景营建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快速城市化、城市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该文从风景园林视角,研究桂林城市历史发展中山水环境与景观空间建设的相互作用关系,解读其景观空间建设特征及智慧启示。桂林历史城市建设通过对其中心、节点、轴线及景观视角控制所构成的景观空间格局,体现出一种"山—水—城—人"融为一体的协同共生的规律特征。从桂林城风景建设的人居环境智慧经验着手,总结出自然山水空间环境具有引导城市景观空间有机生长、控制城市景观空间形态,构成城市景观格局的作用。对历史城市风景空间营建智慧"古为今用"的研究,对当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楼阁”是中国城市历史风景 营建中具有重要标识性的公共景观符号之 一,蕴含着山水风景、礼制教化及社会价值 等多元建设机制。而当下忽视城市楼阁形成 机制的片段化、破碎化保护与建设,割裂了 其在城市历史风景中的文脉延续,是关系到 传统城市风景保护与重塑的紧迫问题。对 此,本文以《全宋文》中官方主导建设的251 个城市楼阁文记为对象,指出城市楼阁是宋 代城市风景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围绕楼阁营 建目标的词频统计,提取出礼制型、教化型 和观景型3类楼阁,分析了礼制择中、风水 形胜、城墙城门及园林附属4类楼阁空间布 局方式,从而理清了城市楼阁的空间布局和 内在形成机制的耦合关系,为城市历史风景 的保护与重塑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4.
张婧雅  张玉钧 《风景园林》2022,29(1):135-139
研究古代山岳风景营建治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可明确中国典型区域风景的内在特征。以明清泰山地区为研究案例,采用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细读方法,解析其山城空间格局和与之配套的内部治理机制。研究认为:明清泰山地区通过核心点统领、重要节点控制、线性种植串联以及意境营造等手法,构建了"山城一体"的空间格局;通过国家地方结合管理、多方参与共治、香税反哺等策略,形成了"山城互促"的治理机制。最后在国土空间视角下,从营建目标、治理理念、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关系、多方参与等方面探讨传统与现代区域风景营建的演变特点,并从区域风景识别与范围界定、多解预景规划、共治模式和适应性管理3方面提出规划管理建议,以期为半自然区域的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之间,是历史上文明碰撞及文化交融之地,其大山大川大漠的自然地理景象,形成了先民独特的自然景观认知和工程营建活动,从自然形胜、城邑、宫苑、陵墓、寺观到各类军事交通水利等大型工程,呈现出"因山而成"的空间分布层次、"笼山水为苑"的地景空间艺术形式和"雄浑"的风景审美张力。在3000多年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依托西北地区七大山脉体系,逐步形成了15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由此构成鲜明的区域性国土风景营建体系。这种风景营建模式和体系随周秦汉唐朝代的更迭而逐渐成就辉煌,使其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和东方美学意义的世界性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6.
界画因其能工整细致、客观严谨地展现建筑风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与城市建设有较深渊源的特别门类。界画始于魏晋时期,隋唐时期达到较高水平,两宋时期盛及巅峰,元明清时期逐渐衰落,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在界画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中有迹可循。本文以挖掘中国古代城市意象与风景营建手法为核心,在整理和分析文献典籍中界画、诗词等基础上,通过图示符号读取并归纳城市意象元素,得出中国古代城市风景营建的方法体系,即"因天材,就地利"的理念,"本人情,状风物"的原则,以及"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手法。旨在借鉴古人践行的风景营建智慧,为当下城市风景营建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 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 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 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 的区域集群性的营建特征,形成了“因山而成”的地景文化空 间圈层。研究基于风景观念辨析,建立从视觉-精神的知觉空 间构成到风景营建手法的分析框架,对6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及典型案例进行辨识,提出3点结论和思考:风景观念是在人 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对山川感知、表达、营建及祭祀、游 历、附文活动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风景营 建手法呈现出“与山川同构”的空间营构秩序;风景观念及其 营建传统转译为空间语言,是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知觉 空间和营建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今日国土景观具有社会属性 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毛华松  漆媛媛 《风景园林》2020,27(11):23-28
回归历史语境的区域风景营建机制研究,有利于突破囿限于风景物质空间的静态研究现状,还原历史风景与区域山水、政治经济等的复杂关联。以城址未变、保存良好及有史料延续的严州古城为例,基于营建主体认知的历史园林分类,并结合类型空间分布、建设主体和重建频率等,分析、归纳了3个区域风景营建特征:1)依托优势山水资源的风景空间分布;2)基于风景营建主体的多元类型实践;3)人文与自然双重影响下的关键风景点。系统阐释了影响区域风景生成的自然、政治、社会因素,对理解和传承中国区域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依托喀斯特地貌营建,是反映山水、建筑、城市三者和谐共融的经典杰作。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现场踏勘等方法,借助历史地图转译、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与机理。研究认为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可划分为成长期、全盛期、成熟期3个阶段;厘清了不同阶段风景建筑的分布特征、建设目标、营建特质与发展态势;揭示了风景建筑依托优越山水的选址智慧、呼应空间结构的秩序建构、基于价值导向的审美意境等营建机理,以期对桂林风景建筑形成新的理论认知,也为未来风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明代靖藩制度是桂林发展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制度,山水园林受其影响而呈现出显著的营建特点并形成多元类型的园林体系。当前研究囿于王府园林类型的探讨,对该时期山水园林的多样性与规律性认知尚显不足。采用“信息采集-特征归纳-叠合分析-提炼规律”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明代桂林王府园林、衙署园林、公共园林、寺庙园林等多种园林的营建主体、建设目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山水园林依托城市形胜区域的基址选择、锚合城市山水秩序的空间布局、融糅出世入世思想的意境表达等营建规律,旨在为桂林山水城市的“城中之园,园中之城”理想风景营建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文明冲击下,近代公园被视作“文明装置”,成为中国各地都市计划的重要部分。作为古代城市形胜和游憩之地的山水风景,在何种情形下、以何种方式融入公园化实践,并承担何种作用,是厘清中国山水风景审美近代转型的关键线索。基于近代城市转型和市政计划概况,重点围绕武汉、广州和南京3个城市,探讨了20世纪20年代城市管治边界外扩下的山水风景资源的融合发展及其相应的风景认知和营建,指出了近代山水风景公园化在公共空间供给、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和新规划思想实践3个方面的历史贡献。对理解古代城乡一体化到近代城乡二元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山水在审美、功能、营建关联上的转型,反思当前国土空间视野下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与公园城市建设,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基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空间需求日益迫切。我国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方面起步较晚,社区游戏场建设也相应滞后,主要是在商品房浪潮中逐渐推广发展起来的,并由私营企业建设与维护。这种市场导向的营建模式,与商品房市场中占比较大的门禁社区相叠加,对社区儿童游戏场的建设标准、空间布局和使用效果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城市尺度类似但营建模式不同的中美城市社区游戏场营建的比较研究,围绕可达性、可共享性、多样性、安全性和趣味性等5个要素,探讨和揭示当前我国社区儿童游戏场的营建模式对其建设标准、空间格局以及实际使用效果的社会空间影响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玮  李雄 《工业建筑》2018,(1):7-11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针对当代中国城市景观危机提出的概念。对"山水城市"营建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包括"山水城市"的概念、发展过程。阐述中国传统宇宙观及山水诗画对人居环境营建的影响。从城市选址、空间格局营造、审美意境的表达三个方面总结山水城市人居营建策略。以杭州和苏州为例,阐述两种典型的"山水城市"人居环境营建的策略。山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山水城市"人居环境的营建需要将生态、文化、美学意境融入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总结创新中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城市拥有与西方城市不同的空间营造逻辑和规划设计方法,尤其是结合山水元素的人居环境营建理念及方法,曾指导人们创造了大量"天人合一"的中国式城市空间。本文以清涧古城历史人居环境营建为例,在古城历史城池图复原的基础上,借助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对其自然山水中地表和河流灾害进行模拟分析,探寻城市营建择地经验,并利用空间句法分析城市历年空间结构的演化发展,总结其空间结构构架经验。与此同时,运用Arcgis视域分析方法对城市建筑群体肌理以及重点建筑视线关系进行剖析,以提取城市建筑布局经验。希冀通过科学定量的分析方法发掘转译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营建智慧,以启发当代于山水之间实现人居和谐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6.
桂林的风景建设自古有之,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到宋朝时建设与发展达到顶峰,而后逐渐衰退,现代虽有效仿,但仍不复盛况,所以,宋代桂林的风景营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从宋代桂林的时代背景出发,先介绍了自然山体、岩洞、建筑等风景要素的营建情况,而后重点梳理了当时环城水系的建设情况,即开凿朝宗渠、串联内城水系、重修西湖、修筑濠河的四次大型水系建设过程。分析了宋代桂林风景营建与发展达到顶峰的主要原因。古为今用,思考了桂林水系建设在风景营建与开发时的重要作用,并对比与反思了当代桂林风景开发建设较宋代仍存在有零碎化、破碎化的状态,以期在未来风景营建中能够有更好统筹。  相似文献   

17.
囿于我国气候及地形地貌因素,对水资 源进行时空调配及管理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要 条件,由此发展出以灌溉和调蓄为主的水利工 程,形成了以人工控制流量和水位的水文流域 单元——灌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灌区已成为 我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基本模式。 首先简述我国灌区的形成及发展、确定陂塘灌 区、堰坝灌区和泉(井)灌区这3 种基本类型、 分布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风景审美及 风景营建的影响。然后以北京三山五园为例,剖 析其农业生产、聚落布局、园林营建皆与水利系 统密切相关,是具有陂塘灌区和泉(井)灌区特 征的国土空间开发的案例。最后,横向对比英 国与伊斯兰造园体系,论述不同地区迥异的地 理和水文条件塑造了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土空间 开发方式,并进一步影响了传统的风景营建。文 章为理解我国传统的风景营建方式提供了新视 角,有助于其进一步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风景园林学科的工作对象面向广大的土地地表空间,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人工营建的建成环境和自然区域2个范畴.一方面,人们在建成环境中关注自然的营造,以满足人类对于自然空间的原始追求;另一方面,在国土及区域的视角下,以人工干预的方式介入自然系统,通过整理土地、梳理自然过程、营建区域风景,形成适于人居的环境领域.  相似文献   

19.
公共空间是城市新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和交往的社会场所。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问题不仅体现着城市新区的城市面貌,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本文从公共空间的美学特征出发,指出城市新区公共空间在形态、环境、意象等方面和谐统一的营建原则与策略,从而提升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满足人们对城市美、生活美、社会美、文化美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营造城市意象与梳理城市结构的关键元素,其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然而绿地生态系统的有机性与城市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绿色开放空间的营建不仅需要综合性规划设计,更需要一套完整的基于地方背景的长期建设与维护方案,才能保证绿色空间与城市的共同生长.德国法兰克福虽作为欧洲金融中心而闻名,但其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环境才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追溯法兰克福城市核心绿色空间即城市绿带的发展建设史,从规划设计、管理结构、法律法规和实施保障等多个角度,展示其基于长期大量小型项目等"慢营建"策略对城市生态空间意象与居民绿色认知的塑造,分析这种实施策略的适用背景与优势劣势,指出其对我国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