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柑橘加工产品的香气是衡量其品质好坏的评判指标之一,其果实中以键合态形式存在的香气前体物质和柑橘类苦味物质是影响产品香气的直接因素。应用β-葡萄糖苷酶不仅可以水解键合态香气物质以促进香气成分的释放,而且可在鼠李糖苷酶的协同作用下将柚皮苷水解成无苦味的柚皮素来减少产品苦味的形成,进而提升人们对香气的感知能力。但在实际增香环境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并不稳定,各种内外因素都极大地抑制了增香效果。该文综述了目前提高β-葡萄糖苷酶在柑橘加工所处复杂环境中活性稳定化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以期为β-葡萄糖苷酶更好地应用到柑橘加工产品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茶饮料保香及增香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茶叶原料的选择、焙火处理、杀菌技术、添加果胶酶处理、添加天然胡萝卜素和外源酶、香气回收技术等在茶饮料保香、增香上的应用,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花饮料保香及增香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茶叶原料的选择,焙火处理,杀菌技术,添加果胶酶处理,添加天然胡萝眩素和外源酶,香气回收技术等在茶饮料保香,增香上的,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速溶茶粉是重要的茶叶深加工产品,酶工程技术是改良速溶茶粉及其加工产品风味的重要途径。为了解β-葡萄糖苷酶和α-L-鼠李糖苷酶对速溶绿茶粉水溶液香气的影响,运用感官检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香气强度值(OAV)方法对酶处理前后的速溶绿茶粉水溶液进行分析。感官评价和GC-MS分析发现,速溶绿茶粉水溶液主要呈焦糖香和甜香;β-葡萄糖苷酶处理后花香、甜香和青草香显著增强,焦糖香降低,顺式-3-己烯醇、香叶醇、己醇、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醛这些重要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显著增加;α-L-鼠李糖苷酶处理后速溶绿茶粉水溶液中焦糖香显著降低;两种酶结合处理后青草香和甜香进一步增强,顺式-3-己烯醇和水杨酸甲酯的含量进一步增加。OAV分析发现,速溶绿茶粉水溶液主要香气贡献成分为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2-乙基呋喃、柠檬烯和壬醛;β-葡萄糖苷酶处理后主要香气贡献成分为顺式-3-己烯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和癸醛;α-L-鼠李糖苷酶对速溶绿茶粉水溶液各成分的OAV值没有显著影响;两种酶联合处理可进一步增强顺式-3-己烯醇的OAV值。以上研究表明β-葡萄糖苷酶可显著改变速溶绿茶粉水溶液的香气,且α-L-鼠李糖苷酶与β-葡萄糖苷酶对增强速溶绿茶粉水溶液的青草香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为改良速溶茶粉加工食品的风味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香气是衡量果酒感官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而长期以来香气淡薄问题制约着果酒品质的进一步提升。果酒增香酿造是相关从业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但香气调控机制复杂,是阻碍果酒增香发酵技术创制的“瓶颈”难题。本文从关键香气化合物的种类及其形成途径等方面,系统综述酿酒微生物、酶以及发酵前处理等工艺对果酒香气的影响机制,并对现代生物技术在优良产香酵母选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最后,对未来果酒风味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利用超高压对黄油进行增香处理,研究不同压力及保压时间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酯类、酮类、芳香族及杂环化合物等为黄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约占70%),在100、200、300、400、500 MPa下分别保压10、20、30 min的黄油配成复原乳后香气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100 MPa保压20 min的黄油增香效果最好;经超高压处理后黄油中的醇类、酸类、内酯类和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挥发性物资成分分散,香气更为丰富、柔和。  相似文献   

7.
β-葡萄糖苷酶酶解腊梅花增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β-葡萄糖苷酶对腊梅花的增香效果。用β-葡萄糖苷酶酶解腊梅鲜花,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分析酶解前后腊梅花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经与酶解前的46种香气成分对比发现,酶解后,腊梅的香气成分增至64种,主要香气成分的质量分数均明显增长,其中β-榄香烯、4-异亚丙基-1-乙烯基-o-孟-8-烯、α-荜澄茄油烯和α-可巴烯分别增长了107.7,50.3,46.5,30.0倍。β-葡萄糖苷酶可水解腊梅鲜花香气的前体物质,释放出鲜花中潜在的香气成分,起到自然增香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增香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食品中添加风味形成酶类(即增香酶),以恢复在加工过程中失去的风味化合物。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加热、脱水以及酸碱处理等作用,会造成天然风味物质的损失。尽管人们可添加合成香料使食品增味,但合成香料的使用受到卫生指标的严格限制,且增香效果不理想,因此,增香酶的发展无疑为解决加工食品的风味这一难题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9.
卷烟焦油降低后,其热挥发物含量降低,导致香气质和香气量的变化。在滤棒中植入凝胶载香物质可以弥补香气损失。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凝胶载香滤棒后,实现卷烟燃烧时通过烟气对载香物质的洗脱并使其释放香气。  相似文献   

10.
在烹调中常常可以看见有些家庭主妇或者厨师.在菜肴的制作过程中用到香糟。随着香糟的加入.锅中的菜肴立即香气扑鼻,诱人垂涎。这是因为香糟具有香气馥郁、除腥气、提鲜味、增食欲的特点,因此在烹调时常常被作为提鲜增香的调味品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SDE法研究速溶绿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食品科学》2002,23(10):84-87
本研究采用SDE法对速溶绿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工艺对速溶绿茶香气有较大的影响,使得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逐渐损失,其中在提取工艺和浓缩工艺损失较严重,经喷雾干燥后,某些香气成分有所增加,但成品速溶绿茶的香气与原料的香气无论在含量上还是在数量上均已相差甚远,已不具有原茶的风味。在此过程中不同香气类型和香气组分的损失程度存在较大差异。SDE法对香气的提取分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红茶和香菇为原料,通过微波程序化升温混料直提、二级切向流微滤-反渗透膜组合浓缩和喷雾干燥制备菌菇速溶茶产品,并对加工过程中的相关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所制得的菌菇速溶茶产品呈粉末状,无结块,色泽红棕色,有较显著的菌香;冲泡后,汤色橙红,滋味醇厚伴有浓浓的菌菇味;产品中多糖含量高于15%,多酚含量高于16%,兼具菌菇和红茶的功效和风味,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经压饼处理后不同等级陈化白茶散茶和饼茶香气成分的差异,探明压饼处理对陈化白茶香气的影响,为白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萃取茶叶香气,通过气相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国标GB/T 23776-2018的方法对茶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在陈化白茶中共检出53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主要有苯甲醛、苯甲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乙醇、α-萜品醇、香叶醇、α-雪松烯、β-雪松烯、石竹烯以及雪松醇等。对比以散茶、饼茶陈化白茶的香气成分差异,发现陈化白茶压饼后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己酸甲酯与β-紫罗酮等许多花果香物质减少,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明显下降;而雪松醇、雪松烯、酸龙脑酯与α-蒎烯等具有木香、药香物质增加,其中雪松醇与雪松烯大幅增加。压饼处理对白茶陈化香气种类和含量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使得陈化白茶饼的陈香更显,枣香、药香等特征香型更加突出,而散茶则在花果香的保留上更具优势。进一步分析不同等级陈化白茶间的香气差异,与白毫银针相比,白牡丹和寿眉压饼陈化后香气品质更佳。  相似文献   

14.
红茶属全发酵茶,分为工夫红茶、红碎茶、小种红茶三大类,其中工夫红茶是中国特有和产量最大的红茶种类。香气是一影响茶叶感官品质组成的重要因子之一,不同产地的工夫红茶香气品质各异,表现出甜香、果香和花香等香型。茶叶香气一直是研究领域的重点。红茶中已鉴定的香气组分物质众多,且含量差异明显。,各组分之间的不同含量和比例形成了红茶各自独特的香气特征。工夫红茶是中国特有的红茶种类,不同产地的工夫红茶香气品质各异,表现出甜香、果香和花香等香型。本文简要综述了不同产地、不同茶树品种的工夫红茶香气中关键呈香物质及不同茶树品种和加工工艺对工夫红茶特征香气的影响,旨在为工夫红茶的加工技术提升和香气品质调控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速溶茶粉的滋味淡、香气低、冷溶性差等问题,该试验以红茶为原料,采用高压脉冲电场(Pulsed Electric Field,PEF)技术辅助提取和杀菌,并结合冷冻浓缩和真空冷冻干燥联合真空吸附干燥法生产速溶红茶粉,使得整个加工工艺都在低温状态下完成。试验结果表明,高压脉冲电场技术有助于提高红茶的提取率,冷冻浓缩和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能够有效保持茶汤的色、香、味;真空冷冻干燥联合真空吸附干燥后所得的速溶红茶粉的得率为22.7%,且其冷溶性高,滋味鲜浓而醇厚,香气高而纯正,汤色红艳明亮,无沉淀。  相似文献   

16.
红茶中香气物质的形成及工艺对其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气是影响红茶品质的重要因素,它的形成与加工工艺密切相关。在红茶加工中,香气物质主要经过糖苷类水解、氨基酸的斯却克尔(Strecker)降解、美拉德反应、脂肪酸的氧化以及β-胡萝卜素降解等反应生成。这些反应在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序中综合作用形成了红茶丰富多样的香型。本文主要从红茶香气物质形成的反应类型以及加工工艺对香气物质形成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红茶加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响应面优化喷雾干燥工艺,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香气进行定性分析,将实验小鼠分为淫羊藿雪菊速溶茶低、中、高3个剂量和对照组,连续给予受试物30 d后进行负重游泳实验、血清尿素测定、肝糖原和肌糖原测定。结果表明,最佳喷雾干燥工艺为:进口温度153.00℃,β-环糊精添加量8.00%,进料速度10.00 mL/min,成粉率(71.37±0.832)%。淫羊藿雪菊速溶茶共检测出10类香气成分共44种,占总封面积32.19%。在缓解体力疲劳功能评价中,中、高剂量组小鼠的力竭时间比空白组呈极显著提升(P<0.01),血尿素氮含量比空白组极显著降低(P<0.01),小鼠的肝糖原含量和肌糖原含量比空白组极显著增加(P<0.01)。说明淫羊藿雪菊速溶茶具有缓解小鼠疲劳功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设置不同湿闷时间(2、4、6 h)和不同干闷时间(12、24、36、48、60、72 h)组合,结合感官审评与理化分析,探究闷黄工序对槠叶齐品种加工黄小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叶适当摊放后杀青,在温度45 ℃、空气湿度70%的条件下闷4~6 h再揉捻成条,初干至八成干,再闷黄48~60 h后足干,该闷黄组合工艺加工的黄小茶品质最好。此条件下茶叶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总量均增加,儿茶素和黄酮苷等多酚类化合物含量降低,其中酯型儿茶素含量降低,简单儿茶素变化差异不显著,咖啡碱含量变化小。对该工艺下的4个黄茶样及绿茶对照样进行香气检测分析,共检测出110种香气组分,其中57种香气组分只在黄茶中检测出。4个黄茶中共有香气组分有22种,在各黄茶中的组成及比例相似,均以碳氢化合物、醇类、酮类和酯类为主,其中具有愉快香气的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β-紫罗兰酮氧化物、二氢猕猴桃内酯和β-柠檬醛等化合物促进了黄茶良好香气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摇青工艺对“崇庆枇杷茶”加工红茶的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一芽一叶的野生乔木型“崇庆枇杷茶”茶树鲜叶为原料,以四川传统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为对照(CK),引入乌龙茶的摇青工艺摇青20 min(CP1)、40 min(CP2)、60 min(CP3)为处理,对比分析了摇青工艺对“崇庆枇杷茶”红茶香气的物质组成、含量、感官品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呈香特征及相对贡献度。结果表明,与CK相比,摇青工艺可使“崇庆枇杷茶”红茶增加10~11个香气成分;新增摇青工艺较CK可显著改善“崇庆枇杷茶”红茶香气感官品质,CP1果香、烘烤香、甜香突出;CP2呈现出甜香、花香、木香浓郁的特征,CP3呈现出果香丰富的特点;而异戊醛、异丁醛、2-甲基丁醛这3个香气成分可能是构成“崇庆枇杷茶”红茶香气中果香、甜香-焦糖香和烘烤香的主体香气物质。综合分析认为新增摇青工艺加工的“崇庆枇杷茶”红茶香气品质优异,能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栗香型绿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香是优质绿茶的特征香型之一,不仅是绿茶评价等级的标准,而且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依据。对栗香型茶树品种、栗香型绿茶的加工工艺、关键香气成分及其判别方法进行综述和展望,以期为栗香型绿茶的定向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