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介绍酒精生料发酵技术,并对淀粉质原料酒精生料发酵技术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生料发酵技术相比传统工艺具有能源消耗低、淀粉出酒率高、更适合于浓醪发酵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生料发酵技术在小麦淀粉乳酒精发酵上的应用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生料发酵酒精的机理以及与传统小麦酒精发酵相比生料发酵技术存在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小麦淀粉清液生料发酵酒精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淀粉清液生料发酵酒精工艺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超级酿酒高活性干酵母菌种,小麦淀粉清液浓度为22%,每200mL清液中添加0.18g糖化酶,35℃发酵,小麦淀粉生料发酵的酒精度较高、残余淀粉量少,并可有效改善传统蒸煮发酵引起的粘度高过滤困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酒母质量是影响整个酒精发酵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采用添加碳酸钠的方法显著提升了陈化小麦培养酒母的质量。结果表明,在陈化小麦摇瓶培养酒母时,不加碳酸钠,酒母培养7h后,死亡率可达到100%;添加碳酸钠可以明显改善酒母质量,且碳酸钠添加浓度为1g/L时,酵母总数以及出芽率均达到最高值,酒母质量达到最好;在50L发酵罐中模拟酒母培养,采用分割法,连续培养5代酒母依然保持较高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双曲生料发酵"酿制混合谷物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一种新的生料发酵方法.结果表明:在大米、玉米、高粱与小麦原料的混合生料发酵过程中加入另一种自制的芳香酒曲,酒的香味和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出酒率保持在高水平上.发酵温度,料水比影响发酵时间和出酒率.  相似文献   

6.
以陈化水稻作为原料,采用大罐间歇发酵方法,进行乙醇发酵罐放大试验,探讨了陈化水稻大罐酒精发酵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大罐间歇发酵,成熟醪酒份可达13.1%vol,残总糖1.56%,残还原糖0.21%。  相似文献   

7.
针对酒精发酵原料中的半纤维素、植酸和发酵过程中酵母产生的海藻糖,山东隆科特酶制剂有限公司推出了超耐热植酸酶、超耐热木聚糖酶、海藻糖酶三款酶制剂。对这三款产品的性质及其在酒精生产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作了介绍。超耐热植酸酶在液化工序添加,能够水解植酸,释放出玉米原料中的肌醇、无机磷、金属离子等,有利于:淀粉、蛋白的分离和酶解、促进酵母的生长代谢、提高出酒率、缩短发酵周期、提高DDGS的营养价值。针对小麦原料的酒精生产中工艺中,超耐热木聚糖酶能够显著降低液化醪粘度、改善液化效果、提高小麦掺混比例、减少发酵泡沫、提高出酒率、缩短发酵周期。在酒精发酵过程中添加海藻糖酶可以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海藻糖水解为葡萄糖,供酵母利用,提高出酒率。  相似文献   

8.
薯干补料生料发酵制燃料酒精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补料生料发酵法以薯干为原料制燃料酒精。采用单因素方法对影响发酵的工艺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料水比是制约发酵的关键因素;采用补料方式时,在料水比为4.5时,发酵醪液中酒精含量和淀粉出酒率都得到大幅度提高;醪液初始pH值对发酵影响不大;醪液中溶解氧含量以及醪液黏稠度对发酵有明显影响。补料生料发酵从薯干制取燃料酒精具有工业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淀粉原料生料发酵法生产酒精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介绍生料发酵概念,回顾生料糖化及发酵历史,对生料酒精发酵工艺与传统蒸煮双酶法发酵工艺进行比较,总结生料发酵优势,认为生料发酵作为一种低能耗、工艺简单及糖醇转化率高的酒精生产工艺应得到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以木薯为原料,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生料发酵生产酒精的工艺条件和工艺参数,并对工业化生产中的原料粉碎度、醪液浓度、杂菌的控制、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和残总糖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用优化后的工艺进行木薯生料发酵工业化生产酒精,最终发酵周期84小时,成熟醪酒分12.7%(V/V),残还原糖0.15%,残总糖1.93%。  相似文献   

11.
响应面法优化小麦淀粉生料酒精发酵工艺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小麦淀粉生料酒精发酵工艺。单因素试验确定淀粉浓度为22%,糖化酶加量为330u/g淀粉,发酵温度为35℃,接种量为4.0%。响应面法优化最佳条件为:淀粉浓度21.91%,糖化酶加量322.36U/g淀粉,发酵温度34.52℃,酵母接种量4.45%,理论酒精度为12.73%vol,验证试验后得到酒精度为12.6%vol。糖化酶加量和发酵温度、糖化酶加量与接种量、淀粉浓度与发酵温度的交互作用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米曲霉、黑曲霉混合人工发酵小麦酱,通过单因素以及正交试验对影响小麦酱人工接种发酵工艺的因素,包括菌种接种量、食盐用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乙醇用量进行优化筛选.最后确定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米曲霉和黑曲霉分开制曲,混合发酵,二者菌株添加比例为8∶1,接种量为0.3%,添加9%的食盐及0.5%的乙醇,在定期揿酱的前提下,28-40℃间歇式控温发酵35天;所得人工接种发酵产品氨基酸态氮值高,且感官评价较好,与传统自然发酵小麦酱风味相似.  相似文献   

13.
50t上面发酵小麦啤酒中试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啤酒是以小麦麦芽为主要原料(占原料总量的40%以上),采用上面酵母发酵酿制而成。该实验对50t上面发酵小麦啤酒进行了研究,低蛋白白皮软质小麦麦芽、优质大麦麦芽、大米、酒花的选取及合理配比是小麦啤酒风味及质量的可靠保证;双醪浸出糖化工艺操作简便,是可行的;合理调整发酵接种量、接种温度、主发酵温度及发酵罐压力等工艺参数:对改善小麦啤酒风味,提高小麦啤酒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麦啤酒成品稳定性测试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为优化超期储存小麦和水稻混合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辅料,以发利耐高温酒用干酵母为发酵菌株,采用同步糖化发酵法,研究了小麦添加比例、淀粉酶种类、降黏酶种类及添加方式对于混合发酵的影响。通过测定液化和发酵醪液的相关指标,优化出适合小麦混合发酵的辅料。结果显示,当干物质含量为30%,超期储存小麦添加比例30%,液化阶段使用超强复配淀粉酶(0.26 kg/t粮),同步糖化发酵阶段使用糖化酶(0.68 kg/t粮)、酸性蛋白酶(0.035 kg/t粮),在32 ℃下发酵72 h酒精度可达12.37%vol;在拌料阶段添加蔚蓝木聚糖酶(0.3 kg/t粮),可使蒸馏残液滤速由4.8 mL/min提高至7.8 mL/min,清液干物由8.2%降低至5.7%,可有效减轻后期污水处理压力。  相似文献   

15.
以次粉为辅料、麸皮为主料,采用前稀后固法酿造食醋,并以传统全固态发酵工艺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前稀后固法工艺与传统全固态发酵工艺所酿造食醋风味基本相同,并且前稀后固法工艺其成熟醋醅酸度和混合原料出醋率达到4.49g/100mL和4.07kg/kg,较传统全固态发酵工艺分别增长了26.8%和27.2%,同时周期由30d缩短为24d.  相似文献   

16.
美国发展玉米乙醇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美国生物乙醇以及世界生物乙醇的生产情况,分析了世界和美国玉米生产、消费和库存变化、美国乙醇玉米消费量、玉米价格和其它农产品价格走势以及世界玉米贸易及其关系,发现乙醇玉米,影响了世界玉米贸易格局,随着乙醇玉米用量增加,带动了玉米价格以及小麦、大豆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相似文献   

17.
该实验对小麦和玉米两种不同原料发酵制备乙醇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小麦和玉米两种不同原料的组分及关键工艺指标的差异,并对小麦发酵制备乙醇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与玉米乙醇相比,小麦乙醇的液化黏度高、发酵酒分低、清液悬浮物高、废醪液量大。最佳小麦发酵制备乙醇的生产工艺为拌浆干物30%,粉碎粒度2.5 mm,木聚糖酶添加量0.05 kg/t小麦,在此优化条件下,小麦发酵制备乙醇的液化黏度约458 cP,发酵成熟醪乙醇含量为11.48 g/100 mL,淀粉出酒率达到51.3%,糖浆黏度为1 249 cP。  相似文献   

18.
木薯酒精废醪液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木薯是现阶段一种经济上可行、可以规模种植的酒精生产非粮原料,其发展潜力较大,但木薯酒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醪液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处理难度大,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木薯酒精产业的发展。对木薯酒精废醪液处理工艺中多采用的清液厌氧一好氧工艺及全糟厌氧一好氧工艺的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以厌氧污泥回用、好氧污泥改性零排放等为特征的全糟厌氧清液协同处理工艺的应用状况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由于能源价格的增长和乙醇的广泛应用,发酵乙醇日益具有竞争力。文中对发酵法生产乙醇的状况和技术进行了简单回顾,着重介绍了新型生料水解酶的作用原理及其研究进展,并对该项技术的使用和对生产带来的益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膜分离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可应用于生物发酵法生产燃料乙醇,在解决乙醇抑制微生物发酵、脱水制备高纯度燃料乙醇、对发酵液的处理及废水处理回用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因而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文中将传统发酵法生产燃料乙醇工艺和其他改进的发酵法生产燃料乙醇工艺进行了比较,对渗透汽化在生物发酵法制备燃料乙醇中的应用现状和膜技术对乙醇发酵废液的处理回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并对膜技术在该领域中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