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的电化学脱硫研究(Ⅱ)——酸性有隔膜电解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山家林洗精煤为原料,在酸性有隔膜电解体系中实验研究了电解工艺条件对脱硫效果及联产氢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隔膜体系中煤的电化学脱硫规律与无隔膜体系相似,且脱硫效果接近,全硫脱硫率最高可达52.1%。当电解电压达到2.5V后,氢气的产率与电解时间及电流密度成正比,基本不受其他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山西石坷节煤样为原料,着重考察了酸性无隔膜体系中煤的电化学脱硫规律。讨论了电解电流,电解时间,电解质浓度,煤浆浓度,煤粉粒度以及催化剂种类等主要因素对煤脱硫率的影响,最终确定了电化学脱硫的较佳工艺条件。通过电化学催化氧化脱硫方法,有效缩短了电解反应时间,提高了脱硫效率,达到了有机硫和无机硫同步脱除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煤中无机硫和有机硫都可获得理想的脱除效果,在有催化剂条件下获得无机硫脱除率为90%,有机硫脱除率为37.5%。硫的总脱除率达80%。  相似文献   

3.
煤的电化学脱硫研究(Ⅰ)——酸性无隔膜电解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家林洗精煤为原料,试验研究了酸性无隔膜电解体系中煤的电化学脱硫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煤中硫酸盐硫和黄铁矿硫都可获得理想的脱除效果,全硫脱除率最高可达54.8%。此外,红外光谱分析证实酸性体系中电化学脱硫对煤质影响较大,碳氢比明显增高,同时煤中有机硫也被明显脱除。  相似文献   

4.
煤的电化学脱硫研究(I)—酸性无隔膜电解体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山家林洗煤为原料,试验研究了酸性无隔膜电解体系中煤的电化学脱硫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中硫酸盐硫和黄铁硫都可获得理想的脱除效果,全硫脱除率最高可达54.8%。此外,红外光谱分析证实酸性体系中电化学脱硫对煤质影响较大,碳氢比明显增高,同时煤中有机硫也被明显脱除。  相似文献   

5.
电化学催化氧化脱硫方法是一种温和的化学脱硫方法,它比常规的物理和化学脱硫方法更具优势,对于无机硫(FeS2)和有机硫都有一定的脱除效果。但其脱硫机理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本文以石坷节高硫煤样为原料,在酸性体系下,利用电化学催化氧化方法对煤样进行了处理。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现代测试手段研究煤中矿物成分,矿物元素含量的变化,以及电解液组分变化。研究表明,电化学催化氧化脱硫是借助电解阳极表面产生活性氧等氧化剂或高价离子氧化煤中的硫,将煤中黄铁矿硫和有机硫化物转化成水溶性的硫化合物,从而达到脱硫的目的。通过试验分析也可得出,加入的催化剂离子也参与了反应,加速了脱硫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对碱性和酸性介质中的钼电化学溶解的机理作了研究,并对决定硫化物矿物细菌氧化速度的因素作了研究。文章列出硫化物氧化电化学特征的极化测量结果。文章介绍了实现含钼产品电化学浸出过程参数最佳化的研究数据。文章分析了在次氯酸钠碱性溶液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17,(4):296-298
从认识煤中硫的赋存形式及热解迁移转化规律出发,分析变质程度与煤岩组分对硫赋存和脱除率影响,掌握不同温度下不同形态硫变迁机制,重点介绍惰性、氧化、氢气气氛条件下热解脱硫机理,阐释惰性、氧化、氢气及其他气氛条件对热解脱硫率的影响,提出深入研究热解过程中硫与其他元素迁移交互作用,多段多气氛热解脱硫技术及多种取代氢气的热解脱硫气氛建议,以期通过热解气氛调控,实现热解脱硫技术成本最低化和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硫化矿细菌浸出过程的电化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综述细菌浸出过程电化学的研究进展。系统阐述硫化矿细菌浸出体系细菌生长及细菌存在时硫化矿氧化的电化学过程,分析细菌浸矿过程的原电池效应和影响因素。介绍电位控制催化硫化矿细菌氧化浸出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铜矿和方铅矿作为铜铅金属最主要的冶炼矿物,浮选分离问题一直是行业内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黄铜矿和方铅矿的半导体特性,从电化学角度分析了矿物表面的氧化规律、矿物学因素对浮选行为的影响及各种有机抑制剂在铜铅浮选分离过程中的作用机理。黄铜矿和方铅矿在矿物加工过程中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氧化,且氧化产物类型决定矿物的表面性质;矿物成矿过程中产生的流体包裹体及各种类型的晶格缺陷会影响矿物的浮选行为,电化学调控和有机抑制剂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改变矿物固有的浮选行为,实现黄铜矿和方铅矿的浮选分离。分析认为,应注重矿浆电位对半导体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将浮选电化学和浮选溶液化学等理论相结合是研究复杂矿浆体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金属腐蚀和硫化矿矿浆中矿物颗粒表面的疏水-亲水化过程的实质都是表面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文中在对金属腐蚀基本概念作简要叙述的基础上,对硫化矿矿浆体系中的电偶腐蚀现象及硫化矿物与磨矿介质之间、硫化矿物之间发生电偶腐蚀对硫化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强调在硫化矿浮选矿浆电化学研究中,研究和认识硫化矿矿浆中电偶腐蚀作用规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蒙古额尔登特铜矿的电化学控制浮选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孙传尧  王福良等 《矿冶》2001,10(1):20-26
以铜钼硫化矿浮选体系中的电化学理论为基础 ,研究了在硫化矿表面发生的 5类典型的阳极氧化反应在处理斑岩铜矿过程中的浮选意义。研究结果表明 :在抑硫混合浮选铜钼过程中关键是控制好第 1、2类阳极反应 ,同时注意到第 3类阳极反应 ;在混合精矿脱硫浮选中应主要控制第 1、4类阳极氧化反应 ;在铜钼分离浮选中要求严格控制第 4、5类阳极氧化反应。本文还介绍了针对额尔登特铜矿石的电化学控制浮选实验室研究和工业试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硫化矿细菌浸出过程的电化学(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宏煦  王淀佐 《矿冶》2003,12(2):45-48
系统阐述了硫化矿细菌浸出体系细菌生长及细菌存在时硫化矿氧化的电化学理论,分析了细菌浸矿过程的原电池效应,提出了各因素影响细菌浸出过程原电池效应的理论模型,并论述了通过电位控制催化硫化矿细菌氧化浸出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金属腐蚀和硫化矿矿头中矿物颗粒表面的疏水-亲水化过程的实质都是表面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文中在对金属腐蚀基本概念作简要叙述的基础上,对硫化矿矿浆体系中的电偶腐蚀现象及硫化矿物与磨矿介质之间,硫化矿物之间发生电偶腐蚀对硫化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强调在硫化矿浮选矿浆电化学研究中,研究和认识硫化矿矿浆中电偶腐蚀作用规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采用 Z-80单板机控制的电化学测试系统,结合多种电化学研究方法,在硫酸盐体系中研究了天然黄铁矿阳极氧化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15.
自高硫铝土矿区选育得到2组铁硫氧化菌群, 用于高硫铝土矿脱硫, 利用正交实验优化铁硫氧化菌群的脱硫条件, 考察了矿石驯化对提高菌群脱硫效率的影响。SEM、XRD分析结果表明: 铁硫氧化菌群可将高硫铝土矿中的含硫矿物氧化, 自矿区酸性矿坑水中富集的菌群氧化能力高于从湿润矿石表面富集的菌群。脱硫过程中生成的沉淀物黄钾铁矾类物质是制约脱硫效率的主要因素。矿石驯化对提高脱硫率有正面作用, 矿石驯化15次后, 12天脱硫率上涨14.31%, 但脱硫率与矿石驯化次数不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摘要:以山西石坷节煤样为原料,利用红外光谱 (FT-IR)和热失重分析(TG)等主要测试技术研究了煤在酸性条件下电化学催化氧化脱硫对煤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电化学催化氧化后煤中硫含量显著减少,全硫脱除率82.5%,其中无机硫脱除率高达90%,有机硫脱除率为50.5%。这表明电化学反应可以使煤样中的硫分有效脱除,此外还脱除煤中大量的矿物质,降低了灰分含量,并且使煤的燃烧性能变好,提高了精煤的发热量。论文还讨论了煤的电化学脱硫机理。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葫芦素、门克庆煤矿地温与碱性条件对煤炭的自燃影响,利用热重实验分别分析在特定温度与碱性下煤样的热重曲线,进而研究其对煤炭自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葫芦素、门克庆煤矿地温对煤氧化燃烧过程的特征温度点及失重量并无影响,对煤炭自燃失水失重阶段累积的热量值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葫芦素煤矿煤样在碱性条件下会一定程度上促进煤氧化自燃,但影响不大,只要加强正常防火工作即可,而门克庆煤矿碱性水对煤自燃有较大影响,可以通过对煤喷洒碱性水来抑制煤氧化自燃。  相似文献   

18.
微细浸染金矿碱性热压预处理-硫代硫酸钠浸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碱性热压预处理-硫代硫酸盐浸出含碳质微细粒浸染型极难选原生金矿, 分别进行了原矿浸金、热压预处理以及氧化产物浸金试验, 考查了各因素对预处理脱碳、脱硫以及浸金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在磨矿细度-0.025 mm粒级占82%, 预处理温度160 ℃、预处理时间2 h、助氧剂TW用量300 g/t、氧压1.6 MPa、pH=12的碱性热压氧化条件下以及硫代硫酸钠用量0.12 mol/L、硫酸铵用量0.075 mol/L、硫酸铜用量0.02 mol/L、pH=9、浸出时间4 h、矿浆液固比3∶1的浸出条件下, 获得了金浸出率88.76%。通过对预处理反应热力学计算, 以及绘制160 ℃下Fe-S-H2O体系Eh-pH图, 对碱性热压氧化预处理过程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研究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王荣生 《矿冶》2004,13(2):28-32
考察了不同矿浆pH时外控电位电化学处理黄铁矿的浮选行为。在酸性、有黄药存在的环境中,外控电位电化学预处理对黄铁矿的浮选作用不显著。在碱性、黄药环境中,电位为400~800mV间黄铁矿浮选回收率大幅升高,这是因为在矿物表面发生氧化生成了S0及S02,同时黄药被氧化成双黄药。此外,通过黄铁矿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的测试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研究了外控电位电化学处理黄铁矿浮选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在酸性体系下运用循环伏安、稳态极化扫描、Tafel曲线和交流阻抗等多种电化学方法对黄铁矿电极的电化学氧化机理及电化学腐蚀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铁矿在氧化电位较低时首先被氧化成FeS,覆盖于电极表面,使电极表面发生钝化,随着电位的继续升高,黄铁矿氧化形成Fe2+;不同pH、不同温度下的Tafel曲线研究表明,降低体系的pH值和升高体系温度均有利于提高腐蚀电流密度,即有利于黄铁矿的氧化;不同电位下电极表面所处的控制过程也不相同,测定结果与循环伏安曲线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