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解决全尾砂膏体充填连续搅拌均匀性尚无统一评价方法的问题,在理论分析并总结大量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出料口料浆中团状结块质量分数作为评判指标的全尾砂膏体连续搅拌均匀性评价方法,并给出了不同料浆浓度以及不同结块粒径区段的评判标准.同时对这一新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现场试验,并通过养护试块28 d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与离差系数对...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尾砂组成的充填料浆的搅拌特性,论证新型搅拌工艺能够制备出更为均匀的合格膏体。以某铅锌矿为工程背景,在原有的搅拌站基础上,安装新型JTL2500E型搅拌桶以及配套给料装置,建设了一个采用新型搅拌工艺的搅拌特性工业试验平台,并依托试验平台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胶凝材料不同尾砂组合的工艺条件下,采用新型搅拌工艺制备的膏体料浆,在流动性、强度、均匀性等各项指标都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与该铅锌矿原有搅拌系统取样数据对比,各项指标均优于原有搅拌系统。因此新型搅拌工艺能够满足矿山搅拌系统的需要,为充填系统改造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该文重点介绍全尾砂膏体物料流变特性的检测方法 ,试验内容和取得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L型流槽法和桨式转子流变仪检测某矿全尾砂膏体流变参数,计算管道输送沿程阻力,并对L型流槽法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浓度72%~80%时,物料的屈服应力从约68.87~70.35Pa增加至212.4~225.06Pa,料浆的屈服应力随浓度的上升呈现指数形态上升。当浓度从76%增加至78%时,屈服应力迅速增加;L型流槽法与浆式流变仪法检测结果基本相同,流变仪检测结果平均略大于L型流槽结果,差距为0.65%~11.89%,平均为7.18%;当充填流量为60m3/h,管道为DN150,输送浓度为74%~78%时,管道沿程阻力计算值为3.39~6.6 MPa/km。  相似文献   

5.
粉煤灰全尾砂膏体充填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电厂工业废料粉煤灰具有潜在胶凝活性。针对当前矿山膏体胶结充填成本高、强度低等现状,提出了以部分粉煤灰替代水泥作为胶凝剂。在对粉煤灰物删性能和化学成份测定分析的基础上,依不同的粉煤灰添加量进行了粉煤灰全尾砂胶结充填强度试验,并对粉煤灰在膏体充填料浆中的胶凝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质量分数和水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添加粉煤灰可以大幅度提高后期强度,并且龄期强度随粉煤灰用量的增加而增大。研究结果为提高胶结充填质量、降低充填成本,进一步综合利用人工火山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某矿山超细全尾砂作为充填材料的可行性,开展了充填材料特性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全尾砂-75μm粒级占比83.14%,-20μm粒级占比56.91%,属于超细粒级全尾砂。在添加SNF625V型阴离子絮凝剂20 g/t,矿浆稀释浓度为10%时,全尾砂絮凝沉降效果最好。全尾砂自然静态沉降极限质量浓度约62%,动态沉降试验1h以后底流浓度可达到极限浓度65%,料浆流动性较好。动态沉降溢流水含固量小于80mg/L,溢流水澄清度高。当质量浓度超过68%时,料浆流动性变差,很难实现管道自流输送。当质量浓度为68%,灰砂比为1︰4时,料浆坍落度为25.2 cm,泌水率为1.62%,充填体7 d和28 d抗压强度分别大于1.0 MPa和2.5 MPa,满足矿山井下回采技术要求,达到了膏体优良状态。  相似文献   

7.
充填系统中的砂仓具有浓缩和存储尾砂的作用,浓缩后的尾砂存储于砂仓内,其流动性能通常较差,难以在高浓度状态下将其顺利地从砂仓底部放出.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对以前砂仓的放砂系统进行了改进,在砂仓中增设了简易搅拌装置,从而局部改善了砂仓底部关键部位尾砂的流动性,比较平稳地将放砂浓度控制在75%±1.5%以内.具体介绍了这次试验的工艺流程、设计原理及进行情况,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全尾砂膏体充填系统,需对膏体充填材料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研究包括分析全尾砂理化性质、进行絮凝沉降试验、坍落度试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铅锌矿全尾砂作为充填骨料是可行的;絮凝剂的合理添加量为20g/t时,沉降效果最佳。膏体充填料适宜泵送充填质量浓度为81%,根据充填地点和目的,采用不同灰砂比的全尾砂膏体充填料进行充填。  相似文献   

9.
某金矿使用+37 μm的粗尾砂进行高浓度胶结充填,并已成熟运用粗尾砂胶结充填技术。为最大限度使用尾砂,减少-37 μm的细尾砂堆存到尾矿库中,降低整个矿山开采成本和消除安全隐患,该金矿对压滤(全)尾砂膏体充填综合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压滤(全)尾砂膏体充填综合指标高于分级尾砂高浓度充填,质量浓度76%的料浆坍落度、扩展度、屈服应力、黏度和泌水率等综合指标最优,满足采矿方法的要求,并根据矿山生产实际,提出了压滤(全)尾砂膏体充填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10.
膏体充填在地下矿山的使用日益增多,有必要对诸如尾砂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对胶结膏体充填(CPB)性能特性的影响加以量化.文章提供了为评价尾砂的物理(尾砂粒径与稠密度)与化学特性(尾砂硫化物含量)对膏体充填性能特性的影响而进行的试验研究结果.研究的性能特性包括机械与经济性能、水的要求、浆体稠密度和可输送性.所获结果表明尾砂的细度与稠密度对膏体充填的性能特性具有重大影响;尾砂的硫化物含量也对膏体性能具有显著影响.此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膏体充填性能和使其混合物最佳化.  相似文献   

11.
基于离散元理论,在建立带式输送机离散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赫兹接触理论分析输送机物料装载点的落煤颗粒的能量传递过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槽角输送带在物料输送过程中的底边与侧边的受力情况,得到最优槽角区间,为输送机托辊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全尾砂碎石膏体充填材料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全尾砂碎石膏体充填材料的试验研究.初步确定了全尾砂碎石膏体充填料荣的合理配比和浓度.为碎石在膏体充填技术中应用提供有用的技术参数.也为矿山进一步进行生产试验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离散元仿真和实际研磨试验的方式,研究了全方位行星球磨机介质和物料的碰撞特性,验证了在离散元碰撞模型中同时引入球磨介质和被研磨物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随着行星盘的翻转,磨罐内研磨介质及物料的分布状态随行星盘的翻转发生周期性变化;球磨介质对于物料颗粒的研磨破碎作用大于冲击破碎作用;无量纲化处理后新增比表面积和总碰撞能损失的相关系数为0.99841,离散元仿真和实际研磨试验结果反映出的研磨效果随转速变化的趋势相近。  相似文献   

14.
基于离散单元动态松弛法,详细阐述了在C++语言下编制程序中数据结构、块体生成和接触判断三大难点,对应的提出了新的算法来解决问题,通过算法分析和流程图对算法进行实现。比较了有限元和离散单元法在程序编写中的差异,并给出了算例说明离散单元法在岩土工程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ANSYS立磨机螺旋搅拌机构的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试验确定立磨机工况基础上,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某KLM立式螺旋搅拌磨机螺旋搅拌机构进行了分析和优化,使螺旋底板最大应力降低约60%,强度大大增加,为螺旋搅拌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贯入试验已经在岩土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颗粒材料中的贯入过程也可以作为一种煤炭开采方法来进行研究。文章利用离散元数值工具,模拟了颗粒材料中的贯入试验,并从主应力场、速度场、转角场等微观角度对贯入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技术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逐渐成熟。离散元技术的发展为研究颗粒运动提供了有效工具,作为一种可靠、功能强大的颗粒流模拟工具被广泛使用,有助于研究物料在破碎腔中的破碎过程,颗粒-颗粒、颗粒-设备之间的受力变化,揭示物料破碎具体信息。本文主要阐述离散元方法的仿真流程及其在几种破碎机建模仿真中的发展与应用情况,并对离散元建模仿真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溜井内颗粒物料运动特征,利用颗粒离散元方法和Hertz-Mindlin非线性接触模型,考虑井壁形貌特征和溜放矿块粒级组成,建立了井壁起伏差服从正态分布的非光滑井壁溜井和铲运机球形随机颗粒群放矿数值分析模型,用该模型对溜井不同区段内颗粒群碰撞及运动规律统计特征展开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颗粒对溜井壁的碰撞源于颗粒脱离铲斗时速度的不一致性,碰撞自井口开始至井深-18~-30 m处达到碰撞频数最高值;②颗粒碰撞频发区为井口以下至2/3井深,该区域内颗粒的平均速率低且变化较小,井壁受损程度主要受颗粒对井壁碰撞频数影响,此后颗粒平均速率快速增长;③铲斗翻转速度对颗粒碰撞井壁的频数和平均速率的影响不明显,减缓铲斗翻转速度致使颗粒对井壁的碰撞集中区域下移;④井壁两侧受碰撞的频数变化受井壁起伏差影响较大,且碰撞总频数随井壁起伏差的增加而增多。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电动跳桌仪对全尾砂膏体料浆流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料浆浓度、细尾砂(-20 μm)掺量、超塑化剂掺量和粉煤灰品质及掺量均对全尾砂膏体料浆的流动性有显著影响;细尾砂对全尾砂膏体料浆流动性的影响在未掺和掺超塑化剂条件下有显著差异;在保持料浆流动性相同的条件下,掺适量超塑化剂可以提高料浆浓度4个百分点,或者提高细尾砂含量2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根据离散元法理论及带式输送机转弯处物料的状态,建立了带式输送机转弯段的离散元模型。模型中利用非线性Hertz Mindlin接触模型,块状颗粒采用4个基本球单元组合形式,模拟了不同带速时的料流运动,测试了4种带速下的输送带外侧、带中央所受的平均压力和最大压力;2组不同颗粒、4种不同滚动摩擦因数下的颗粒平均速度;匀加速旋转时的料流运动情况。结果表明,颗粒平均速度与计算的带速完全相符,而颗粒平均速度与颗粒单元、滚动摩擦因数无关;匀加速旋转模拟时,随着速度的增加物料逐步向外滚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