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关系到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目标,提升与控制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品质是促进这一目标实现的有效方法。文章以居住环境品质提升为出发点,构建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性住房评估体系,通过对上海市2010-2012年第二批选址大型居住社区市属保障性住房小区实地调研评估,着眼于规划、建筑专业的品质提升,提出设计策略,完善设计把控节点,为后续建设项目提供有效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2.
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实事项目,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往往开发量大、工程多、以建筑群形式出现。结合上海市某大型居住社区工程(大型保障性住房工程)的施工管理经验,分析保障性住房工程的施工管理方面的关键点和难点,通过深度参与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探讨大型保障性住房的施工管理要点和方法,同时,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汤雪璇 《住区》2021,(1):62-68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一直以来存在居住与就业空间分离的问题.与城市轨道相结合的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社区日常通勤与服务配套水平.本文以深圳市光明区长圳保障性住房社区的空间选址与规划建设为例,阐述了保障性住房社区与轨道结合的选址与规划理念,提出了应形成与轨道站点沿线潜力用地结合的保障性住房选址方式,与轨道物业开发...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是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加速跑"时期,国家与各省政府签订了保障房建设的协议,各城市政府也提出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与落实方案。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保障房建设,本文介绍了新加坡保障性住房政策,讨论了新加坡保障性住房体系的政策内容和特色,并以乌兰新镇的开发管理为例总结新加坡社区建设和管理经验,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毅 《建筑施工》2013,35(9):870-872
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基地的大型居住社区(以下简称大居),是构建上海“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但在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中往往会遇到商业配套设施不周全的问题,以该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上海大居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全国推进住房改革提供范本.  相似文献   

6.
上海大型居住社区规划的实践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新一轮以"大基地建设"实施保障性住房计划的规划工作,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贯彻实施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要求,优化城市居住空间布局,完善住房供应结构,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和水平。规划从指导思想上突破传统居住区概念,由"大型居住基地"转变为"大型居住社区",突出城市社区的整体发展理念,突出社会和谐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选址研究、规划编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中国住宅设施》2011,(12):10-10
为加快完善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大型居住社区外围市政配套设施,满足入住居民基本生活和出行需要,上海市政府11月11日宣布,拿出60亿元资金,补贴区里新~轮选址大型居住社区外围配套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8.
金毅程  赵兴祥 《建筑施工》2011,33(10):957-959
介绍了上海市大型保障性住房项目发展状况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了建设管理机制的运行过程。指出大型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管理的关键是市区政府之间要明确分工联动推进,政府部门和建设企业之间要协调配合大力提高建设效率,并对大型保障性居住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黄怡  周俭 《时代建筑》2011,(4):24-29
文章围绕大型社区的人口、住房、活力与公平问题,对上海大型社区的规划理念与策略进行了社会学思考,并贯穿了对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设得失的反思,对上海的新城、大型社区建设及至更多城市新城、新区的住房建设、人口导入和社会管理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型居住社区江桥基地位于上海嘉定区江桥镇,于2009年6月24日动工,是绿地集团承建的首个保障性住房基地.该项目占地55.3公顷,设计建筑面积67万平米,其中居住建筑面积57万平米,各类配套公建建筑面积10万平米.该基地内的保障性住房主要分为动迁房、农民回迁房和经济适用房三大类.  相似文献   

11.
上海松江泗泾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区规模近300万m2,从基本配置、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以及智慧社区管理4个方面探讨了公共资源的均衡化配置。具体在规划结构、交通体系、生态环境、公建设施、服务体系5个方面介绍了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区整体规划性强、建设协同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建立的保障性住房居住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为工具,通过对北京市五种类型的保障性住房开展典型小区问卷调研,获得数据样本;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并进行了各维度的居住满意度评价结果对比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尝试性地提出了提升居住满意度的对策与建议,从保障房的建设及发展层面、保障房的改善及提升、运营及管理三个层面,提出了合理规划选址、完善周边交通与配套、提高保障房性价比、满足住户期望值、提升居住环境的品质、改善和维护社区环境、增强社区管理与服务以及提升居住者的归属感针对性优化建议,为促进北京市住房保障体系平稳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型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实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型保障性居住工程建设政策性强、建设规模巨大、参建单位多和协调难度大的特点,通过实践调查,在收集相关研究数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组织、质量、工期和成本等方面存在的管理问题;探讨提高政府、总承包、设计、监理和施工等各方管理水平的方法,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创新、和谐管理和可持续建设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和绿色建筑的背景下,研究保障性住房的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实用的设计方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总结我国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以被动优先、实用优先和经济优先为准则的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并以上海大型居住社区江桥基地——绿地新江桥城为例,介绍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在保障性建筑项目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从保障性住房建设角度对大型居住社区规划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推进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性住宅建设已成为应对城市住房问题的"上海模式",是政府主导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主要以国有开发企业为建设主体具体实施。通过对松江泗泾大型居住社区开发建设过程的回顾,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程序两方面分析了大型居住社区规划编制与实施的互动关系,并由此提出优化规划编制过程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居住密度指标是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和建设环节的重要技术指标,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合理规划与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国内外案例调研为切入点,结合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自身特点,对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合理的居住密度指标进行针对性地调研、研究和分析,总结出适合于上海地区保障性住房使用的居住密度指标,提出改善居住密度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对未来上海市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产生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蒙春运 《规划师》2011,27(Z1):109-114
在土地资源紧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下,保障性住房高容积率建设有其必然性与可实施性.上海三林基地保障性住房项目在确足高容积率建设的情况下,科学适配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建构居住环境;在住宅设计方面,以“大社区小组团”“精细集约”“海派挺拔”“高贵不贵”等手法贯彻其中,对高容积率保障性住房品质的保证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8.
魏伟 《江西建材》2014,(5):289-290
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全国各地兴建了大量保障性住房。本文首先介绍了大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特点,阐述了在大型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出现的项目管理问题,然后以一个典型工程项目为例,探讨了在大型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管理中需要把握的关键职能。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是以聚焦保障性住房和中低价普通商品房为主的聚居空间,其主体功能是保障,核心理念则应体现"人性化"。人性化设计是增加大型居住社区活力,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从"空间-环境-出行-服务"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倡导空间尺度人性化、环境营造人性化、出行模式人性化、服务配套人性化的理念,以期创造和谐、宜居的大型居住社区。  相似文献   

20.
伴随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经历了大规模建设、缓慢建设和再建设阶段,最终形成多元主体供给、阶层混合、均衡分布、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社区。相较而言,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大,根据政策要求和制度变化可分为保障房建设起步、保障房建设缺位、保障房建设回归和加大保障房建设4个阶段。研究结合国内外城市保障性住房及其住区建设演替特征的比较,包括住房供给目标、供给主体、住房类型、保障对象和住区居住环境建设等,总结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对比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和发展趋势,指导我国保障性住房及其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