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获得混凝土的氧化镁安定掺量,论文通过水泥净浆压蒸试验、混凝土砂浆压蒸试验和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试验,比较不同氧化镁外掺量对介质变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氧化镁混凝土,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获得的氧化镁安定掺量是不一致的。其数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是:水泥净浆压蒸法、混凝土砂浆压蒸法、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方法。论文的研究成果对氧化镁混凝土变形行为的进一步研究和相关规范的制定与氧化镁混凝土的应用有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过烧氧化镁的水化及其对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的景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介绍了MgO的生成条件对其晶格常数、内比表面积和水化速度的影响 ;说明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及煅烧时间的延长 ,MgO的晶格变小、内比表面积降低 ,MgO的水化速度下降、水化的固相体积增大。文章论述了水泥中MgO的水化行为及影响外掺MgO混凝土的自生体积变形的因素 ,并对混凝土外掺MgO的掺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检测外掺的氧化镁膨胀剂在混凝土中分布的均匀性,文中介绍了化学法和物理法。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检测精度可靠,结论一致;只要混凝土拌和系统工作正常,在无需改变也不影响混凝土正常生产流程的前提下,采用从拌和机口外掺氧化镁膨胀剂的方式,是完全可以做到氧化镁在混凝土中均匀分布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满足水工大坝对外掺MgO混凝土自生体积膨胀变形的需要和促进外掺MgO混凝土的推广应用,本文采用模拟混凝土(砂浆)的压蒸试验方法和传统压蒸试验方法对混凝土中MgO的安定掺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模拟方法获得的外掺MgO介质的变形行为与使用传统方法所得结果的规律性一致,即净浆、砂浆和一、二级配混凝土的压蒸膨胀率依次递减,MgO安定掺量依次递增,但压蒸膨胀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的测值,MgO安定掺量高于传统方法的测值。这为合理提高混凝土中MgO的安定掺量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促进外掺MgO混凝土的推广应用,主要采用压汞测试手段,对掺与不掺MgO的混凝土和掺与不掺粉煤灰的MgO混凝土的微观孔结构持续跟踪了5年。结果表明,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MgO后,混凝土的微观孔结构随着龄期的增长持续改善;在混凝土中同时掺入适量的MgO和粉煤灰后,长龄期混凝土的微观孔结构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6.
针对设计方提供的塑性混凝土的性能要求,采用工程类比法,设计了22组配合比进行塑性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以立方体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三轴抗压强度和渗透系数为评价指标,着重研究了单掺黏土条件下塑性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及原材料、龄期对塑性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掺黏土的配合比方案能够满足工程要求。当黏土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小于80 kg/m3)时,塑性混凝土强度随着黏土含量增加而减小,弹性模量随着黏土含量增加而增大。当黏土含量高于80 kg/m3后,黏土含量继续增加,塑性混凝土强度变化不明显,弹性模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塑性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与水泥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与膨润土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在三轴围压条件下,两组优选配合比90 d龄期相对28 d龄期抗压强度平均增长19%;90 d龄期渗透系数相对28 d龄期渗透系数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少量参数建立两个适用于合成纤维混凝土的细观拉拔模型,使用时通过试验方法间接测得这些参数,利用该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合成纤维混凝土的单拉曲线。文中不仅详细介绍模型的建立过程和使用方法,而且分析各种因素对纤维桥联应力的影响,指出当前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合成纤维混凝土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从宏观、微观角度同时入手,研究磷矿渣替代粉煤灰作为混凝土掺和料的可行性,从而为缓解粉煤灰供需矛盾,充分利用磷矿渣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混凝土CT图像细观损伤区没有明显的灰度特征,基于阈值及边缘检测的图像分割方法难以提取细观损伤信息。论文首次提出应用K-Means聚类算法深度挖掘混凝土CT图像内部蕴含的细观损伤信息。首先,对圆柱体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单轴静力压缩CT试验;然后,依据轮廓系数确定最优聚类簇数,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在非监督状态下寻找混凝土CT图像的最优划分,获得了包含细观损伤信息的分区图;最后,统计了细观损伤区域像素点总数,计算了混凝土损伤度。结果表明:从破坏区和细观损伤区图上能直观地观察到各应力阶段混凝土内部细观损伤的演化规律。细观损伤度随应力的变化具有规律性,峰值荷载前细观损伤发展经历了相对稳定期和稳定发展期,峰值荷载后细观损伤度减小,损伤聚集在裂缝周围,细观损伤经历不稳定发展期。K-Means聚类算法在分析混凝土损伤演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细观力学模型研究:非均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改进的混凝土随机骨料生成技术的基础上,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方法,采用非线性损伤本构关系描述混凝土细观各相组成--骨料、砂浆与界面的性能,建立了随机骨料数值模型与相应的细观单元参数选取方法;在算法上,通过对比二维与三维有限元隐式和显式解法求解混凝土细观力学问题所需内存及CPU时间,表明基于有限元显式解法可有效地减少内存及机时的耗费.在此基础上,引入细观各相组分力学性能的Weibull概率统计分布以表征材料的非均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观各相组分的非均质性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特征为材料力学性能的离散性与强度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AD9850与DDS的电平振荡器信号源的研制。为了提高电平振荡器输出信号频率的稳定度和精度,用直接数字合成(direct digital synthesis,DDS)技术代替传统的锁相式频率合成法。采用具有分辨率高、频率变换快的DDS技术的芯片AD9850,通过低通滤波来实现正弦波信号源。实践结果表明:采用AD9850芯片,输出的信号频率稳定,信噪比高,满足电平振荡器输出信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用分形理论压缩和恢复高压绝缘子泄漏电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惠阿丽  林辉  贺博 《高电压技术》2008,34(7):1395-1400
泄漏电流信号中包含了污秽绝缘子闪络发展过程的丰富信息,但是庞大的数据量使得传送和处理系统速度降低。为了尽量提供完整的原始泄漏电流数据,从泄漏电流的非线性特性和后期的剧烈震荡性出发,应用分形理论的迭代函数法对原始泄漏电流数据进行了压缩;根据迭代函数参数,应用分形插值和拼贴定理对压缩后的泄漏电流数据进行恢复。实验结果表明,分形理论在具有分形特性的泄漏电流数据压缩和恢复中具有优势。应用分形方法压缩数据具有很高的压缩比和很小的重构误差,使得泄漏电流在传输过程中数据量大大减小,提高了整个系统的速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3.
颈口裁弯是弯曲河流演变过程的突变现象,其过程和机制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采用室内水槽实验概化模型法,研究恒定流量和变化流量条件下裁弯前颈口缩窄过程、新河道形成及裁弯条件。结果表明,无论流量变化与否,颈口上、下游河岸的侵蚀是触发裁弯的主要因素。弯曲河流的模型河道的弯曲系数为6 ~ 7,颈口段宽度与河段河宽比值约0.43,河槽物质为非黏性沙,在单宽流量为0.0039 ~ 0.0069 m2/s,纵比降为1‰的条件下,经历足够长时间的河岸侵蚀后可发生颈口裁弯现象。裁弯即将发生时,连续河湾弯曲系数有所增加,河道的平面形态向下游发生旋转。颈口裁弯后,新河道形成经历以纵向冲刷为主、以横向展宽为主和缓慢发展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为将高硫分石油焦这一化工废料作为动力燃料进行资源回收利用,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用石油焦和煤混合燃料、石油焦燃料进行试验研究,得到燃烧不同比例的石油焦和煤混合燃料下锅炉的运行特性。根据试验数据,着重分析燃烧稳定性、锅炉热效率和排放特性及脱硫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用循环流化床燃烧石油焦是完全可行的,对燃烧石油焦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和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智能变电站中过程层和间隔层功能一体化IED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规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需要增加过程层设备并改造间隔层设备,施工复杂,对中低电压等级间隔经济性欠佳。提出了采用过程层和间隔层功能一体化智能电子设备(IED)的分散安装配置方案,并设计了功能一体化的新型IED,将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功能和测控、保护功能在一台物理设备中实现。介绍了该IED的总体设计方案和软硬件结构,主要由Po...  相似文献   

16.
以生活垃圾和煤混烧的400 t/d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锅炉为依托,对某大型生物医药公司的羊毛脂废料进行混烧的工业试验,了解混烧该废料对垃圾焚烧炉燃烧稳定性、炉膛温度、锅炉尾部常规污染物排放及飞灰含碳量的影响,以研究羊毛脂废料代替燃煤作为垃圾发电辅助燃料的可行性。试验表明,随着羊毛脂废料掺混量的增加,煤的添加量随之下降,烟气中的烟尘浓度,CO和SO2含量以及飞灰含碳量均有所下降;NO含量随掺混量的增加而增加,N2O随掺混量的增加而减少;HCl含量受掺混量影响不明显。随床温升高NO排放增加,CO排放下降,SO2和HCl浓度基本不变。试验表明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锅炉对羊毛脂废料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当光伏组件出现局部阴影遮挡或光照不均匀时,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将发生改变,此时的P-U特性曲线将呈现多峰值现象,传统的基于单峰P-U特性曲线的MPPT算法将失效,很难准确地跟踪到全局的最大功率点。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与扰动观察法的MPPT融合算法。利用支持向量机的全局优化、泛化性能高的特点,结合扰动观察法的控制简单、容易实现的优点来实现最大功率点的跟踪。仿真结果表明,在真实的光照、温度及光照突变等外界条件下,该新型融合算法与传统的扰动观察法相比,光伏阵列在局部阴影下不会陷于局部峰值,能迅速准确地搜寻到全局最大功率点。  相似文献   

18.
Object Clinical diffusion imaging is based on two assumptions of limited validity: that the radial projections of the diffusion propagator are Gaussian, and that a single directional diffusivity maximum exists in each voxel. The former can be removed using the biexponential and diffusional kurtosis models, the latter using generalised diffusion-tensor imaging. This study provides normative data for these three models. Materials and methods Eighteen healthy subjects were imaged. Maps of the biexponential parameters D fast, D slow and f slow, of D and K from the diffusional kurtosis model, and of diffusivity D′ were obtained. Maps of generalised anisotropy (GA) and scaled entropy(SE) were also generated, for second and fourth rank tensors. Normative values were obtained for 26 regions. Results In grey versus white matter, D slow and D′ were higher and D fast, f slow and K were lower. With respect to maps of D′, anatomical contrast was stronger in maps of D slow and K. Elevating tensor rank increased SE, generally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GA, in: an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 corpus callosum, deep frontal and subcortical white matter, along sup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and cingulum. Conclusion The values reported herein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future studies and in clinical settings.  相似文献   

19.
The switched‐capacitor (SC) circuit realization problem is traditionally solved by heuristic algorithms. However, an algorithm‐like simulated annealing (SA) is stochastic, and its behavior in solving a non‐convex optimization problem is unpredictable. In this paper, we make an investigation on using a deterministic and a stochastic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realization problem of the classical Fleischer–Laker SC filter. By considering minimum area as the design goal, we prove that the a linear programming‐based deterministic algorithm is capable of finding a global minimum. With the global optimality established, we then use an SA algorithm to solve the same problem in purpose of investigating the search capability of the SA algorithm. We find that the stochastic SA algorithm cannot always reach a suboptimal solution with quality comparable with the linear programming result. Other issues like convergence speed and the percentage of arriving at the global minimum are examined as well. This research exposes that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optimization problem structur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C circuits is of fundamental meaning for developing more efficient heuristic algorithms.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在锦屏—苏南、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直流保护和控制系统采用DCC800硬件平台,直流保护与控制系统通过eTDM总线完成数据交换,包括所有的保护动作信号。对直流保护和控制系统的配合逻辑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研究,包括直流保护与控制的硬件组成,直流保护与控制系统间的信号交换,直流控制系统对保护信号的处理,以及控制系统软件中"三取二"选择逻辑、保护矩阵的配置以及不同类型的动作响应等;此外,对DCC800与西门子技术的控制保护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工程实际运行状况来看,采用该设计理念的直流控制和保护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