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吸收式换热技术在供暖系统中的应用,大幅提高供热一次水温差,充分有效利用低品位热能。以北京郊区某地区供暖改造为例,介绍了吸收式换热技术在工业低温余热回收中的应用。改造原热力站,利用吸收式换热机组,制取热水供本地区居民及单位冬季供暖用。最后进行了节能、环保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前《GB1576工业锅炉水质标准》中存在着很多误区(亦可称为错误)。在蒸汽锅炉水质标准部分,部分指标制定的不合理,导致我国能源的极大浪费及对地下水日益严重的污染。在热水锅炉水质标准部分,由于水处理方法的选择错误及指标制定的不合理,导致中国北方大地,凡是有锅炉供暖或二次换热供暖的地区,地下水质日益恶化,进而导致人类  相似文献   

3.
地板辐射供暖热力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分析了地板辐射供暖的热力特征和影响因素,得出在室内综合换热系数、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以及室内温度等方面的热力特征与对流式供暖有差别。  相似文献   

4.
近日,北京市热力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2007—2008年供暖总体平稳,这个冬天北京气温偏暖,所以煤、天然气等能源的供应压力并不是很大。除了遭外力破坏发生一起热力管道跑水事故外,热力管网基本平安过冬。  相似文献   

5.
微机自控技术在热力站温度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简要介绍了热力站内二次水温度控制的要求及其重要性,简要分析了站内二次水温度控制的特点。介绍了一个仪表化的热力站专用微机自动控制系统PC-S-1,并结合该系统,详细介绍了“采暖”和“生活热水”两种热力站内二次水温度控制算法。  相似文献   

6.
太古大温差长输供热系统分为高温网、一级网及用户换热站后的二次网,已运行三个供暖季,供热面积逐年增加。降低回水温度主要措施在一级网侧的换热站,本文详细介绍太古一级网各用热单位大温差机组热力站和板换热力站供热面积比例及运行情况,并对各用热单位每一供暖季一级网回水温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受板换换热性能限制,在同一室外气温下,面积相当换热形式不同的热力站,板换热力站一级网流量偏大,导致系统回水温度较理论加权平均温度高。另外,大温差机组运行异常比例较高,也是造成系统回水温度较高的主要原因。将用热单位供热面积按照不同采暖方式统计,暖气片采暖比例明显较大,但实际供暖时,暖气片采暖控制二次网回水温度较地暖采暖高,对一级网回水温度有一定影响。为保证供热效果,实际供热指标偏高,耗热量增加并不多,但供热能力下降,影响大温差效果。  相似文献   

7.
严冬季节,室外滴水成冰,可办公室的窗户却敞开着。原因是室内供暖温度太高了,穿着毛衣还热,如此供暖,岂不是浪费能源?国家规定供暖设计温度不低于18℃,供暖温度不能低于16℃,但没有规定上限。收取21元每平方米的采暖费,室内采暖温度应该达到多少摄氏度?设计师担心不热,加大末端设备、加粗采暖管道;热力  相似文献   

8.
冯娇龙  林海  王毅 《区域供热》2020,(2):39-42,56
热力管网随着运行年限增加,因系统腐蚀、受力形变等因素,系统失水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热力管网失水的同时还伴随着热量的损失,因此水耗指标考核在热力站综合能耗考核中占很大比重。系统失水不仅造成了能源浪费,还会影响供热效果,严重的甚至会威胁热力站设备正常运行。供热企业越来越重视失水治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失水量,以求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本文以天津地区某热力站二次管网失水治理为例,探讨多种失水治理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2000年新疆昌吉市实行集中供热以来,热力二次网在许多小区存在着因排污管道堵塞,造成大量污水进入热力管网,使供热管网浸泡在污水之中,大量热能被消耗,造成热力能源的浪费,使用户得不到应得的温度,也因  相似文献   

10.
正问题1:沈阳某工程供暖热源原为燃煤高压蒸汽锅炉,经换热站进行汽-水换热后的二次热水作为建筑物空调系统空气处理机组的热媒,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供暖,换热站和供暖建筑距离锅炉房约400m。现仅将热源改为燃气锅炉,供热对象为建筑面积约3 000m2的原有建筑,建设单位提出的供热负荷为930kW,新设置额定蒸发量1t/h的燃气高压蒸汽锅炉2台,锅炉额定工作压力1.3MPa,蒸汽系统设计压力为0.5 MPa,原有的换热和用  相似文献   

11.
《暖通空调》2007,37(B12):1-5
这类系统的特点是各用户使用小型热力单元,此热力单元集合了热计量表,三通切换阀等控制元件,实现了与集中供暖及太阳能热水结合使用的供暖及生活热水系统。  相似文献   

12.
1 引言 在多种多样的供暖形式被广泛运用的今天,在我国北部地区仍然以热水供暖作为主要的供暖形式.热水系统运行即达到使用效果,又不至造成能源的浪费,系统调节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张明  陈飞  郝小孬 《区域供热》2022,(2):62-66,98
改善二次网水力、热力失调问题,对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效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南省新乡市某小区为例,介绍了基于楼栋智能阀的平衡系统实施方案及调控方法;通过该小区2020-2021供暖季的供暖调控效果验证了楼栋智能平衡系统的有效性,可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北辰热力厂是北京北辰实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二级企业,是集供暖、供汽、制冷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大型集中供热的经营型企业。1988年正式投入运行,供暖面积为 190万 m2 。有 35t/ h蒸汽锅炉九台,这么大的设备规模与之相应的是大量的能源消耗:年耗煤 10万吨,年耗水 121万立方米,年耗电1060万千瓦小时,年产蒸汽 64万吨。因此,一个耗能大户,能否把燃料、能源节约下来,促进能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成了热力厂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王惠萍  陶端佑 《暖通空调》2006,36(4):116-117
0引言水是集中空调系统进行换热的载体,水系统的运行好坏直接关系到冷热源作用的发挥。如果水系统运行不正常,那么在部分负荷时,主机因制冷量不足导致该停机时不停或少停,冷水泵也就相应延长了运行的时间,而制冷机和水泵都是大功率用电设备,这样长期运行势必造成大量能源浪费。  相似文献   

16.
孙红军 《山西建筑》2005,31(9):172-173
分析了当前供热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浪费能源的原因,结合建筑节能新标准要求,对供热系统锅炉房、热力管网、热用户三个环节,从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采用以及供热系统运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17.
舒雪松 《暖通空调》2006,36(B10):1-5
从本期卡莱菲专题开始,我们将陆续翻译发表由美国的John Siegenthaler教授撰写的《现代水力供暖》一书中的“供暖控制方案、元件及系统”这一章节。John Siegenthaler教授多年从事供暖领域的研究,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并配有大量的图表予以说明。我们之所以翻译本章节与业内同仁共享,是因为控制这一环节目前在国内仍然相对落后,因此造成能源浪费、系统运行不稳定、舒适度不够等。希望本章节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哈尔滨集中供热系统热力站实际运行数据,研究天气因素(室外温度、风速、天气条件)、建筑因素(建筑节能状况、建筑功能)、系统因素(楼内供暖系统形式、室内散热装置类型)对热力站单位面积耗热量的影响。室外温度与单位面积日耗热量为高度负相关。室外风速与单位面积日耗热量相关性不显著,可忽略。在消除室外温度影响后,天气条件可显著影响单位面积日耗热量。雨雪天-晴天单位面积日耗热量差异显著。雨雪天-阴天及多云、阴天及多云-晴天两对比较对象的单位面积日耗热量差异不显著。节能建筑热力站比非节能建筑热力站的单位面积供暖期耗热量低88.0 MJ/m~2,差异显著。3种建筑功能热力站间单位面积供暖期耗热量差异均显著,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居住建筑热力站、混合建筑热力站、公共建筑热力站。3种楼内供暖系统形式热力站间单位面积供暖期耗热量差异不显著。散热器热力站、混合散热装置热力站分别比地面辐射供暖热力站的单位面积供暖期耗热量高84.94、51.10 MJ/m~2,差异显著。散热器热力站与混合散热装置热力站的单位面积供暖期耗热量差异不显著。与节能建筑相比,非节能建筑不同楼内供暖系统形式热力站间单位面积供暖期耗热量差异性更加显著。对于非节能建筑,3种楼内供暖系统形式热力站间单位面积供暖期耗热量差异均显著,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按户分环系统热力站、混合供暖系统热力站、垂直式系统热力站。  相似文献   

19.
对电热水锅炉用于供暖和供应生活热水时的水质量流量、水温及系统的能源利用率等热工性能进行了测试。供热时为达到较高的能源利用率,宜选取偏低的供暖供水温度。  相似文献   

20.
肖广贤  李统富  刘祥宇 《暖通空调》2007,37(11):109-109,80
1系统运行背景及出现的问题 大连JMS医疗器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筑面积1268m^2。车间生产医疗器具,内设7台挤出机,总安装功率385kW,工作日24h连续生产。温度要求全年保持在18~28℃;相对湿度45%~65%。车间采用集中空调一次回风系统,新风二次过滤。空调水系统为四管制定流量系统。采用蒸汽加湿。按照原设计方案,空调机运行工况为冬季供暖、夏季供冷。热源选用外网蒸汽换热,冷源由冷水机组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