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透平式分子真空泵叶片式工作轮主要尺寸的确定方法。以保证工作轮的密封结构和叶片根部断面的许用应力为前提,给出工作轮的内外径的最佳关系。并导出与叶片材质的机械物理性质和工作轮叶片内外径之比有关的工作轮外径的许可的园周速度的计算式。 抽速为400~500升/秒以上的透平式分子真空泵通常采用叶片式工作轮。因为这时采用那种小的和中等抽速的分子泵中所采用的那种径向槽式工作轮将会引起泵的径向尺寸增加,制造工艺困难.特别是,实际上不可能建造具有大抽速的泵。在中等和大抽速的透平式分子真空泵中都采用这种制造比较简单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以工作轮外径上所许可的圆周速度为依据,提出了给定抽速的透平式分子真空泵圆盘式工作轮沟槽的初始直径和末端宜径的最佳比例的确定方法。并导出工作轮槽数的计算公式。 抽速在400~500升/秒以下的透平式分子真空泵,其工作轮通常做成带有幅射状沟槽的圆盘形式。这种结构的工作轮,在其外径D2不甚大的情况下,能够保证给定抽速下所需的沟槽总端面积,并且工艺性好,制作简便。 在压缩比γ=1.0时,透平式分子真空系工作轮的最大抽速可按下式计算:式中圆盘式工作轮的角度系数平均值为: aM 一沟槽与圆盘端面的倾角; U。一工作轮外径D。的圆…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由于近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真空技术的要求日益增多,各个国家每年要生产大量的真空泵。因此对真空泵的性能鉴定,就成为真空泵设计,制造和使用部门必须掌握的技术。 抽气速率(以下简称抽速)是真空泵全能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在测量上居其它参数相比也是最复杂的。抽速的测定,讨于真空泵的理论研究,制造质量的鉴定和使用的选择,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有不少真空科学工作者,花费了不少时间,从事着抽速测定的研究。 自从1948年戴顿(B.B.Dayton)[1]发表了对以前抽速测定方法的批判和推荐新的测量方法以后,引起了很多人对…  相似文献   

4.
黄龙林  潘杰 《真空》2002,(2):24-25
罗茨真空泵机组因配用前级泵不同和所处工作压力范围的差异,相应其抽气速率变化较大,设计中应根据具体工况条件及真空系统使用要求,力求使罗茨真空泵机组体现好的适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5.
张fan 《真空》1991,(2):1-12
目前用定压法测试泵的抽气速率时,流量计测得的只是充入测试罩的气流量,而未能测得并计入测试罩本底气流量。然而规管在测试罩指定位置测量压力时,两种气流量同时存在。该压力值包本底压力。所以,参照苏联学者 的理论,本文提出在测试计算中,应将实测气流量与压力差之比值定义为抽气速率值更接近实际。该压力差为实测压力值与极限压力值之差。关于充入测试罩的气流量的计算,本文参照有关文献,采用不同压力单位对照研究,阐明一系列测试计算公式的演变、沿革。并给出详尽的推导过程及精确的计算公式,以便为采用计算机软件,编制程序以及为将来编制、修订标准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一、序言 在余摆线真空泵与罗茨泵型线分析一文中(真空3期,1978),笔者推导了转子在水平位置上的泵腔极大面积公式。转子在任意位置上的泵腔面积公式,直到1977年才推导出来。有了这个公式,就可以求得转子在任意位置上的压缩比。从而求得泵腔内压强、算出腔内气体对转子施加的总外力。这使余摆线真空泵的力分析可以准确的进行。 这部分材料包括余摆线真空泵的压缩比计算与力分析。并将固定式密封条改为摆动式密封条。这使余摆线真空泵能直接采用理论型线。减少制造上的麻烦。已于1978年,在东工75真空班毕业设计中试用过。 今刊出。供同志们参…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对如何采取附加措施来减少油封式机械泵的返油污染,以获得清洁的预真空进行过探讨,并提供了一系列的预真空残气质谱图。如果能对油封式机械泵的全部抽气过  相似文献   

8.
反动式透平膨胀机系全低压大型空气分离设备中的重要部机之一。该种膨胀机中的工作轮。由于形状特殊(详见图1)不易以机械加工方法制成;须采用熔模精密铸造法铸造成型。我厂目前生产该类型的工作轮有直径为160和190毫米二种;其叶片厚度为1.5—3毫米:表面光洁度要求达到W5;精度要求叶片厚度公差为±0.1毫米,节距公差为±0.4毫米。工作轮的转速为19000~23000转/分钟。材料为铸造铝合金,要求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塑性;抗张强度要求≥24公斤/毫米~2延伸率要求≥5%。  相似文献   

9.
10.
蒋飞 《真空》2000,15(3):29-31
组合式空心转子由于轴头与转子体之间的结合面存在着渗漏 ,使泵的抽气效率性能下降 ,从而影响其在应用中的效率。本文简要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涡旋干式真空泵结构对抽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德纯  杨乃恒 《真空》1999,(1):8-11
本文主要讨论了涡旋干式真空泵抽气通道和密封的结构型式对抽气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最佳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真空》1975,(1)
一、前言 真空机组是由油扩散泵、机械真空泵、高真空间、低真空间、冷阱(挡油器)、管道以及机架等组成的,是成套的高真空获得设备。被抽的真空容器与真空机组的抽气口连接后,便可使真空容器获得10-6乇的真空度。真空机组适合与各种真空设备配套。如真空冶炼设备、真空镀膜设备、真空热处理设备以及各种真空试验装置等。 我厂于一九六三年开始生产真空机组。最初是仿制外国产品,每年仅仅生产几十台。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厂生产的真空机组也相应突飞猛进,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大好形势鼓舞下,我厂广大革命职工在厂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高…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307·1~6307·2—86 《蒸汽流真空泵性能测试方法已于1986年4月25 日发布, 1987年1月 1日实施。现将 1984年9月所写《蒸汽流真空泵抽气速率(体积流率)测试方 法、蒸汽流真空泵临界前级压力测试方法》编制说明在此发表,便于这两项标准化的贯彻执行。下面是 原编制说明正文。  相似文献   

14.
新兴行业的不断兴起给真空泵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对真空泵的集成化、高效率、节约空间、高技术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三轴式的罗茨真空泵,对其抽气过程进行了介绍,并基于啮合原理,给出了一种典型的四叶圆弧型转子的型线方程。通过对抽气过程的建模分析,在抽气效率、压缩比、旋转应力和热变形等方面,与常规的双轴式罗茨真空泵进行了对比。计算和模拟结果表明,在空间尺寸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三轴式罗茨真空泵具有接近两倍的抽速、良好的压缩比和更好的动平衡特性的特点,具有较好的技术优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微型真空泵的便携式、低功耗、低价格、易集成的特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微型真空泵的性能测试方法和系统缺乏的现状,针对目前微型真空泵和微小型待测容器极限真空难以测量的问题,提出用静态膨胀法和天平称重法测试极限压力和抽速的思路。实验研究了不同抽速和不同容积测试罩下的系统特性,结果表明,当控制测试罩容积在测试过程中达到极限真空的时间为20~40 s,大小测试罩容积之差在10倍以内时,测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6.
《真空》1977,(1)
前言 旋片式机械真空泵是目前国内外生产和应用较多的一种泵。我们合肥工大真空 专业74级师生,在南京真空泵厂开门办学过程中。在南泵和沈真所领导、工人、工 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旋片式机械真空泵抽气速率计算公式及有关数据进行了初 步计算和探讨。 一、抽气速率的定义: 在一定压强、温度下,单位时间内泵从被抽容器内抽除的气体体积,简称抽速。常用“S”表示。 1.名义抽速S名: 泵设计时所选定的标准抽速(760乇时旋片泵应达到或稍超过的抽速)。根据部颁标准,我国2X型旋片泵抽速系列有以下九种(单位:升/秒) 0.5、1、2、4、8、15、30、70…  相似文献   

17.
涡轮分子泵中存在着通过分子泵各级的泄漏现象,影响了分子泵实际的压缩比。如果在计算压缩比时不考虑这个影响,那么实际测得的压缩比大多远小于计算所得。对于从高压强级到低压强级的泄漏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作了一个理论估算。提出了一个简单模型亚计算泄漏引起的压缩比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储继国 《真空》1997,(4):21-26
本文提出了拖动分子泵的自泄漏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讨论了分子流状态下,拖动泵的槽间泄漏对压缩比的影响及其对策。理论结果与实测值符合得很好。自泄漏模型为发展新一代高抽速、高流量分子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全干式机械真空泵正以其出色的节能环保效果越来越多的在冶金行业炼钢厂真空精炼工艺中得到应用, 因此开发一个能够与真空精炼过程相结合的机械真空泵抽气过程计算机仿真工具, 以方便系统的设计和研究, 显得尤为紧迫。本文详细描述了自主研发的真空循环脱气工艺 (RH) 用机械真空泵抽气过程计算机仿真程序的开发内容, 包括全干式机械真空泵方案的选择、钢液碳脱氧、氧脱碳或脱气反应产生的气体量模型、各级真空泵工作效率的计算模型、各级真空泵抽气能力确定的计算模型、机械真空泵的控制方法和控制参数、计算机仿真程序、各种中间过程参数和计算结果的输出、是否满足真空精炼过程的判定标准等, 完全能够满足全干式机械真空泵系统设计和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关于分子泵抽气性能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用图示的曲线形式讨论了单级涡轮叶列的最佳参数选择。然后着重讨论了修正后的涡轮组合叶列的性能设计,提出了与修正前不同的设计思想,对于涡轮分子泵、尤其是为复合式分子泵的性能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