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改善低次醇化烟叶的质量, 提高其利用率。  方法  利用紫外光对烟叶进行照射, 考察不同紫外光照射时间下其物理特性、感官质量、淀粉、蛋白质、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成分的变化。  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15~60 min的紫外光照射对烟叶各方面的品质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效果, 30 min照射的烟叶总体品质最佳, 填充值、糖碱比和致香成分总量提升, 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降低, 感官质量有所改善。75 min后, 随着紫外照射时间的延长, 烟叶样品的加工性能逐渐降低, 致香物质总量减少, 香型风格有所改变。  结论  在适宜的照射时间下, 紫外光照射能够改善醇化烟叶的品质, 照射时间过长则会对部分理化性质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一种天然香料香气重构及其风格强化的调香方法并应用于卷烟加香。  方法  以铁观音茶叶提取物为对象,通过感官导向的凝胶色谱分离收集具有铁观音茶叶香气的特征组群;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茶叶特征香气组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利用三点选配法测定特征香气成分在乙醇中的嗅觉阈值,结合其在茶叶提取物中的含量特征,计算各香气成分的香气活性值(OAV)并确定贡献度及香气关键贡献成分;通过茶叶提取物特征香气关键贡献成分的重组、香气轮廓法对比评价及香气特征强化,验证基于OAV的感官关键贡献成分加香效果。  结果  (1)感官导向凝胶色谱分离收集到117个流份,其中分离富集到铁观音茶叶香气特征流份28份;(2)铁观音茶叶提取物中含有41种特征香气成分,其中芳樟醇、橙花叔醇、苯乙醇、香叶醇、柠檬醛、吲哚和茉莉酸甲酯、己酸乙酯等22种香气成分对感官作用贡献最大;(3)香气关键贡献成分重组物与铁观音茶叶提取物香气轮廓基本一致,能够较好地重现茶叶的香气特征风格;(4)茶叶香气重组物与茶叶提取物复配后能够较好地强化卷烟的茶香风格特征,且花香、清香、果香香韵明显增强,香势强度明显增加,可提升卷烟的吸食品质。   相似文献   

3.
影响上部烟叶感官质量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明确影响上部烟叶感官质量最主要的化学成分。  方法  测定国内外6个产地共107份上部烟叶样品主要化学成分,评价其感官质量,分析化学成分指标与感官质量总分的关系;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主产烟区8032份上部烟叶样品的3项主要化学成分。  结果  ① 简单相关分析显示,总糖、还原糖含量与感官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氮、烟碱含量与感官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②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显示,影响上部烟叶感官质量的最主要化学成分为总氮、总糖、烟碱。③国内多数主产烟区上部烟叶总氮含量均高于国外上部烟叶,总糖、烟碱含量接近于或者高于国外上部烟叶。  结论  要提高上部烟叶感官质量,应着重控制总氮含量,协同控制烟碱含量和提高总糖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造纸法再造烟叶萃取液的质量。  方法  采用40 nm碳化硅超滤膜精制萃取液,考察该技术对萃取液及其浓缩液中含渣量、粘度、蛋白质、淀粉和中性致香成分的处理效果以及对产品感官质量的影响,研究了碳化硅膜工业化应用的可行性。  结果  ① 采用40 nm碳化硅超滤膜处理后,萃取液基本无渣,其浓缩液含渣量和粘度分别降低了56.3%和48.3%;②浓缩液的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且大部分中性致香成分含量有所增加,产品的感官质量有所提升;③萃取液的得率为96.2%,平均膜通量达到116.36 L/(m2.h),且经过40 min热水洗+40 min热碱洗的方式膜通量可完全恢复。  结论  40 nm碳化硅超滤膜对造纸法再造烟叶萃取液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可以改善最终所得产品的感官吸味,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工业化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海拔条件下烤烟烟叶风格的特点,以毕节地区不同海拔烤烟烟叶为感官评吸样品,采用“香味轮廓分析法”对当地烤烟香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毕节不同海拔烤烟烟叶评吸出15种香韵。高海拔烟叶香韵数量丰富;中海拔烟叶无酒香香韵;低海拔无豆香、花香和酒香香韵。(2)依据香韵强度,干草香、清甜香、正甜香可作为毕节烤烟烟叶的主体香韵。(3)毕节地区烤烟烟叶香韵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垂直特点,随海拔升高清甜香香韵强度加强,而正甜香香韵强度减弱;(4)毕节地区烤烟烟叶风格在整体上保持中间香型风格,但依据主体香韵强度的不同可以分为西部高海拔清甜香风格区和中东部低海拔正甜香(醇甜香)风格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云烟净油成分与卷烟感官指标的关联性。  方法  采用GC-MS分析云烟净油有机膜分离组分中的香气成分组成,计算ROAV值确定关键香气成分,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LSR)建立云烟净油有机膜分离组分的关键香味成分与感官指标的PLS模型。  结果  (1)在100 kDa有机膜截留液中,有25种不同的挥发性香味物质,油酸乙酯,癸醛,壬醛,肉豆蔻醛,3, 5-二叔丁基-4-羟基苄醇,苯并噻唑为该组分中的关键香气成分,干草香与云烟净油100 kDa有机膜截留液中的油酸乙酯相关性较强;(2)在100 kDa有机膜透过液中,有30种不同的挥发性香味物质,硬脂酸乙酯,癸醛,甲酸辛酯,正辛醛,壬醛,巨豆三烯酮为该组的关键香气成分,清甜香与云烟净油100 kDa有机膜透留液中的壬醛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再造烟叶的感官品质和工业可用性。  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废次烟末, 利用分子蒸馏技术对萃取物进行分离、蒸馏得到三个等级(80℃、120℃、160℃)馏分。组配不同馏分添加到再造烟叶中,通过感官评价、化学分析进行筛选。将再造烟叶添加到成品卷烟中,最终根据感官评价结果确定最优馏分组配方案。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再造烟叶工艺基础上添加3‰ 80℃馏分和2‰ 120℃馏分后,新型再造烟叶香气丰满细腻,刺激小,余味干净,整体协调,较柔和,同等比例新型再造烟叶加入成品卷烟中,感官品质明显改善。  结论  烟末超临界萃取物的分级分子蒸馏技术及其组配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再造烟叶产品的品质,从而提高卷烟品质。   相似文献   

8.
  背景和目的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中烟100(ZY100)进行化学诱变,获得一个具有特征香韵的香气突变体(玫瑰香),为明确玫瑰香烟草突变体与ZY100在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方面的差异。  方法  采用GC-MS对玫瑰香突变体和ZY100烟芽的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和内在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PLS-DA)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通路进行富集。  结果  (1)共检出挥发性代谢产物27种,包括醇类、醛类、酮类和烯烃类,突变体中挥发性物质种类多于对照,主要成分为反式-β-罗勒烯。(2)共鉴定内在代谢产物60种,包括氨基酸类、糖和醇类、有机酸类和其他次生代谢产物,筛选到差异代谢物27种。(3)玫瑰香突变体中与氨基酸合成、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有机酸代谢、生物碱和萜类合成等相关的19条代谢通路发生极显著变化。  结论  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改变赋予了玫瑰香突变体特殊的花香香韵。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提升非主料区宜宾烟叶品质和可用性,采用冬虫夏草菌株发酵烟叶并研究发酵对烟叶感官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方法  对发酵过程样品进行感官质量评价并测定了常规化学物质和挥发性成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发酵对烟叶感官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结果  经过冬虫夏草菌株发酵后的宜宾烟叶,感官质量明显提升,发酵第10 d烟叶感官质量表现最佳;发酵烟叶中总植物碱和总氮含量与未发酵样品相比显著降低;发酵烟叶中质体色素降解物总量和西柏烷类降解物总量显著高于未发酵烟叶,美拉德反应产物总量在发酵烟叶中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总氮、总植物碱、烟碱、二烯烟碱、苯甲醇、二氢猕猴桃内酯、还原糖和总糖对未发酵烟叶组和对照组具有显著贡献,总氮/总植物碱、总糖/总植物碱、两糖差、大马士酮、新植二烯、巨豆三烯酮、2-糠醛、香茶酮、2-乙酰基吡咯、2-苯乙醇、茄酮、2, 3'-联吡啶对发酵烟叶感官品质具有显著贡献。  结论  利用冬虫夏草菌株发酵宜宾烟叶,对提升烟叶的感官品质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源于同属植物的苏合香浸膏和芸香浸膏的挥发性成分及应用效果差异,运用传统醇提精制方法制备两种浸膏,并通过GC/MS对两种浸膏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在两种浸膏中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均为37种,共有成分为23种。将两种浸膏应用在电子烟中进行感官评价,苏合香浸膏表现出较明显的膏香和甜香特征,而芸香浸膏则以药草香和膏香作为主香韵。研究表明两种浸膏的应用效果与内含的化学成分具有明显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八大香型典型产地烤烟中部烟叶较适宜的复烤干燥温度范围。【方法】选取八大香型典型产地中部烟叶,在不同复烤干燥温度下对烟叶感官质量、风格特征进行评价。【结果】(1)清甜香型、清甜蜜甜香型和木香蜜甜香型中部烟叶适宜在70℃复烤干燥温度下加工;(2)蜜甜香型、醇甜香型和焦甜醇甜香型烟叶适宜在75℃复烤干燥温度下加工;(3)焦甜焦香型和焦香蜜甜香型烟叶适宜在75℃~80℃复烤干燥温度下加工。【结论】根据不同香型烤烟烟叶适宜的复烤干燥温度进行配方模块设计、配方模块复烤加工,可彰显烟叶香气风格特征,提升总体感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箱式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化学成分的变化动态及对烤后烟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烟夹和箱式两种装烟方式在烘烤过程中烟叶的含水量、色素含量、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香气成分含量变化及烤后烟质量.[结果]与烟夹密集烘烤相比,47℃前箱式密集烘烤烟叶失水速率较低,淀粉降解量及水溶性糖积累量较少,叶绿素降解速率较低,香气成分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湖北产区不同长度高油分烟叶质量特征差异,寻找高油分烟叶适宜的叶片大小范围。  方法  选取湖北产区6个梯度叶长区段的高油分烤烟中部烟叶,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筛选出关键差异质量指标,得出湖北产区高油分烟叶适宜的叶长范围。  结果  (1)湖北产区不同长度高油分烟叶质量关键差异指标包括:外观质量总分、颜色均匀度、弹性、身份,香气量、刺激性、浓度、细腻程度、干燥感、回味,总碱,氮碱比。(2)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叶长增加,高油分烟叶整体质量趋好。表现为随着烟叶长度增加,烟叶的两糖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糖碱比和钾氯比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当叶长超过75 cm后,二者快速下降;外观质量总分呈现出提高趋势;烟气浓度增加,香气质变好,甜感较好,烟叶的感官质量总得分提升,当烟叶长度达到75 cm以上时,总碱含量高,刺激性增加、杂气变重,余味干净程度下降,整体质量下降。(3)湖北产区高油分烟叶各质量指标较适宜的叶长范围为55~70 cm,此时烟叶的感官香气浓郁、香气质好,烟气柔和、细腻、回甜感好,化学成分协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明确焦甜醇甜香型主产区烤烟外观特征(区域、质量)及其用途.[方法]选取江西赣州、吉安、抚州,湖南郴州、永州及安徽皖南等6个烤烟主产地的C2F样品,进行外观特征和常规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1)烟叶突出的外观特征为红、柔、糙、燥.(2)烟叶越柔软,则总糖、还原糖、糖碱比相对越高,总氮、烟碱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明确烤烟上部叶脂质代谢对烟叶褐变的影响。  方法  以云烟87和中川208两个品种的上部叶为试验材料,利用转录组学、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层面对脂质氧化与上部烟叶的褐变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  结果  (1)相比云烟87,易褐变的中川208上部叶褐变速度更快,且叶片达五成的褐变时间更短,褐变反应更剧烈;进一步的转录组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中川208上部叶差异基因在脂类代谢(亚麻酸和亚油酸代谢)富集较多,表明脂质代谢与上部叶烟叶褐变密切相关。(2)对比云烟87,中川208上部叶成熟期角质层厚度明显增加,蜡质层破碎薄片明显增多,总脂肪酸含量、亚麻酸含量及脂氧合酶(LOX)酶活显著高于云烟87,表明中川208上部叶脂类代谢较旺盛,易发生脂质氧化。(3)qRT-PCR结果表明中川208上部叶中脂类代谢途径关键基因CYP76A2、LOX5、LTP4、MYB108、ALDH2B7等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云烟87,其中脂质氧化关键基因LOX5表达量上调2.27倍。  结论  相比云烟87上部烟叶,中川208上部叶褐变反应更剧烈,烟叶中的脂肪酸代谢更旺盛,脂类物质更易发生氧化反应,表明脂肪酸代谢引起的脂质氧化是中川208上部烟叶易褐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高压均质压力对烟用料液中主要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为该技术在烟用料液生产加工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分别设定不同的均质压力(0 MPa、60 MPa、90 MPa、120 MPa、150 MPa)对同一批次烟用料液进行高压均质处理,检测均质后料液中的致香物质,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不同均质压力条件下料液中致香物质含量的差异性及变化趋势。  结果  (1) 当均质压力从0 MPa升高至150 MPa,对所检测到的22种主要致香物质含量均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其中有18种致香物质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在实验范围内,随着均质压力的升高,料液中的各类致香物质含量及其总量呈逐渐增加的抛物线型变化趋势,且回归方程的拟合度均较高(R2≥0.8778)。(3)几个不同均质压力处理后的料液样品可以分为中低压(60 MPa和90 MPa)和高压(120 MPa和150 MPa)两类,说明当均质压力由90 MPa升高至120 MPa后,对料液中的整体致香物质含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  结论  高压均质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烟用料液中的小分子致香物质含量。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高压均质技术主要通过促进料液中大分子物质的降解或水解反应,从而增加了小分子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烟叶中有机酸是卷烟香气质量和风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目的是考察烟叶中不同形态有机酸含量差异。  方法  采用调整pH值后萃取然后硅烷化-GC-MS/MS测定的方法,测定33种有机酸的游离态和盐类结合态总量。采用皂化然后硅烷化-GC-MS/MS测定的方法,测定有机酸游离态、有机酸盐类和酯类的总量。  结果  ① 所建方法测定了烟叶中33种有机酸的皂化总量和萃取量,回收率、日内及日间精密度较好、灵敏度高;②部分有机酸皂化前后含量变化很大,其中2-甲基丁酸、3-甲基戊酸、4-甲基戊酸皂化总量为萃取量的10倍以上,说明这些酸在烟叶中主要以酯的形式存在;③四种类型烟叶中(烤烟、白肋烟、香料烟、晒红烟),香料烟的短链脂肪酸皂化总量是最高的,且皂化总量与萃取量比值均大于50(除己酸外)。烤烟中长链脂肪酸和其他有机酸皂化总量最高,且皂化总量与萃取量比值均大于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