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该文基于建筑形态学视角,针对从现代到当代不同时期的建筑形态进行研究。以建筑形态生成的系统化模型为研究内容,以图解分析为研究方法,先收集整理了4个方面的案例,再通过历时性分析对比得出不同时期建筑形态生成机制的差异所在,论述了导致差异产生的动因及动因如何影响着建筑形态的演变,最后阐述了研究建筑形态生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当代观演建筑的形态塑造特征为研究对象,依据此类建筑基于功能工艺、技术美学和文化内涵的塑形动因,从空间操作、象征隐喻、材料优化等具体切入点出发,结合相应设计实例研究当代剧院、音乐厅等大型公共建筑形态塑造的生成逻辑及发展趋势,分析理性构筑与感性创意相结合的形态塑造途径。  相似文献   

3.
类型与乡土建筑环境——谈皖南村落的环境理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试图对乡土建筑类型的研究,以启发当代的建筑环境创作;文中着重研究分析了类型的概念及其生成背景、原型与变体、类型与形态的演进过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侯昌印  赵洋  代阳 《中外建筑》2014,(6):139-141
严寒地区体育馆建筑能耗巨大,对其进行建筑低能耗设计研究十分必要。由于体育馆建筑独特的建筑功能及建筑形态,使得其低能耗建筑设计与其他建筑类型有着极大的区别。本论文旨在分析研究严寒地区体育馆建筑特征对低能耗设计的影响.为严寒地区体育馆低能耗设计打下基础,有助于建立并完善建筑低能耗设计研究的理论框架,为今后不同地域、不同建筑类型的低能耗设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影响严寒地区体育馆低能耗设计的建筑特征要素有:比赛空间尺度的巨大化,室内物理环境的特殊化及体育经营模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体育建筑正在步入存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大型体育建筑今后将承载更多元复合的角色。文章以广东省清远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主要设计策略,阐释了体育建筑艺术和技术的理性表达和相互融合的方法,提出了融入地域文脉、整合形式表现、高品质技术集成和可持续性设计这四个方面的体育建筑设计当代特征,希望为相近类型的建筑设计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共同营造理想的城市体育之所。  相似文献   

6.
建筑群体的能耗既受到单体的影响,也受到群体形态的影响。住宅区能耗在城市能耗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同时又具有典型的群体形态特征。文章使用软件模拟的方法,研究住宅区形态与能耗的关系。同时,基于对大量上海当代住宅街区案例的调查,以1.6这一最常见的容积率参数为前提,生成了6种基本类型和12种亚类型,模拟并分析了它们的能耗表现。  相似文献   

7.
太阳辐射是建筑得热的主要途径,是绿色建筑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与建筑的热环境能耗直接相关.以北京市门头沟体育文化中心前期方案的屋面形态为研究对象,利用Grass-hopper平台的Ladybug、Honeybee建筑性能模拟工具对不同的屋面形态进行模拟分析,探讨了寒冷地区建筑屋面的倾角、矢高和平面轮廓三个形态设计要...  相似文献   

8.
屋顶采光通风对体育建筑的健康 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体育建 筑不同时期的屋顶采光通风情况进行回顾梳 理,分析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 千年间的当代时期及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我 国体育建筑的屋顶采光通风发展演变。通过 案例研究和类型归纳,总结出我国体育建筑 屋顶采光通风的演变特征及其发展的制约因 素,并探讨未来“新常态”下我国体育建筑屋 顶采光通风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研究使用感性工学语义差异法对使用者进行测试,并通过量化分析探讨导向设施造型与其所在大型建筑造型之间的形态相关性设计策略。首先将立地式导向设施造型设计形态要素划分为7大类型及29种关键要素。并以大型高铁站为例,依据时间维度划分了7种差异的大型公共建筑风格类型,进而以其中"当代风格"子类型建筑风格为例,使用感性工学语义差异法对用户测试,采集导向牌形态要素与该类型建筑方案图片之间的形象关联与匹配度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平均值和要素分布的统计分析及使用皮尔森关系数算法进行要素类型影响度的排序,明确导向设施形式中与当代风格建筑关联最为密切的关联性设计特征,并为此类量化研究提出相关技术路线和方法经验。  相似文献   

10.
以"结构表现"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当代审美思潮下国内外当代体育建筑创作实例,并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近几年的工程实践,深入挖掘当代体育场馆形态创作中的结构表现趋势,并对其表现特征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刘伟  武联 《华中建筑》2014,(1):47-51
随着体育赛事的持续举行以及大众运动的不断普及,种类丰富的体育建筑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而体育建筑的外观特别重视于对其结构体系的真实反映,这就要求设计者在体育建筑中运用适宜的结构及围护材料,从而充分发挥出材料的受力性能和表现特质、因此,丰富而又适宜的材料运用为体育建筑的结构表现趋向提供了良好的构筑基础,相应地,结构表现成为理性逻辑和感性创意的结合点,为当代体育建筑塑造出力与美相交融的结构体系和外部形态,也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材料运用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受密斯建筑设计中建构逻辑“显”与“隐”的启示,以极少主义建筑简约形式与复杂建构的二元矛盾为切入点,探讨其建构逻辑与形式生成之间的规律,进而归纳出两种关系类型——“建构”逻辑之于形式的清晰性表达与“反建构”逻辑之于形式的抽象性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两种建构逻辑对应的操作方法及形式表达。立足于建构的语境,促进设计与建造的关联性,并对国内建筑设计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黄启峰 《城市建筑》2014,(12):267-268
本文试从逻辑演绎的角度,分析在医院建筑创作中建筑形式的生成过程。在此,“逻辑”被定义为建筑与其自身构造、使用功能及外部环境的因果关联。从而使医院建筑能与环境、功能、材料和传统形成有机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4.
邱文晓  陈瑜 《中外建筑》2007,(11):26-29
本文简要介绍了仙都景区西入口群体建筑的设计理念。提出要从建筑形式生成方式的角度继承传统,把传统建筑法式的逻辑吸收到现代形式生成的规则之中。设计通过对单体和群落两个层面的形式生成规则探索具体地落实了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5.
贾正阳 《新建筑》2010,(6):132-135
"师法万物"是台湾建筑学教学中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生成方法。它通过剖析建筑之外事物的逻辑,产生一套此体系的规则与语法,然后再将此语法转化为建筑语法,通过实验,完成建筑的形式生成。简述了这套方法及其应用,阐述其在建筑学教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姜妍  戴航 《世界建筑》2010,(10):138-145
节点在建筑的建造和表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的写作旨在一方面从结构的角度给予节点生成形式的逻辑合理性,另一方面从建筑形式的角度展示节点在建筑中的不同表现作用。文中首先从节点的定义出发,然后以材料的历史发展为主线分析了节点的演化发展。之后,进入节点建构的分析,包括节点的建造逻辑和技术表现,说明了节点形成的结构逻辑性,以及节点对建筑形式表达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阳  孙澄 《城市建筑》2013,(19):34-37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复杂曲面形态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设计中,数字化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工具也在不断更新与升级.曲面的建构与优化过程对于复杂曲面建筑的实际建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已成为建筑设计实践过程研究的重要方向。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归纳并论述复杂曲面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而对建筑设计中复杂曲面的建构逻辑和方法进行研究和阐释.以此作为曲面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最后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归纳,从曲面几何形态,结构形态、环境性能等方面提出深化设计阶段相应的曲面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笔者多年从事风景建筑设计的若干思考,讨论了风景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从建筑教育中对待城市及景观的态度论及建筑师的自然观,继而从风景建筑选址、场所感营造、地形地貌处理、建筑师对待遗存的态度、建筑的体量感及中心性控制、建筑风格与形式,以及风景建筑的材料选择与建构逻辑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从方法论视角探讨了风景建筑设计的2种途径:哲学的途径和体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卢琦  钱强 《华中建筑》2010,28(1):149-152
戏曲舞台及所承载的表演,作为戏曲的重要元素,是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的,是对传统时空观的表现。同时,表演和舞台相互影响以适应,和其他诸要素形成戏曲有机的整体。因此,该文以建筑学的角度,从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来解析二者的相互关系,从而发掘传统戏曲舞台形式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Conventionally, material in architecture has been treated as the ‘servant’ of form. An iterative design process, though, that continuously integrates material, form and force has the potential to unfold a new generative logic of form-finding. This offers ways of processing the flow of forces through a material object and balancing variations of form with the organisation and behaviour of material. Toni Kotnik and Michael Weinstock present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developed within the Emergent Technologies and Design (EmTech) programme at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AA) in London, that explore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 form and force.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