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煤层顶板分段水力压裂是碎软低渗煤层煤层气高效开发的有效技术,该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水力裂缝能否顺利从顶板穿层扩展至煤层并为煤层气运移提供通道.通过对煤岩组合体相似材料进行两段封孔开展了顶板分段水力压裂物理模拟试验.在试件中布置应变砖来监测两段压裂的应力时空演化全过程,获得了水力压裂裂缝附近诱导应力场特征,应用声发射技术监测水力裂缝的动态扩展过程,研究了在诱导应力影响下不同排量、不同顶板岩性、不同煤岩界面强度和不同地应力条件下的裂缝延伸形态.最后针对不同储层条件探讨了工艺参数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起裂压力受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和应力环境的影响.起裂压力随着垂向地应力、泵注水压、岩体抗拉强度的增大出现上升的趋势.当裂缝扩展方向垂直于压裂钻孔时,第一段压裂产生的诱导应力会增加钻孔方向压应力从而导致第二段压裂起裂困难;当裂缝平行于钻孔方向扩展,第一段压裂裂缝会削弱第二段压裂孔附近岩体强度并降低起裂压力.3个影响因素对水力裂缝穿层扩展的影响机制不同.较大的垂向应力差能引导裂缝垂向扩展;较高的煤岩界面强度使得裂缝能够扩展穿过煤岩界面;提高泵注排量主要是增大了岩体的整体破坏范围,从而增加了裂缝扩展到煤层...  相似文献   

3.
彩南油田九井区人工裂缝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彩南油田九井区储层属于中孔特低渗储层,为了形成产能进行了整体压裂。整体压裂造成地下人工裂缝发育,储层含水急剧上升,油水关系复杂,产量递减快等现象。为了弄清人工裂缝系统的分布状况及发育程度,在对全区人工裂缝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压裂资料进行了人工裂缝系统评价,提高了人工压裂裂缝系统的认识,对油田注采调整措施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体积压裂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采用有限元分析并利用Comsol对体积压裂过程中的地应力扰动进行模拟,分析了地应力的分布、裂缝长度、裂缝的净压力、简单缝和复杂缝对地应力扰动的影响,以及裂缝长度、弯缝与直缝的应力扰动及影响分析,获得了地应力扰动的影响因素与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裂缝长度、裂缝净压力和裂缝形态是影响应力扰动的主控因素,应力扰动的幅度值与这些因素呈现正相关;同时建立了不同裂缝长度,最大和最小主应力扰动差值的图版,可用此图版来确定不同裂缝长度条件下复杂缝网产生的位置;直缝对弯缝的扰动值较直缝更小。  相似文献   

5.
垂直裂缝井重复压裂前原地应力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复压裂裂缝起裂和延伸机理是重复压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初次人工裂缝和生产诱导是应力变化的两个主要原因。研究引起垂直裂缝井重复压裂前原地应力场变化的主要因素,认为重复压裂应优先选择有潜力的未动用小层进行补孔压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裂缝的长度及导流能力,以获得更大的泄油面积,使老井获得更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6.
含反射裂缝沥青路面粘弹性损伤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利用粘弹性与损伤的分析理论,对含反射裂缝沥青路面进行了三维粘弹性有限元分析,模拟了裂缝的扩展过程,得到了不同加载时间和不同变温的裂缝扩展情况;三种变温条件下,对损伤区和断裂区定量分析表明,当气温低于-20℃时,路面劣化加剧。探讨了不同初始裂缝长度对路面劣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裂缝长度对路面劣化影响显著;损伤因子和裂缝长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可以用来评价路面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7.
诱导裂缝性井漏是钻井过程中常见的井漏类型,控制此类漏失的关键是阻止裂缝的延伸.应用岩石断裂力学的理论与方法,揭示了钻井液堵漏阻止诱导裂缝延伸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堵漏后裂缝内压力分布,提出人工隔墙对裂缝壁面的支撑应力应与钻井液的液压相等的新观点;建立了诱导裂缝性漏失堵漏的断裂力学模型,推导了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公式;研究了堵漏材料不同封堵住置形式对阻止诱导裂缝延伸的影响,提出堵漏材料在裂缝入口后较短距离内的封堵为封堵诱导裂缝的最佳位置形式,堵漏评价装置必须能反映这种封堵形式;给出了堵漏阻止诱导裂缝延伸的必要条件,即裂缝尖端部分流体压力必须低于水平最小主应力,增加缝内流动压降或加速缝尖段内流体压力耗散有利于裂缝的阻裂.  相似文献   

8.
压裂压后裂缝闭合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流体力学和岩石力学的相关理论以及物质平衡原理,建立压裂压后裂缝闭合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分析裂缝闭合过程中井口压力的变化规律,给出裂缝闭合时间和支撑剂沉降距离的计算方法.实例分析和应用表明,低渗透储层人工裂缝自然闭合时间过长,支撑剂沉降距离较大,导致压裂液对地层和裂缝的污染严重,最终影响压裂效果,因此,压裂压后合理选择液体返排时机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理论推证和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崭新的蠕变损伤强度理论,引入了一个新的强度指标,即材料的极限有效损伤应力强度。实验证明它较之传统强度理论中的屈服极限或强度极限更具有合理性,实验测定结果的稳定性更好。因此,依据该强度理论,可对发生蠕变损伤的耐热钢构件或耐热钢结构的有效使用寿命,作出更加合理的估计。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裂缝性储层裂缝的变形规律以及其对生产动态的影响,采用塑性损伤模型和双重孔隙介质模型相结合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裂缝性储层注采过程中的裂缝和产量变化.采用迭代耦合方法模拟流体渗流与裂缝变形的耦合力学行为,并使用损伤变量从数学上表征储层裂缝的渗透率.分析了裂缝性储层开采时的损伤演化,获得了裂缝渗透率和地层压力的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开采过程中地层裂缝逐渐闭合且渗透率降低,对产量造成不利影响.裂缝渗透率降低是导致地层产量下降的重要因素,裂缝性储层数值模拟时应考虑裂缝渗透率变化对生产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断裂力学与损伤力学耦合分析方法分析混凝土破坏的问题.方法 以三点弯曲混凝土梁为例,应用断裂力学与损伤力学耦合分析方法从理论上确定初始损伤区与断裂区,然后用损伤力学的方法、数值模拟混凝土梁的破坏过程.结果 确定了三点弯曲混凝土梁的损伤区和断裂区尺寸,应用西多霍夫损伤模型和断裂力学的耦合分析方法数值模拟了混凝土三点弯曲梁的破坏过程,发现裂纹是带着损伤区向前扩展的.结论 笔者提出的方法是合理的便于工程应用的模拟混凝土裂纹扩展过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混凝土结构断裂与损伤耦合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混凝土结构损伤、断裂耦合破坏理论;综述了断裂与损伤耦合分析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现状;探讨这一研究理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脆性材料损伤的概率统计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假设脆性材料的强度服从 Weibull统计分布 ,用圆盘扁平裂纹模型模拟材料中的微缺陷 ,运用断裂力学知识和统计理论 ,推导出了在任意应力状态下材料的损伤概率统计模型 ,并讨论了不同应力状态下材料损伤量的大小关系 ,以及损伤量与材料的体积和材料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 :在拉应力状态下 ,损伤量的大小满足 D(σ,σ,σ) >D(0 ,σ,σ) >D (σ,0 ,0 ) ;在压应力状态下 ,损伤量的大小关系则为 D(-σ,0 ,0 ) >D(0 ,-σ,-σ) >D (-σ,-σ,-σ) ;结构的受力体积V增大 ,则损伤量增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不同的高折射率薄膜材料,分别镀制了增透模和高反模,送往三个不同的实验室,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了1μm的损伤阈值测试,对薄膜的弱吸收也进行了测试,并比较了膜系结构、薄膜材料、吸收和薄膜缺陷密度对其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析压裂液对煤层的伤害机理和液体吸附引起煤基质的伤害程度,总结清洁压裂液和活性水压裂液的性质,并针对这两种压裂液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工程荷栽范围内,不计砂土骨架颗粒的变形,骨架的变形实际是颗粒接触面变形的总和.骨架的变形主要受土颗粒之间的联结方式控制,论文将土颗粒之间的联结方式分为完善联结和滑动联结.在弹性变形阶段,颗粒之间的联结为完善联结,随剪应力的增大,骨架中一部分完善联结逐渐变成滑动联结,这种转变即为损伤的演化.骨架的损伤和破坏遵循Mohr-Coulomb准则,在p-q平面中以应力点到初始损伤线和破坏线的相对距离表示损伤比,论文给出了一种描述骨架损伤和计算损伤演化的方法,进而提出了一种描述砂土变形行为的损伤本构模型.模型中的参数可根据常规三轴剪切和等应力比固结两种应力路径试验确定,模型的形式简单,可适用于复杂的应力路径情况.对试验结果的拟合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砂土的主要变形特征--非线性、弹塑性和剪胀性.  相似文献   

17.
用Monte Carlo方法建立了疲劳短裂纹演化过程的物理模型,实现了材料疲劳损伤微观物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表征材料损伤的疲劳损伤参数,提出一定面积上的裂纹总长度可以作为材料损伤的疲劳损伤参数。并拟合出裂纹总长度与材料相对寿命之间的关系及曲线,用于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  相似文献   

18.
应力断料是产生于八十年代初建立在断裂力学基础上的 ,能实现固体材料连续界面快速和规则分离的先进加工工艺方法。通过有色金属应力断料中的开拓性工作 ,从微细观层次上解释了应力切断断口上裂纹源的形成 ,以及裂纹扩展的物理过程 ;首次提出了变形局部化的形成与演化是材料准脆性断裂主要内因的新见解。还借助理论引伸出提高工件转速 ,以缩短圆棒件应力切断机动时间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新型的混凝土结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结构的抗震设计、未来震害预测、震后经济损失评估等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选择合理的反应量建立结构损伤评估模型,以定量计算出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的损伤指标.在分析现有的损伤参数以及几种双参数地震破坏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损伤力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混凝土结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并根据已有的实验结果确定了模型参数.  相似文献   

20.
大规模地下流体注采常诱发微地震,甚至是地面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本文系统综述了四类典型的流体注采工程(废水深井注入、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油气开采、深层地热能开发)诱发地震事件的案例,来探讨多类型流体注采工程诱发地震发育位置、诱震时间和影响范围,以及触发机制。进而专门针对深部地热能开发,总结了诱发最大地震震级的确定方法,以及降低诱发地震风险面临的挑战等。我国的深部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可利用多种观测手段(震法、电法、磁法等)来获取多尺度地球物理信息,并且利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来逐渐认识诱发地震主要因素和地震发育位置及大小的对应关系。可利用断层和隐伏断层识别技术或微地震监测技术等来降低深部高温岩体EGS工程中诱发破坏性地震的风险。在注采井的高效连通控制技术方面,可开发复合热储刺激技术,即冷热水交替热刺激-化学腐蚀-水力压裂技术,并充分利用微震的监测解译数据,现场及时调整热储刺激的方案。通过开展一系列示范工程,逐步攻克关键开发技术,循序渐进地推进EGS工程的安全高效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