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前言 磷、氮是生物重要营养物质,而藻类等水生生物对磷更为敏感。藻类在氮、磷利用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当磷处于低浓度时,氮浓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比磷处于高浓度时的影响低。藻类对磷的需要更为重要,其生产能力受磷的限制更为明显,因为水中氮的缺乏可以由许多能固氮的微生物来补充,而磷则不能。所以,对于防止或缓解某些闭锁性水域的富营养化,污水除磷较除氮更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2.
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一直被认为是控制管网水中细菌再生长的主要因素,最近的研究表明磷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因素.研究了配水管网中AOC含量(40.84~551.35μg/L)和微生物可利用磷(MAP)含量(0.69~8.01μg/L)均较高的情况下,它们对细菌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AOC是控制细菌再生长的主要因素,管网水中的最大AOC浓度决定了细菌再生长能够达到的最大异养菌数(HPC);磷不是控制管网中细菌再生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认识嘉陵江出口段藻类生长变化规律,运用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藻类生长与氮磷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6~7月藻类处于快速增殖期;在相同气候条件、营养盐浓度差别不大的情况下,藻类细胞密度与水流速度反相关,缓流水域有利于藻类增殖;藻类细胞密度与氮磷浓度呈线性正相关,缓流水域中磷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权重大于氮的影响权重,表明磷为藻类生长限制因子,相对而言,缓流水域中磷对藻类的生长作用更强,藻类活动更活跃;流速大、泥量高、水温低等影响藻类与氮磷的相关性;涨水期藻类生长与氮磷相关性不明显。这为嘉陵江水质变化趋势研  相似文献   

4.
饮用水中AOC测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磷成为管网细菌再生长限制因子的情况下,传统可同化有机碳(AOC)测定方法的结果不能够正确反映细菌在所测水样中的再生长潜力,为此对其进行了改进。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是可行的,而且不管待测水样中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为有机物还是磷,测得的AOC值都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细菌再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5.
影响因子对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对氮磷的去除效果。方法通过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改变温度、pH、DO等影响因子研究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中脱氮除磷效果的变化。结果不同条件下的影响因子对菌株的除磷脱氮产生较大的影响。结论控制最佳的环境条件可提高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6.
微藻产油因其清洁无毒的特点被广泛关注,然而培养成本高、产油效率低成为其大量生产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探究了典型无机磷、常见有机磷、核苷磷酸、环形核苷磷酸四类磷源对单藻培养及菌藻共培养体系中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及产油情况的影响,用紫外分析和尼罗红染色法检测不同培养体系中藻细胞生长数目、中性脂产量及磷与碱性磷酸酶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个体系对磷的利用情况无显著差异;纯藻培养条件下藻细胞数目(4.94×108个/10μL)高于菌藻共培养体系的(3.38×108个/10μL),而菌藻共培养体系的产油情况较好。以磷酸盐、三偏磷酸盐、磷酸三乙酯、O-磷酸-L-酪氨酸为磷源的菌藻共培养体系生长与产油情况较优。  相似文献   

7.
以西安市某再生水厂的出水为对象,首先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再生水中余氯与异养菌数的消长关系,然后通过测定再生水中碳、磷浓度评价了其生物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生物可利用磷(MAP)阈值法和细菌再生长潜力法探索了碳、磷对再生水中细菌再生长的限制影响。结果表明:即使保持1.35 mg/L的余氯浓度,再生水依然会发生细菌再生长问题,且当停留时间36h后,异养菌按对数增殖;再生水的可同化有机碳(AOC)、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及MAPmax均值分别为454.61μg/L、1.67 mg/L和13.81μg/L,其生物稳定性较差;在碳、磷浓度均超过生物稳定性限值条件下,该再生水中细菌再生长的限制因子为有机碳。  相似文献   

8.
磷石膏中磷的分析及对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溶磷是磷石膏中主要有害杂质。研究了不同形态可溶磷、共晶磷对磷石膏性能的影响,测定了磷石膏中磷、可溶磷及晶磷含量,用扫描电镜及光电子能谱研究了可溶磷的存在形式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可溶磷主要分布在磷石膏晶体表面,其含量随磷石膏粒度增加而增加;共晶磷则随磷石膏粒度增加而减少。可溶磷、共晶磷降低硬化体强度。当磷石膏胶结材水化时,不同形态磷转化为难溶盐,覆盖在二水石膏晶体表面,阻碍其溶解与水化,使其缓凝。石灰石和磷石膏可降低影响,是提高磷石膏性能的一种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采用化学辅助除磷工艺的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投加化学药剂后的磷去除特征以及不同形态铁对磷去除的贡献比例,评估药剂对污水处理厂除磷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较低的Fe3+投加摩尔当量(0.88)下,微生物具有一定的厌氧释磷能力[0.103 mg/(gMLVSS·h)];但当Fe3+投加摩尔当量达到1.79时,微生物已基本丧失厌氧释磷能力,说明在0.88~1.79的Fe3+投加摩尔当量范围内,微生物厌氧释磷活性随着Fe3+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Al3+对微生物厌氧释磷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此抑制作用随着Al3+投加摩尔当量的增加而增强。此外,污泥中磷和铁的组分分析结果表明,与铁结合的磷是污泥中磷的主要赋存形态;并且,随着Fe3+在系统中不断累积,残存的Fe3+水解形成铁氧化物后会对磷酸盐产生强烈的沉淀吸附作用。总的来说,尽管随着Fe3+浓度的增加,微生物的厌氧释磷能力降低,但磷酸盐在水解铁氧化物上的吸附才是导致污水厂厌氧阶...  相似文献   

10.
AOC一直被认为是控制管网水细菌再生长的主要因素,最近研究表明磷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因素.研究了在配水管网中AOC浓度(40.84~551.35 μg acetate-C/L)和磷浓度(0.69~8.01μg PO34--P/L)都较高的情况下,对细菌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AOC是控制细菌再生长的主要因素,管网水中最大AOC浓度决定了管网水中细菌再生长能够达到的最大HPC;磷不是整个管网控制细菌再生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