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岩心实验标定是目前测井计算储层参数的一个重要的标定方法。本文主要介绍利用岩心成像扫描仪对岩心进行扫描,来标定成像测井计算的裂缝、孔洞七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赵舒 《石油物探》2005,44(5):509-516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强等特点,储层的储、渗机理十分复杂。微电阻率成像(FMI)测井资料能够描述地下岩层的沉积特征,因此,可以依据碳酸盐岩地层的FMI测井响应特征,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评价。介绍了FMI测井解释结果的多种地质应用;给出了常规测井资料和FMI测井资料对岩心的深度归位和空间方位归位的方法原理和实现步骤;利用统计方法建立了裂缝参数的定量估算关系;通过与常规测井等资料的对比,建立了储层分级标准,并利用FMI测井资料对储层进行了分级。多口井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FMI成像测井资料对缝洞型储层的评价结果与录井油气显示和测试结果较吻合。  相似文献   

3.
储层的定量评价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孔洞型这类非均质性很强的储层而言。传统的电阻率及孔隙度测井常与生产测试结果有一 效差距,这是由于孔洞性储层存在着严重的非均质性所致。微电阻率成像既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同时可提供相应的图象的方位。  相似文献   

4.
针对四川盆地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储层有效性评价困难等问题,进行了测井评价研究。通过分析该地区茅口组缝洞型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基于三孔隙度模型,利用胶结指数与总孔隙度、连通缝洞孔隙度、孤立缝洞孔隙度的关系,进行了储层储集空间划分。在此基础上,结合岩心刻度测井,在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信息中提取视孔隙度谱和视地层水电阻率谱的均值与方差,以及裂缝孔隙度等反应孔、洞、缝的敏感性参数,并结合试气资料,建立了储层有效性评价标准:孔隙性、孔洞型储层,电成像视孔隙度谱均值大于1.9、方差大于1.2的为Ⅰ类储层,均值大于1.7、方差大于0.9的为Ⅱ类储层;裂缝性储层,Ⅰ类储层裂缝孔隙度大于0.30,Ⅱ类储层裂缝孔隙度在0.05~0.30。裂缝的连通会明显改善储层的有效性,针对孔隙性–裂缝性、孔洞型–裂缝性储层,Ⅰ类储层视地层水电阻率谱均值大于700、方差大于300,Ⅱ类储层视地层水电阻率谱均值500~700,方差100~300。依据该评价标准,对该地区20口探井进行了二次解释,有效提高了缝洞型储层解释的符合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塔中Ⅰ号气田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表现出“双孔双渗”特征,凝析油反蒸发机理不同于砂岩凝析气藏,国内外对如何提高裂缝-孔洞型凝析气藏采收率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此,首先取得无裂缝的碳酸盐岩岩心进行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平均孔隙度6.5%,平均渗透率1 mD),然后进行造缝(裂缝渗透率5~10 mD),并将岩心组合成长岩心(105.8 cm),最后采用塔中Ⅰ号气田凝析气(凝析油含量533 g/m3)进行了注气、吞吐和脉冲注气实验,优选出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的开发方式。实验结果表明:露点压力以上注气凝析油采收率最高,其次是最大凝析油饱和度下注气或脉冲注气;与低渗透砂岩凝析气藏不一样,注气吞吐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效果最差。该实验对裂缝-孔洞型储层高含凝析油型的凝析气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利用FMI成像测井资料综合评价川东北多相带碳酸盐岩储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强非均质性、基质孔隙度低、裂缝系统钻井液侵入深等特点,单纯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评价储层具有较大局限性。通过建模总结出了川东北地区海相沉积相带与FMI图像和常规测井曲线的对应关系。利用FMI测井在评价裂缝、孔洞方面的独特优势,分析出川东北地区具有3种储层类型,即孔洞型、裂缝-孔洞型及裂缝型,其中以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为主。以3口井为例,结合常规测井资料和岩心分析资料以及成像测井资料对3种储层类型进行了定量计算及对比分析。当储层与非储层具有相似的测井响应特征时参考成像测井资料,可以对储层有效性做出准确判别。成像技术的明显优势对碳酸盐岩储层的解释提供了评价依据,同时提高了碳酸盐岩的测井评价精度。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龙王庙组是典型的深部碳酸盐岩储层,是川中主要的产能层之一.该区龙王庙组普遍发育多样缝洞型储层,且空间分布复杂,常规解释方法无法精确划分缝洞型储层.为了有效刻画单井碳酸盐岩地层缝洞发育段,首先利用全波列数据处理得到斯通利波能量衰减曲线,再根据电成像测井资料计算的面洞率标定不同类型缝洞的斯通利波能量范围值,研究表明缝洞发育段的斯通利波能量衰减明显增大,由此给出了缝洞发育段斯通利波能量衰减曲线的下限值为10%.电成像、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具有分辨率高、直观区分缝洞连通性等优势,能够准确刻画出缝洞型储层发育段,在四川盆地勘探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盆地碳酸盐储层,油和气对井眼的运输能力和油气储量的产能直接与碳酸盐岩石的成岩结构有关。了解这类储层孔洞和裂缝的分布极大地增强了任何所提出流动模型的正确性,虽然对钻井和完井较好地计划,也能改善储层的采收率。最近,一种新的电的电缆井眼成像仪和新的成像解释软件在二叠纪盆地油田的一口井进行了测试。它的目标是确定是否这种成像仪能改善碳酸盐储油层的评价与开发。对感兴趣的地下层也连续进行了取心并且与声波成像一道进行了测井,为评价新成像仪的性能提供了资料。这种新的电成像仪,趋向于X范围微成像仪(XRMITM),与前一代成像仪相比,被设计为显著增加了动态比和动态范围。这种新的软件技术使用目标属性在出现其他令人感兴趣的特征,例如层理时,自动分辨孔洞和裂缝。它使用了一种处理技术,这种技术类似电阻率用“门槛”来确定孔洞和裂缝。与电阻率类似的其他令人感兴趣的目标通过“目标定位过滤加上门槛”来剔除。结果是“加工图像”仅仅包含孔洞和裂缝,且能通过统计分析给出地层孔隙度的定量值。与岩心描述相比较显示,增强分辨率的XR—MI图像和它们的合成处理能精确地勾画出所研究并下的碳酸盐储层中孔隙度和渗透率区域。在次生孔隙度特征占优势的碳酸盐储层中,成岩结构的特征和内部构造通过新的电的井眼电像仪正如相对的声波成像仪能得到最佳的分辨。此项研究进一步揭示出电戍像仪常常能分辨出碳酸盐沉积的内部构造和成岩结构,它优于常规的岩心光学扫描。与岩心结合显示出在成像测井曲线上开放的孔洞孔隙的出现是由于非孔隙的粒状灰岩包围的孔隙的鲕粒状灰岩块的存在,这种像孔洞的块常有几厘米大小,组合产生复杂的渗透率通道网络。这种多孔的粒状灰岩相也以几英寸至几英尺厚的层的形式保存在储层中。利用合适的地下层例如,本文提出的半定量指数,总的次生孔隙度和孔径、长度和视裂缝密度作为深度的函数。此项研究强调了例如在盆地,用高分辨率电成像测井曲线来准确描述碳酸盐储层复杂的成岩结构的好处。  相似文献   

9.
由于水平井的测井环境完全不同于直井,因此直井中所建立的裂缝型储层的双侧向测井响应模型、解释方法以及特征规律不适用于水平井。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对水平井中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双侧向测井响应与裂缝孔隙度、裂缝中流体电阻率、基岩电阻率、裂缝倾角以及泥浆侵入半径等的关系作了正演计算与分析,并总结了水平井中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双侧向测井响应变化规律。该研究成果对水平井中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测井解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缝洞型储层井壁裂缝宽度变化ANSYS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研究单一或成组裂缝的数值模拟,多未考虑孔洞存在对裂缝宽度变化的影响。用断裂力学基本理论及有限元法建立了不同缝洞组合裂缝宽度变化的有限元模型,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研究了缝洞型储层中不同缝洞组合:缝—洞、缝—洞—缝、缝—洞—缝—洞3种模型。探讨了不同模型中裂缝宽度变化、裂缝长度、井筒正压差及溶洞发育情况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井筒正压差越大,裂缝宽度增量越大;相同井筒正压差下,裂缝长度越大,其缝宽增量越大;溶洞越发育,缝宽增量也越大;随着溶洞直径的逐渐增大,缝宽增量也越大。计算机模拟裂缝宽度变化规律为选取合理粒径的堵漏材料、优化漏失控制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火成岩缝洞储集层压后气体分阶段流动特征的研究,应用测井信息定量表征气体流量主控因素,提出一种火成岩缝洞储集层参数相互弥补评价模型预测压后天然气日产量的方法。该方法以描述可压缩流体流动的Hagen?Poiseuille定律为基础,根据火成岩缝洞储集层压后气体在不同流动阶段的路径不同特征,明确火成岩缝洞储集层压后天然气日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基质孔隙和裂缝网络及二者匹配关系,建立基质孔隙、裂缝网络及岩性体厚度相互弥补评价模型,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确定出模型中各储层参数对日产量的贡献因子,最终实现火成岩缝洞储集层压后测井产量预测。将此方法应用于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石炭系火成岩缝洞储集层,预测结果与实际试气结果吻合较好,为火成岩缝洞储集层试气选层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综合应用岩心、电镜、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等资料,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吴仓堡油区长6段储层沉积作用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研究认为岩石成分成熟度低、不稳定组分含量高,以河口坝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的沉积砂层以及后期成岩作用强烈是研究区储层物性差的主要因素。根据孔隙演化的特征,建立相应的孔隙度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储层的原始孔隙度平均值为38.6%,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强烈,致使孔隙损失严重,平均减孔率为52.1%;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增加了孔隙空间,平均增孔率为8.6%;经过成岩作用过程,目前孔隙度平均值为8.2%。  相似文献   

14.
由于煤岩质软易碎且力学强度小,煤层气储层具有较强的应力敏感性。在开发排采过程中受孔隙流体压力减小、有效应力增大的影响,储层中的孔-裂隙发生闭合,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致密程度增强,煤岩体对应力的响应程度也随之发生改变。基于力学形变理论,通过推导建立耦合力学应变的孔渗模型,计算并分析轴向应力作用下的煤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规律,并采用"平均孔隙压缩系数"函数代替传统火柴束模型中的孔隙压缩系数常量,形成改进火柴束模型,以此来分析孔隙压缩系数改变对孔渗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轴向应力增加,煤岩的孔隙度、渗透率及孔隙压缩系数均减小;孔渗参数与轴向应力之间满足负指数型数量关系;孔隙压缩系数随轴向应力的动态变化引起孔隙度和渗透率随轴向应力降低的速率减慢。因此,煤层气储层孔渗参数与应力应变之间具有地质关联性,评判储层物性时应考虑孔渗参数的应力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15.
渗透率是确定储层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其准确性关系到储层产能评价的准确程度。测井数据相对试井资料更加丰富、成本低,可以有效获得井筒附近地带各小层的静态特征,为小层的产能评价提供参数支持。为了使测井渗透率的计算更为精确,以吉木萨尔致密油地区为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覆压孔渗实验数据,发现渗透率和有效覆压的无因次乘幂关系比一般认为的指数关系要好。用无因次乘幂关系模型预测地层真实岩心渗透率,进而来拟合测井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的关系,以达到优化测井渗透率计算模型的目的。该方法在吉木萨尔致密油地区的应用效果良好,比直接用地面岩心实验值的计算结果更为接近实际值。  相似文献   

16.
孔隙结构对低孔低渗储集层电性及测井解释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14  
近年的研究发现,在低孔低渗储集层中,孔隙结构直接影响储集层产能评价和油、气、水层测井评价的准确性。分析了研究地区低孔低渗储集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储集层产能和电性的影响,发现对于纯水层而言,在地层水电阻率及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孔隙喉道连通性越好电阻率则越低,相反,孔隙结构越差(孔隙喉道连通性不好)电阻率则越高。有些孔隙结构差的水层电阻率甚至会超过油层的电阻率,因而地层电阻率对油、水层分辨能力降低,测井解释难度增加。研究表明,根据不同孔隙结构改变岩电参数m值,可较好地解决孔隙结构影响低孔低渗油、气、水层测井解释准确性的问题。研究区块的应用表明,采用可变的m值计算储集层的含油饱和度来评价油水层,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得低孔低渗储集层测井解释符合率由原来的64%提高到85%以上。图7表1参15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震和测井资料估算孔隙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W地区钻井资料的分析,该区的速度vP和孔隙度φ之间的关系可用经验公式φ=0.226/vP-41.37描述。在无钻井的地区,由地震记录反演求得的速度,作一简单校正后代入上式,即可求得地震孔隙度φS,它可以描述地层孔隙度的区域性变化趋势。在有钻井的地区,可直接将声测井速度代入上式求得测井孔隙度φ1,它可以描述孔隙度的局部变化。应用P.M.Doyen提出的相关模型对上述求出的φS和φ1进行加权求得的孔隙度φ,更能合理地反映该区地层孔隙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核磁共振测井在低孔低渗储层渗透率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南海东部HZ地区低孔低渗储层普遍存在的孔渗之间相关性差、用常规方法计算渗透率精度低的问题,分析了研究区低孔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研究了储层综合物性参数与岩石孔隙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利用核磁共振测井弛豫时间分布对岩石孔隙结构的表征能力、由研究区储层岩心的核磁实验测量数据、建立了适合本地区计算低孔低渗储层渗透率的关系式,并用实例对该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为指导致密油藏的勘探与开发,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基于应力敏感实验,开展了地层孔隙度、渗透率随净上覆压力变化规律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净上覆压力不断增加,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都有不同程度减小,但减小幅度不同。一元二次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孔隙度、渗透率随净上覆压力的变化关系,由此建立的孔隙度、渗透率计算模型能有效弥补室内实验的有限性和局限性,为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牛74块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滚动扩边的难度越来越大.该块为岩性-构造油藏,目的层地震反射层的层位标定不准,周边断层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滚动扩边成效,因此针对该块的VSP测井技术攻关显得至关重要.通过该块牛74-19-15井实施VSP测井,加强了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确定了断块是否存在或其确切位置,明确了构造形态和断层展布,指导了油藏的扩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