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学动力学模型在黄骅坳陷的应用表明,研究区的丛粒藻、菌解有机质及可溶有机质中的非烃、沥青质的确能在浅于常规生油门限的埋深条件下开始大量生烃。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内烃源岩的分布、厚度、埋藏史及烃源岩的地化特征和残烃特征所进行的定量评价表明,孔店南区孔二段生成和排出的未熟—低熟油量分别为34.5×108t和31.9×108t,歧口西区沙一下分别为13.4×108t和9.4×108t,两层位所提供的油资源量(包括成熟油)分别为7.1×108t和2.8×108t。这意味着,孔店南区孔二段应该能导致小而肥的未熟—低熟油聚集,而与区内沙一下有关的地区和层位的勘探潜力也值得重视。这同时也表明,从化学动力学理论出发,进行未熟—低熟油生成、排出量及资源量的评价,不仅理论上可信,而且实践上可行。  相似文献   

2.
黄骅坳陷南区油气分布规律及其成藏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区油气聚集特征出发,通过研究其成藏条件及主干断层各时期的发育特点,系统分析了油源断层对油气聚集的作用机理.研究认为,长期发育的油源断裂及主伸展层中的次级断层活跃期的"地震泵"作用是黄骅坳陷南区油气聚集的主要成藏动力."地震泵"源控制油气的平面分布位置,而"地震泵"源及主伸展层产生的"次级地震泵"源则联合控制油气运聚层位.地震泵作用区附近的储集层及圈闭是最有效的油气聚集部位,孔二段油藏主要分布于孔西断层西南部尾端、孔西及风化店断层中部断距骤减处、孔东断层两端断距及走向发生突变处等,孔一段上段为主伸展层,聚集了大量的油气.图5表1参25  相似文献   

3.
CO2 gas is a nonhydroearbon gas, with a high economic value and a broad prospect for application. In the Huanghua Depression, there exist many genetic types of CO2 gases, i.e. organic CO2, thermal metamorphic CO2 and crust-mantle mixed CO2.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2 gases is controlled by different factors. Organic CO2 that occurs mainly around the oil-generating center is associated with hydrocarbon gases as a secondary product and commonly far away from large faults. Thermal metamorphic CO2 occurs mainly in areas where carbonate strata are developed and igneous activity is strong, and tends to accumulate near large faults. CO2 of such an origin is higher in concentration than organic CO2, but lower than crust-mantle mixed CO2. Crust-mantle mixed CO2 occurs mainly along large faults. Its distribution is limited, but its purity is the highest.  相似文献   

4.
1. Introduction CO2 gas is a nonhydrocarbon gas with a high economic value and a promising prospect for wide application. A lot of work has been done at the stud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2 gas in Jilin, Shandong, Jiangsu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相似文献   

5.
王威 《中国石油勘探》2008,13(4):14-17,21,1
在对辽河断陷构造、沉积、储层等石油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发育的各类构造油气藏和非构造油气藏发育特点、分布特征等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在辽河断陷发育的油气藏类型可分为两大类7个亚类14种油气藏类型;并对其油气整体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后认为,辽河断陷油气藏分布具有广泛性、层次性和分带性特征,深层油气藏及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程度较低。指出了下步勘探工作应围绕洼陷带深层砂岩油气藏及斜坡带、凸起带的潜山油气藏展开,尤其应该重视各构造带潜山深部油气藏的成藏条件研究并进行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6.
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骅坳陷古生界烃源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GC-IRMS和GC-TC-IRMS技术对烃源岩抽提物中的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进行测定,揭示不同沉积环境中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的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下古生界烃源岩正构烷烃的δ13C和δD值分别为-29‰~-33‰和-110‰~-140‰;上古生界烃源岩正构烷烃的δ13C和δD值分别为-27‰~-29‰和-140‰~-170‰.从下古生界的海相到上古生界的海陆过渡相,正构烷烃明显存在一个富δ13C和贫δD的趋势。这表明,沉积环境是控制烃源岩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复杂的含油气系统中,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对油源对比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可用于母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黄骅坳陷内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分布特征,并与穿越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埕宁隆起的大地电磁测深反演剖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黄骅坳陷内中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卷入地层集中、发育规模小,总体呈"薄皮"构造的特点。黄骅坳陷内部的这种逆冲推覆构造特征与大地电磁测深反演剖面所显示的坳陷两侧强烈相互对冲的构造格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形成可能与沧东断裂、盐山—大洼断裂大规模的走滑作用调节有关。在逆冲推覆构造类型的分布上,西部以逆冲堆叠背形构造和逆冲叠瓦扇构造为主,而东部以高角度板状逆冲叠瓦构造为主。形成这种构造类型分布的主要动力来源可能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间碰撞挤压作用所形成的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有关。  相似文献   

8.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具有走滑构造应力场背景,地层中断层和裂缝发育。常规测井中电阻率测井、声波时差测井、密度测井、中子测井、自然伽马测井等测井数据均能对地层裂缝产生响应。鉴于传统裂缝预测模型采用不同测井数据分析结果的简单加权平均来计算综合裂缝指数,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且存在一定误差,因此引入统计学方法,用模糊数学理论对测井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隶属度函数的地层裂缝指数预测模型。通过不同模型对西湖凹陷NX区块某井地层裂缝发育情况的预测及与成像测井观察结果的对比,表明基于隶属度函数的裂缝预测模型准确度优于传统模型,预测结果与成像测井一致性高,能够更好的反映裂缝发育情况,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石油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和"全球油气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两个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专项刚刚启动,要求统一评价方法,实现评价结果与国际接轨。为了项目能够更好地开展,有必要解剖重要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对比它们的应用特点。介绍了简单帕内托分布模型(SP)、左偏右截帕内托分布模型(STP)和对数正态发现过程模型(LDP)的研究进展及各自的特点。提出了有效的关键参数研究方法,即用迭代法确定SP分布模型中的最大油藏、油藏分布形态等关键参数,用最小二乘法求取STP分布模型中的油藏中位数、标准方差和油藏分布形态等关键参数。例举SP分布模型、STP分布模型和LDP模型的应用过程,总结出它们的适用范围,对比它们在预测最大油藏(S)、油藏个数(N)和总资源规模(R)三方面的结果,得出:在勘探程度较高、资料达到模型要求时,STP分布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在勘探程度较低、资料较少时,SP分布模型具有优势;LDP模型应用范围较宽,在中高勘探程度地区应用有优势。SP分布模型预测的油藏个数偏多,STP分布模型预测的最大油藏比较合理,LDP模型预测的总资源规模和油藏个数效果较好,预测的最大油藏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和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分析资福寺洼陷烃源岩分布特征,结合埋藏史分析烃源岩的成熟史与生烃演化史,对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行动态评价。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湖相-半深湖相区,近北西-南东向展布,向北东、南西两侧减薄,其中新沟咀组下段Ⅱ油组和沙市组上段厚度较大。有机碳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弥陀寺-资福寺一带,新沟咀组下段泥隔层和Ⅱ油组有机碳含量较高,达到1.0%。综合考虑烃源岩分布特征及生烃演化史,有利生烃层位以新沟咀组下段Ⅱ油组为主,有利生烃区位于资福寺洼陷带。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库车坳陷油气勘探潜力,利用生烃潜力法分析了研究区烃源岩的排烃史与排烃特征。结果表明:三叠系排油高峰始于23Ma,早于侏罗系排油高峰(12Ma)。古圈闭被破坏,新圈闭形成时间晚于23Ma,不利于来自三叠系的油源聚集成藏。三叠系与侏罗系烃源岩排气量大,且时间与新圈闭形成时间耦合较好,有利于天然气的晚期成藏。三叠系源岩排出的天然气较难突破中上侏罗统的巨厚泥岩,但是该条件有利于天然气在下侏罗统圈闭内成藏。库车坳陷具备发育深盆气藏的烃源条件与致密储层条件,有利于形成大面积的深盆气藏,拜城凹陷与阳霞凹陷的斜坡带是潜在的深盆气藏资源区。  相似文献   

12.
冀中坳陷古潜山类型及油气成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总结前人的潜山分类基础上,从形成潜山的地质背景和成因出发,把冀中坳陷潜山分为地貌潜山和构造潜山两大类。进一步又可分为6小类。冀中坳陷古潜山是在特定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空间上可组合成饶阳式和霸县式两种模式。不同类型的潜山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和成藏条件,发育单断式、断阶式、斜坡式和侵蚀型4种类型的潜山油气藏,其中单断式最发育,断阶武和斜坡式次之。侵蚀型少见。  相似文献   

13.
油气资源评价的储量规模排序法,在我国的区带、凹陷或盆地的资源预测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然而,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能够描述储量规模排序法的理论模型,致使在实际应用时产生某些疑怀和困扰。事实上,由意大利学者Pareto于1897年提出的分布,以及于1962年由美国学者Mandlebrot定名的Pareto分布或Pareto定律,则是油气田储量规模排序法的理论基础。基于Pareto和Mandlebrot的研究成果,经变换推导后,得到了适用于我国的储量规模排序法的预测模型。文中将此模型称为Pareto模型,并根据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修正的Pareto模型。实例应用表明,修正的Pareto模型更为实用可靠。  相似文献   

14.
黄骅坳陷中区大型斜向变换带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据断层产状、断裂组合和盆地构造样式分析结果,在黄骅坳陷中区识别了一个大型斜向变换带。该变换带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沿走向表现为不同幅度的同沉积背斜,延伸距离达70km。变换带由两组倾向相反的正断层叠覆形成,其东西两侧分属两个伸展构造体系。以西呈半地堑构造样式,以东则呈地堑构造样式。变换带的位置与黄骅-聊城-兰考大型走滑断裂带北延段一致,并发育有典型的花状构造,表明基底结构的差异以及深部走滑断裂长期活动是其产生的内在原因。斜向变换带古近系储集砂体丰富,并发育有上超尖灭和断背斜两种有利圈闭类型,是研究区一个重要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5.
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分布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发育广泛,资源量巨大,但分布规律复杂.在研究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特点与规律.结合油气来源、生储盖组合方式等地质要素及时空匹配关系,将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归纳为深凹带沙三段中、下亚段"自生自储",深凹带沙三段中亚段"下生上储",斜坡带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旁生侧储"及断裂带沙三段上亚段、沙二段"下生上储"4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6.
宝饶构造带位于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中部,是凹陷的主力含油构造带。宝饶断层是控制该构造带油气纵、横向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地震剖面追踪解释显示,宝饶断层顺走向断面形态由平面式到铲状最后到坡坪式变化,上盘在反向调节断层作用下形成铲式扇正断层连锁系统,下盘在地层掀斜作用下形成一个大型鼻状构造。该断层形成于腾一段沉积早期,主要活动期为腾一段、腾二段沉积期,赛汉塔拉组沉积以后,由于区域挤压发生了正反转,第三系沉积早期,再次活动,多期的活动造成了宝饶断层断面形态的多样性。宝饶断层控制了宝饶构造带的油气运移与聚集,断层活动期与油气运移期的匹配是其控油的前提,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是其控油的基础,断面所受的应力状态是其控油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各凝析油气藏作了概述之后,着重对其成因及分布进行了论述。认为它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生油层的母质类型、有机质丰度和热演化阶段,并与圈闭条件、区域构造位置及成烃时的温度、压力有关;其分布在平面上受生油凹陷和构造条件的控制,在纵向上分原生、混合和次生三种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基底结构复杂,潜山形成机制多样,潜山的分布预测、储集性能评价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是进一步评价潜山勘探潜力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钻井岩心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地质、地球物理技术,研究了潜山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潜山的形成主要与控盆断裂、褶皱构造、反转构造的发育相关;基岩储层普遍低孔低渗,构造裂缝是改善储集性能的关键,总体上越靠近断裂带,裂缝越发育;潜山能否富集成藏取决于基底与烃源的接触方式、裂缝的方向及开启性与烃类运移方式是否一致;桑北、桑南基底潜山直接与烃源岩接触,供烃有利,有利于形成基底油气藏;中央构造带、七棵树和秦家屯等地区基底潜山幅度低,距离大断裂位置相对较远,基底主要以断层和不整合面与烃源岩呈间接接触,对基岩油气成藏相对有利;通过该研究在梨树断陷识别出20多个潜山圈闭,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西部桑树台潜山带和中央构造潜山带为下步潜山勘探的重点区带。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基岩油气资源预测与勘探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江陵凹陷西南部油气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江陵凹陷西南部已发现谢风桥油田和6个含油气构造;油气纵向形成3种油气成藏组合,组成7套含油层系.储量和产量主要集中在Ex下Ⅱ、Ⅲ油组、Es3和K2Y4中;平面上含油气层段的埋深呈现由北往南、由东往西依次抬高的趋势;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断裂系统的活动期次、烃源岩的分布、储集层物性、非均质性和沉积相带的展布等因素,油气藏运聚规律整体表现为近源短距离运聚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20.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须二段隆坳格局变迁及控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钻井和地震资料,通过恢复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须二段以来的沉积厚度得到须二段顶界面隆坳格局变迁过程。结合钻井成果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阐明了须二段天然气的成藏模式和成藏过程。研究表明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须二段顶界面的古构造地貌发生了明显的隆坳格局变迁,现今坳陷中部的孝泉-丰谷构造带经历了宽缓斜坡-坳陷-隆起的演化过程,鸭子河构造经历了深坳到高隆的演化过程。川西坳陷须二段古隆起不具有常规控藏的特征,天然气早期“封闭”在鸭子河坳陷内,表现出深盆气特征。后期的构造抬升和隆坳演化及其派生的裂缝破坏了深盆气藏的稳定平衡状态,使得天然气发生侧向运移形成“连续分布、甜点富集”的现今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