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研究了硒对茶油中反式脂肪酸产生的影响。采用向茶油中加入不同量亚硒酸钠,改变加热温度和时间以影响反式脂肪酸的生成,用气相色谱监测茶油中反式油酸和反式亚油酸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加热条件下,随着茶油中硒含量的增加,反式油酸和反式亚油酸的含量逐步增加,反式脂肪酸含量达到30.27%。硒能促使反式脂肪酸的产生,不能向茶油中添加硒。 相似文献
4.
研究精炼加工过程玉米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趋势,考察精炼工艺对玉米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式脂肪酸主要在精炼的脱臭工段产生;脱臭温度在210~230 ℃,脱臭时间60 min时,生成的反式脂肪酸主要为C18∶ 2t,脱臭温度升高到250 ℃时,有C18∶ 3t生成;脱臭温度越高,脱臭时间越长,反式脂肪酸含量越高;在脱臭温度210~230 ℃、脱臭时间100 min条件下得到的成品玉米油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0.3%,且质量指标满足国标一级玉米油要求。 相似文献
5.
无机陶瓷膜在茶油精炼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解决传统油脂精炼方法存在的问题,研究无机陶瓷膜技术在油脂精炼中的应用。方法:从无机陶瓷膜的截留分子量、压力、温度和混合油浓度研究磷脂、色泽、酸价和膜通量的影响。结果:最佳膜技术处理工艺条件为陶瓷膜2万、压力0.3MPa、温度40℃、混合油浓度50%,经过处理,磷脂含量降到6.86mg/kg,色泽为Y5.2(25.4mm比色槽),酸价为0.63。结论:无机陶瓷膜技术应用到油脂精炼中,可简化油脂精炼工艺、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脱色吸附剂的用量,达到脱胶、脱酸和脱色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7.
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危害。对反式脂肪酸的来源,定义,以及反式脂肪酸各国的限制性规定进行了论述。通过对茶油脱臭的不同工艺比较以及对青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茶油与其它茶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对比来论述如何在脱臭过程中有效降低反式脂肪酸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酶催化茶油合成甘油二酯工艺及脂肪酸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无溶剂体系中,采用固定化酶Lipozyme RMM催化茶油和甘油发生甘油解反应制备茶油甘油二酯。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法考察茶油与甘油的物质的量比、酶加入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催化反应产物得率的影响,确定出最佳反应条件为茶油与甘油的物质的量比1:1.7、酶加入量(质量分数)10.7%、反应温度63℃、反应时间13.5h。经分子蒸馏法纯化后得到的甘油二酯纯度达99.7%,气相色谱法测定茶油甘油二酯油脂肪酸组成以C16:0、C18:1和C18:2为主,与茶油脂肪酸组成无显著性差异。所得茶油甘油二酯油既有较好的保持茶油脂肪酸组成优势,同时又具有甘油二酯的特殊营养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信阳新县地区油茶籽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法提取信阳地区油茶籽油,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对油茶籽油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选取液料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超声功率为自变量,以得油率为评定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法优化试验。结果显示,液料比、超声功率对信阳茶油提取影响极显著,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9∶1(mL/g)、超声功率200 W、超声时间63 min、超声温度60℃,该条件下得油率为39.14%。提取的油茶籽油中共鉴定出1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5种,占总脂肪酸9.98%;不饱和脂肪酸6种,占总脂肪酸90.02%。脂肪酸组成中油酸含量高达80.3%。 相似文献
10.
11.
12.
应用尿素包合法对茶油中的油酸、亚油酸进行纯化。通过阶梯式降温,使饱和脂肪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依次分开。考察了第一阶段结晶温度、第二阶段结晶温度和尿素用量对油酸得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为:第一阶段结晶温度为5℃,第二阶段结晶温度为-10℃、尿素用量为1:1。此时,油酸和亚油酸的得率分别为86.19%和82.17%。结果表明,第一阶段结晶温度是影响纯化效果的主要因素。实现了对油酸、亚油酸的分离纯化,为茶油在食品及医药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对茶叶籽及油茶籽的外观、含仁率、含油率等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对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及油茶籽外观相差较大,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在折光指数、酸值、碘值和皂化值等理化性质上较接近。脂肪酸组成上,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为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中含量最多的三种脂肪酸,油酸含量分别为52.13%和73.67%,亚油酸24.32%和11.09%,棕榈酸17.36%和10.63%。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4.12%和75.78%,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4.55%和11.39%。茶叶籽含油率为19.88%,茶叶籽油潜在年产量可达15余万t。其必需脂肪酸含量是油茶籽油的2.15倍;不皂化物含量为0.77%,比油茶籽油高出22%;茶叶籽油脂肪酸比例均衡,适于人体的吸收,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15.
不同精炼工序油茶籽油经中性氧化铝柱层析分离,正己烷洗脱后,采用GC-MS测定各工序油茶籽油11种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研究精炼对油茶籽油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环阿屯醇和β-香树脂醇为油茶籽油中两种主要的三萜类化合物,毛油中含量分别达到1 043.30 mg/kg和878.24 mg/kg;除羽扇豆醇外,其他三萜类化合物含量随着脱酸、脱色、脱臭精炼过程不断降低,其中β-谷甾醇、β-香树脂醇含量受脱酸影响较大,角鲨烯含量受脱色过程影响较大,环阿屯醇含量受脱色和脱臭影响较大;各精炼工序油茶籽油中均未检出菜籽甾醇、熊果醇和桦木醇。通过研究初步探明油茶籽油主要三萜类化合物类型,为油茶籽油的适度精炼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17.
考察了不同精炼工序后油茶籽油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精炼过程中可能引起油茶籽油中PAEs含量增加的来源。结果表明,脱酸和水洗对油茶籽油中PAEs的含量影响不大,脱色和脱蜡中的过滤操作会造成油茶籽油中DIBP、DBP和DEHP的含量不同程度增加,而过滤使用的滤纸和滤布则是DIBP、DBP和DEHP的主要来源;但是脱臭可以有效减少油茶籽油中PAEs的含量,经过脱臭的油茶籽油中DIBP、DBP和DEHP的质量分数分别减少了86.2%~97.3%,85.6%~91.7%和53.2%~76.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