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郊区化和郊区住区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成功的郊区住区开发模式,并从通勤方式、营销策划、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物业管理、工程开发等几个方面对这种模式进行了介绍,并由此得出了对郊区住区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都市中心城人口、制造业、商业、办公业依次向郊区扩散,为郊区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自从本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大都市郊区化迅速发展成为大都市地区的一个显著特点,郊区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郊区小城镇迅速发展。总括起来西方大都市经历了四次从城市中心向郊外扩散的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人口郊区化,即中心城人口向郊区迁移的过程。如美国从1948年至1980年中心城人口占大都市人口的比重由64%降至43%。一般认为形成人口郊区化的主要原因有:①实际收入的增加;②通勤费用的下降;③中心城市存在许多问题;④跟随企业迁到郊区;⑤公共政策的影响等。 第二次浪潮是制造业的郊区化,即中心城的制造业向郊区迁移的过程。如美国1948~1980年间中心城的制造业就业的比重由67%下降至48%。随着卡车的改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大中城市地区不断向外扩展,出现了一系列称之为"郊区化"的扩散现象。郊区化是城市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过程,即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住宅郊区化是人口郊区化的主要方面,其先导是在郊区进行住宅用地项目的开发与建设。所谓住宅郊区化不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的郊区开发和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将中国郊区视为效仿西方国家中产阶层郊区化的视角不同,本文以不发达国家的"新兴治理模式"为焦点,探讨中国郊区化进程中的治理问题。文章首先从历史角度回顾各个政治经济时期的中国郊区发展状况。其次对当前郊区不同的治理模式与机制进行分析。最后探讨郊区开发的两个典型类型中的治理问题,即郊区新城开发和非正规城中村开发。本文指出,伴随着从管理到治理模式的转变,中国郊区呈现出高度异质性的特征。不同的郊区形态是不同治理模式的产物,但以土地开发为核心的领域扩张是其背后共同的政治经济逻辑。  相似文献   

5.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由乡村景观向城市景观演变的过程,该根据上海城市郊区化的动力特征、现状与问题,提出以新城建设,中心镇建设与中心村建设三种模式作为今后上海郊区城市化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已步入城市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着城市化与郊区化二元并存的特殊情况。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纷纷兴起新城规划和建设的高潮,以此来扩展原有的城市空间,向外疏散人口转移产业。但是,如何在新城建设过程中避免出现盲目的郊区蔓延则成为城市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在对新城、卫星城与城市镇三个概念的辨析基础上,指出我国新市镇建设与国外新市镇规划建设的不同内涵、特征与问题,结合我国当前大城市郊区化对郊区新市镇规划建设的客观要求与实践经验,对我国新市镇规划建设模式进行探索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一、积极借鉴国外开发建设经验 二十世纪的世界各国工业和商业经济迅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人口、住房、交通和环境等方面严重的城市问题。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向郊区及其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活动与日俱增。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且工业和商业化向郊区和周围小城镇地区扩散,造成郊区化和郊区与小城镇居住化现象。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郊区化发展过程中,郊区和小城镇居住成为其开发建设的主导,并极大地推动了郊区化的发展,下述三个因素对其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彭敏学 《规划师》2008,24(4):21-25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扩展和郊区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大都市近郊大型商品房住区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然而,由于人户分离、区位环境转变、规划管理缺失等原因,近郊大型商品房住区发展过程中存在住区设施配套不足、住区开发建设与近郊城镇缺乏系统整合等问题,应通过强化近郊城镇层面的发展协调机制,提高规划设计的整体性与灵活性、增强设施可转换性等措施,促使住区建设与城镇发展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0.
大城市郊区化与郊区住宅开发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鉴国外的郊区化发展理论,本文分析了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特点、动力机制和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轴线跳跃式成组团”的郊区住宅开发模式,这对于合理确定郊区住宅的开发时机和开发方式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北京市中心镇住宅建设进行调研所获得的资料,对其住宅建设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特征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郊区小城镇住宅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高伟  龙彬 《城市规划》2012,(5):57-65
为增强工业新城发展中城市空间结构的适应性,提出了工业社区适应性空间单元的组织模式。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了该模式的理论、模型以及应用。提出了该模型的结构成分、组织逻辑和相关指标,其作为建设模块的工业新城将在不断的发展中保持恒新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下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城市郊区的小城镇在发展机遇、发展速度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当前面临着规划、管理的各项问题,阻碍了城镇的快速发展。本文提出了城乡统筹下郊区小城镇不同阶段城市化进程中的两种发展模式:新城模式和特色城镇模式,并从规划、交通、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大城市郊区小城镇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以社区发展为目标的小城镇规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大鹏 《城市规划》2000,24(4):44-47
从小城镇规划的现状与问题入手 ,论述了小城镇规划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小城镇社区发展 ,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小城镇规划促进社区发展的途径 ,提出了以社区综合发展为目标的小城镇规划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职住空间关系分析上海郊区新城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出上海市域居民的就业地和居住地,获取了就业密度和通勤联系数据,从职住空间关系视角分析了上海9个郊区新城的发展状况。首先,通过就业密度识别就业密集区、计算各新城平均就业密度。随后,通过通勤联系分析各新城就业者来源地,划分了各新城就业势力范围。最后用独立指数计算各新城的职住平衡程度。研究发现上海郊区新城已成为郊区经济活动主要集聚区域,但各新城就业辐射范围仍主要集中在其所属行政辖区内,对所属区县以外地区的就业吸引力较弱。独立指数测算定量证实了上海郊区新城基本符合离开中心城越远,自身职住平衡程度越高的规律。其中,地处远郊而且独立指数较低的郊区新城其发展状况较为特殊,原因值得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陈伟 《钢结构》2007,22(3):13-15
依据我国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理论,从钢结构住宅的巨大市场需求;钢结构住宅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符合性;在城镇建设中推广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支撑条件3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大力推广钢结构住宅体系在城镇可持续建设发展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得出了钢结构住宅体系是实现我国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针对寒冷地区的村镇住宅现状,对村镇住宅的平立面和体型等进行了生态设计,从建筑材料和空间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现代村镇生态住宅设计的建议,从而推动村镇住宅生态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社区--成都市新都区蜀都新城概念规划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年各地出现的城市综合新区开发热潮,结合蜀都新城概念规划方案,提出建设“城市化社区”的意义所在,并探讨“城市化社区”的 一些实现方式:运用“街区递变”这一基本城市发展规律,住区采用街坊式单元格局,以街道为载体达到居住、商业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的适度混合。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历史演变与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演变历史和演变机制的分析,探讨珠三角城镇空间演变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主导的重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新区开发是未来城镇空间演变的新动力.并认为在这一动力的推动下,未来城镇空间呈现出向G1obal-Region空间格局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竹径茶语俱乐部位于良渚文化村中的竹林村。良渚文化村是中国东南部的一个新城。小城是一个新的居住、娱乐和度假开发区。良渚文化村的每个街区都有一个明显的公共集会空间。竹径茶语俱乐部也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小湖的堤岸上,周围环绕着竹林和一个精心设计的花园。场地的品质形成了建筑设计的基础。俱乐部石质立面上大方的开口,框景了周围的自然视野,并与大面积的实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表面结构轻微转折,建筑也随着周围景观一起轻柔地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