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腊肉加工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腊肉加工过程中肥肉和瘦肉的游离脂肪酸(FFA)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肥肉中主要的FFA为油酸(C18∶1)、硬脂酸(C18∶0)、棕榈酸(C16∶0)和亚麻酸(C18∶3),且总FFA不断积累,81h达到最大值;脂肪酸在肥肉中的释放速率为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油酸>棕榈酸。瘦肉中主要的FFA为硬脂酸、棕榈酸、亚油酸(C18∶2)和油酸,总FFA也不断积累,43h达到最大值;脂肪酸在瘦肉中的释放速率为硬脂酸>亚油酸>棕榈酸>油酸。腊肉加工过程中,脂质发生的降解和氧化对形成腊肉特有的风味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气相色谱分析法,对经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后的猪肉脂肪酸进行碱法甲酯化处理。以猪肉脂肪酸中油酸含量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并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碱法甲酯化工艺条件,获得最优的碱法甲酯化条件。结果表明:甲酯化时间19.6 min、甲酯化温度69.5℃、酯化剂添加量6.8 mL,此条件下得到油酸含量为46.74%,该工艺条件下得到的猪肉脂肪酸分离效果较好,且猪肉脂肪酸组成种类最多,达到17种,含量较多的脂肪酸为油酸(C18∶1)、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反亚油酸(C18∶2TT)、棕榈油酸(C16∶1)、月桂酸(C12∶0)含量分别为47.395%、22.433%、15.111%、4.040%、2.982%、1.645%。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比较3种海参与3种贝类脂肪酸及脂肪醛二甲基缩醛的方法。该6种原料经Folch法提取总脂,用10%硫酸-甲醇溶液对其进行甲酯化反应,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脂肪酸及脂肪醛二甲基缩醛的组成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0%硫酸-甲醇溶液能有效地对脂肪酸进行甲酯化衍生;同时促使烯醚键断裂,并与甲醇发生缩醛反应生成脂肪醛二甲基缩醛。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从3种海参与3种贝类的气相色谱/质谱图中共鉴定出24种脂肪酸,海参中脂肪酸以C16:0,C16:1(n-7)和C20:4(n-6)为主;贝类中脂肪酸以C16:0,C20:5(n-3)和C22:6(n-3)为主;海参与贝类中脂肪醛二甲基缩醛均以C18:0DMA为主。海参和贝类中的脂肪酸及脂肪醛二甲基缩醛的组成与含量都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4.
邓泽元  余迎利 《食品科学》2005,26(2):162-165
在干冰环境下粉碎的决明子,用甲醇和氯仿提取脂类,通过TLC来分离脂类中的组成成分;并将分离后的各组分脂肪甲基化,用100m×0.25mm的GC毛细管柱来测定脂类中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决明子脂类由TG、CE、FFA等组成,且TG为主要成分占74.689%,FFA和CE分别为17.840%和7.470%,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16:0、18:0、18:1C、9c12c18:2和18:3n3含量不同引起。CE中饱和脂肪酸比TG和FFA高,分别为30.8315%、26.469%和24.221%,除16:0脂肪酸的含量FFA和TG比CE高(分别为17.613%、16.287%和12.148%)外,CE中14:0、20:0、21:0、22:0和24:0脂肪酸都比FFA和TG中相应的脂肪酸高得多。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要的脂肪酸,且其在FFA和TG中比CE高得多,分别为46.156%、45.107%和41.042%,这种差异主要是9c12c18:2含量(分别为44.252%、43.598%和38.833%)不同所致。总之,决明子脂类中FFA和TG组成成分极为相近,而与CE的组成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比较3种海参与3种贝类脂肪酸及脂肪醛二甲基缩醛的方法。方法6种原料经Folch法提取总脂,用10%硫酸-甲醇溶液对其进行甲酯化反应,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脂肪酸及脂肪醛二甲基缩醛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 10%硫酸-甲醇溶液能有效地对脂肪酸进行甲酯化衍生,同时促使烯醚键断裂,并与甲醇发生缩醛反应生成脂肪醛二甲基缩醛。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从3种海参与3种贝类的气相色谱/质谱图中共鉴定出24种脂肪酸,海参中脂肪酸以C16:0,C16:1(n-7)和C20:4(n-6)为主;贝类中脂肪酸以C16:0,C20:5(n-3)和C22:6(n-3)为主;海参与贝类中脂肪醛二甲基缩醛均以C18:0DMA为主。结论海参和贝类中的脂肪酸及脂肪醛二甲基缩醛的组成与含量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青花鸡、茶花鸡2号和白羽肉鸡3种鸡肌肉中脂肪酸含量差异,先采用氯仿-甲醇法对鸡肉粉进行脂肪提取,并对脂肪提取物进行甲酯化处理,再应用高效气相色谱仪检测3种鸡肌肉中的18种脂肪酸.结果表明:3种鸡肌肉脂肪酸均以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 n-9c)和亚油酸(C18∶2 n-6c)为...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 优化建立羊肉脂肪酸组成的测定方法,并对不同产地来源的羊肉中脂肪酸含量的差异分析,为羊肉产地溯源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气相-氢火焰离子化技术(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GC-FID)测定来自内蒙古、新疆、山东和云南4个产区羊肉的脂肪酸组成,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在国标GB 5009.257—2016的基础上,对羊肉基质中脂肪酸甲酯化条件进行优化,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最佳甲酯化条件为甲酯化试剂2 ml,甲酯化反应温度40 ℃,甲酯化反应时间30 min。方法学验证中,19种脂肪酸精密度为1.07%~7.97%,回收率为63.75%~115.00%。运用优化的方法测定羊肉样品,并对脂肪酸含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有14种脂肪酸在4个产区羊肉中有显著性差异,分别是C10:0、C12:0、C14:0、C14:1、C17:0、C18:1n9t、C18:1n9c、C18:2n6c、C20:1、C18:3n3、C22:0、C20:4n6、C20:5n3和C22:6n3。通过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C14:0、C14:1、C18:1n9t 、C18:2n6c、C18:3n3、C22:0、C20:4n6和C20:5n3 8种脂肪酸作为羊肉产地来源的判别指标,所建立的判别模型对样品的回代检验和交叉检验正确率分别为100%和88%,4个产区的羊肉样品能够基本得到区分。结论 通过对羊肉中脂肪酸组成的测定和判别模型的建立,可有效地对羊肉的主要产地进行区分,为羊肉的产地溯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脂肪酸指纹; 羊肉; 产地溯源  相似文献   

8.
山楂果中多元酸和高级脂肪酸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硫酸甲酯化处理山楂果样品,二氯甲烷作萃取剂,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山楂果中的多元酸和高级脂肪酸进行了全面分析。共分离、鉴定出25种酸性成分,其中多元酸4种,主要是柠檬酸、苹果酸和丁烯二酸;高级脂肪酸21种,主要是棕榈酸(C16:0)、亚油酸(C18:2)、油酸(C18:1)、和亚麻酸(C18:3)、硬脂酸(C18:0)等。  相似文献   

9.
不同饲养类型鸡蛋中脂类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邓泽元  范亚苇 《食品科学》2004,25(9):140-144
用甲醇和氯仿,使蛋黄溶液从一相系统转变成二相系统来提取脂类,通过三方向TLC来分离脂类中的组成成分;并将脂肪甲基化,用100m×0.25mm的GC毛细管柱来测定脂类中脂肪酸的组成。TLC结果表明,蛋黄脂类中由C、TG、CE、FFA、PE、PC、SM等组成,而且TG、CE和PC含量最高,其次为C和PE,含量最低的为FFA和SM。GC测定结果显示,蛋黄脂肪酸中16:0、18:0、9c18:1、18:2n6含量最高;与笼养鸡蛋相比,放养鸡蛋中18:1t、18:1c、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所占的比率都显著下降,分别为1.34%对0.69%,42.38%对39.06%,39.74%对37.90%,47.09%对43.30%。但多不饱和脂肪酸却有极显著增加,为12.09%对17.39%,这主要体现在18:2n6和ω3脂肪酸的显著增加,分别为9.91%对14.64%,0.23%对0.44%。ω3 Egg2组饱和脂肪酸比率(30.40%)比笼养鸡蛋和放养鸡蛋都极显著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比率(25.56%)则极显著升高,且这种升高主要是18:3n3(7.55%)和ω3 (1.67%)脂肪酸的显著升高所致。表明不同的饲养类型,影响鸡蛋中某些脂肪酸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以干腌腊肉为研究对象,分析20%~50%(替代比) KCl替代Na Cl对腊肉脂肪氧化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替代比例增加,腊肉Na+含量降低(p 0. 01);替代组腊肉的POV和TBA值降低(p 0. 01),有利于提高腊肉抗氧化特性。但是,KCl部分替代Na Cl后,腊肉的肌内总脂、磷脂含量降低,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替代组腊肉的C16∶0、C16∶1和C18∶1含量增加,C18∶2含量降低,且C16∶0、C16∶1含量随替代比例增加而增加(p 0. 01),C18∶2含量随替代比增加而降低(p 0. 01);随替代比增加,MUFA含量增加(p 0. 01)、PUFA含量降低(p 0. 01)。因此,KCl部分替代Na Cl会导致腊肉脂肪酸产生显著变化,进而会影响腊肉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11.
Bacon sometimes produces a white, unsightly fluid that exudes from the surfaces during cooking —a phenomenon that has resulted in frequent consumer complaints. The quantity of exudate from bacon of known history was assessed subjectively, by ranking photographs following ‘dry-frying’, and objectively, by collecting exudate in an ice cooled tray after grilling. Trained assessors ranked samples in order of visible exudate as follows: dry cured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类型烟熏香精对西式培根风味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感官评价和电子鼻技术对添加不同类型烟熏香精制作的西式培根进行整体风味的分析,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不同类型烟熏香精对西式培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烟熏香精制作的西式培根与传统西式培根在整体风味和主体风味化合物上进行比较,乐香水溶性烟熏香精(样品5)差异最小,其次为名花烟熏膏香精(样品1)和奇华顿油溶性烟熏香精(样品3),再次为红箭油溶性烟熏香精(样品2),而红箭水溶性烟熏香精(样品4)差异最大。乐香水溶性烟熏香精制作的西式培根与传统西式培根(对照样)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比较接近,有愈创木酚、4-甲基愈创木酚、苯酚和2,6-二甲基苯酚等35种共有成分。其中酚类物质的种类和传统西式培根相同,而含量是传统的1.22倍,从宏观和微观上都可以达到传统西式培根的风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研究风味蛋白酶对贵州腊肉食用品质的影响,为传统腊肉现代化工艺改造提供应用参考。在制作腊肉时分别添加2×105、4×105、6×105 U/kg的风味蛋白酶,探究腊肉蛋白质水解度、蛋白水解多肽液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评价了酶解对腊肉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的添加能够促进腊肉蛋白质水解,随风味蛋白酶添加比例的增加,腊肉中非蛋白氮含量与蛋白质水解度均显著(p<0.05)上升;当风味蛋白酶添加量达到6×105 U/kg时,腊肉非蛋白氮和蛋白质水解度分别上升到最高7.18 g/100 g和23.70%。风味蛋白酶添加量为2×105 U/kg,腊肉风味和滋味特征与传统工艺腊肉没有显著差异(p>0.05),当风味蛋白酶添加量为4×105 U/kg时,腊肉的风味和滋味特征与传统贵州腊肉有显著差异(p<0.05),风味蛋白酶添加量为6×105 U/kg时腊肉蛋白因水解过度硬度过低严重影响食用品质。风味蛋白酶在贵州腊肉高温快速成熟工艺中的适宜用量为2×105 U/kg生肉,腊肉蛋白质水解度、蛋白质和脂肪氧化稳定性均显著(p<0.05)高于传统工艺生产的腊肉,感官品质与传统腊肉没有显著差异(p>0.05)。添加风味蛋白酶能够有效提升快速成熟腊肉的氧化稳定性,在传统腊肉现代化工艺改造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 GC-IMS)分析镇巴腊肉储藏过程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方法 采用GC-IMS对现代工艺和传统工艺加工的镇巴腊肉在储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进行分析。分别取储藏1、6、12、24个月的现代工艺生产腊肉样品及储藏6、12、24个月的传统工艺生产腊肉样品,通过直观可视的三维图、二维图谱、指纹图谱及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的方式分析腊肉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变化规律。结果 两种工艺腊肉样品都含有相同的43种已定性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酯类、酮类、醛类化合物,且每一个储藏阶段都有特征标记物产生;指纹图谱及PCA分析均可以看出现代工艺加工的样品中的挥发的风味成分储藏12个月到24个月的种类一致、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反映腊肉品质在该过程逐渐趋于稳定;而传统手工作坊腊肉储藏过程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有着显著的差异,反映腊肉品质不一。结论 挥发性风味成分是腊肉储藏过程中非常重要指标,可用于腊肉样品的监测和品质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解析信阳光山自然发酵黑猪腊肉中的微生物菌落结构组成,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和传统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腊肉中的细菌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并对分离优势细菌和真菌进行16SrDNA和26S rDNA鉴定。结果显示,信阳腊肉优势细菌中厚壁菌门( Firmicutes) 和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占比均值之和达到99.67%,为绝对优势细菌门;优势真菌为酵母,其菌落总数为4.65 lg(cfu/g)低于细菌2个数量级。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占比前5的优势细菌依次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肉食杆菌属(Carnobacterium)、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并从腊肉中分离鉴定得到6株优势细菌和2株优势酵母分别为格式乳球菌,清酒乳杆菌,马胃葡萄球菌,广布肉毒杆菌,溶酪巨球菌,孤独四联球菌,胶红酵母和隐球酵母各1株,从而为后续进一步研究优势菌种在发酵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演替变化提供了可能,并为发酵肉行业的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传统腊肉为对象,分析测定其低温熏烤加工过程中水分、酸价、过氧化值(POV)、苯并(α)芘、亚硝酸盐含量等理化指标,研究其质构特性和感官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时间低温熏烤的重庆腊肉成品水分含量较低、硬度较大,具有良好的色泽和风味;成品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分别为3.02mg /g 脂肪、0.0273g/100g 脂肪,亚硝酸盐和苯并(α)芘含量分别为7.23mg/kg 和4.6μg/kg,均符合国家标准。长时间低温熏烤的重庆传统腊肉具有较高的食品安全性,熏烤加工的时间也有望减少到20d。  相似文献   

17.
对比研究中草药腊肉与贵州传统腊肉在感官评分、水分含量、含盐量、亚硝胺、过氧化值和酸价的差异。结果表明:中草药腊肉4项感官指标评分都高于传统腊肉,其中咸度下降,咸度感官评分提高了64.00%,干硬程度感官评分提高了9.52%;传统腊肉水分含量为40.67%,中草药腊肉水分含量在50.33%左右;中草药腊肉比传统腊肉含盐量低4.4%;传统腊肉中的亚硝胺含量在6 mg/kg以上,中草药腊肉亚硝胺的含量为3.53 mg/kg;传统腊肉过氧化值是中草药腊肉的3.6倍;在相同贮藏时间,中草药腊肉酸价比传统腊肉低。  相似文献   

18.
Bacon was prepared in a single pumping operation with a nitrite-free brine containing suspended, finely pulverized sorbic acid with the regular curing agents. The bacon, after being processed, was evaluated for susceptibility to Clostridium botulinum spore outgrowth and for taste panel acceptability using a 9-point hedonic scale. Sorbic acid levels of 0.13% or higher in the processed bacon gave nearly complete protection against spore outgrowth (as determined by gas production in aluminum cans)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6 months abuse period. The increase in antibotulinal efficacy with sorbic acid wa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pH. Flavor scores of control, nitrite-cured, and sorbic acid-cured bacon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samples. After storage for 6 wk at 0–2°C, there was a decrease in the flavor scores, but the on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crease was in the nitrite-cured bacon.  相似文献   

19.
Thirty-six pigs were fed diets containing 20% intact canola (IC), 20% ground canola (GC) or 0% canola (C). Processing yields and proximate composition of bacon were not affected by diet. Bacon from pigs fed GC had less 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more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han bacon from pigs fed the IC or C diets. Bacon from pigs fed the C diet had less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han bacon from pigs fed the IC or GC diets. Palatability of bacon from C, IC or GC treatments after 0 or 4 weeks storage was not different. After 8 weeks of storage, panelists tended to prefer control bacon over bacon from pigs fed the GC diet. Bacon from pigs fed the GC diet had higher 2-thiobarbituric acid values than bacon from pigs fed the IC or C di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