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 50钢与Fe V合金复合轧制双层材料CD渗碳层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 ,热轧态复合界面 50钢一侧由于碳的扩散出现厚度约 50 μm的铁素体区。在随后的CD渗碳过程中 ,铁素体区消失。复合界面两侧组织差异不大。在Fe V合金复合层渗透的情况下 ,自Fe V合金表面经界面至 50钢内部 ,硬度梯度平缓。Fe V合金层在 950℃、1 40 %C碳势下渗碳 5h ,表面无Fe3 C析出 ,淬火后可获得高硬度渗层组织。渗层表面为马氏体基体和弥散的碳化物 ,尺寸为 1 0 0nm左右。Fe 1 69%V合金渗层表面硬度高达 82 5HV ,超过淬火、回火后的Cr1 2MoV钢  相似文献   

2.
增压渗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述了煤油 空气增压渗碳工艺的基本原理,并对增压渗碳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当采用煤油添加空气直升式渗碳气氛,炉内压力由20~30mm增加到150~200mm水柱,渗碳速度增加一倍。  相似文献   

3.
4.
通过测量网带炉内10个不同区段的主要炉气成分和碳势变化,研究了无马弗网带炉内的气氛分布规律,分析和探讨了各种因素对气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带炉内气氛分布复杂,炉内气氛受渗剂、滴注口位置、滴注量、工件自身油气及淬火油烟的影响,用两点氧探头测量的碳势不能准确代表炉内的真实碳势分布情况。本研究为网带炉的改进设计以及碳势自动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浓度渗碳层组织与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浓度渗碳层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渗碳在钢的表层形成大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其渗层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以及低的摩擦系数,高浓度渗碳技术对那些承受重载,表面要求高耐磨性,高疲劳强度的零件仍然是一种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非平衡气氛的碳势定义为:当渗碳反应在钢表面净产生的碳为零时碳钢表面的含碳量。非平衡气氛的碳势表达式为:(λⅠ+λⅡ+λⅢ)(CgⅠ)λⅠ·(CgⅡ)λⅡ·(CgⅢ)λⅢ。当钢的表面含碳量等于气氛碳势时,渗碳反应在钢表面净产生的碳为零,由渗碳反应引起的熵产生率最小,由钢和非平衡渗碳气氛所组成系统的相应状态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7.
气体渗碳的非平衡碳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9.
基于神经网络的气体渗碳碳势测定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本文作者提出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原理的碳势测定新方法-碳势软件传感器,其特点是精度及可靠性高,利于在线检测与实时控制,成本低且使用方便,并具有一定的抗噪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用定碳仪测定了Fe-5.7V合金碳化物析出渗碳处理后的碳浓度分布,用金相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分析和比较了等温退火前后渗碳层的组织变化.结果表明,Fe-5.7V合金渗碳后,最表层的碳浓度为2.0%,随距表面距离的增加,碳浓度逐渐降低,渗层深度为1.05 mm.渗碳处理后的Fe-5.7V合金经950℃×9 h等温退火后,γ+V4C3相区及α+V4C3相区都向心部推进,而且渗碳层中的碳化物尺寸明显细化、均匀,碳化物数量也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1.
稀土快速渗碳工艺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采用改进型稀土催渗剂进行渗碳后,与常规渗碳工艺相比提高渗碳速度20%;若采用稀土快速渗碳工艺并将Ⅱ区碳势提高到1.3%时,与常规工艺相比提高渗碳速度31%,同时金相组织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一年生产应用证明这是一种操作简单、稳定可靠的工艺,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低合金钢高浓度渗碳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讨了低合金钢在820℃~860℃固体高深在的工艺及其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高浓度渗碳工艺可在钢的表面形成大量一状,弥散分布的碳化物,使钢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高稳定性及低的脆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Fe3Al合金渗碳后显微组织、电阻率及力学性能发生的变化,并与0Cr25Al5合金进行比较,发现碳的渗入使0Cr25Al5和Fe3Al合金的室温电阻率都有所升高;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0Cr25Al5合金比Fe3Al合金更容易在晶内和晶界析出碳化物,使得合金的力学性能下降;Fe3Al合金晶界析出碳化物会使合金发生沿晶开裂,强度与塑性同时下降。  相似文献   

14.
用不含及含10%Na2CO3的粉末渗剂对不同厚度的低碳钢试样进行了固体渗碳。结果得出两种渗剂以活度表示的碳势ap均为1。根据实测的渗层含碳量用自行编制的软件计算了920℃渗碳的传质系统β,得出纯木炭粉β为050×10-4mm/s;含10%Na2CO3的粉末渗剂β为33×10-4mm/s。由此可以认为,固体渗碳剂的活性取决于β而与ap无关。  相似文献   

15.
快速压力渗碳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压力快速渗碳工艺的试验研究和机理分析,得到了合适的压力快速渗碳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渗碳炉内压力可加快渗碳速度,缩短渗碳周期。此工艺方法在生产中应用,可提高生产效率,并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渗碳温度、炉气碳势对5CrMnMo试样渗碳层深,表面碳量的影响以及层深,表面碳量对钢的性能影响,试验表明,5CrMnMo钢具有良好的渗碳特性,其最佳渗层深度0.8-1.2mm,表面碳量应控制在0.8%-1.0%范围,可获得适用于冷镦模具的最佳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两级分布井式气体渗碳炉的设计系统,该系统采用开、闭环相结合的控制方式,解决了氧探头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并在进行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渗碳体系的数学模型,为实施渗碳过程微机控制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