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南市电厂主厂房改建而成的“未来探索馆”将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可持续改建的典范。项目定位于区域绿色能源中心及三星级绿色建筑。从绿色能源中心建设、建筑功能与结构的再生利用、室内环境性能综合提升三方面,力求实现对工业遗迹的尊重和保护,又可充分体现节能减排、节约办博的理念。作为UBPA一期工程,改建后的南市电厂通过独特的展示内容及方式,向人们诠释全新的生态城市生活方式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旧建筑的再开发利用日益增多。2010年上海世博行政中心基地范围内的老厂房均为七八十年代的建筑,改建设计中,通过采取重塑建筑空间功能、保留工业元素、统一规划等手法,力求创造出一个既富有工业建筑怀旧特色,又体现新时代办公风尚的行政中心。 相似文献
3.
从可持续设计的角度对上海南市发电厂的两次改造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可持续建筑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上海南市发电厂的两次改造过程中实现可持续设计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以期补充对废弃工业建筑可持续设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建筑师为主导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是建筑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某物流园区内办公综合楼设计项目的全程推演,紧扣广义可持续效能目标,基于"设计生成与评价一体化"思路,通过层次分析法与模糊分析法结合的系列评价方法,推演可持续建筑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标准的研究,结合国内绿色建筑发展和需求,践行绿色建筑理念,探索将绿色建筑实践的具体措施,推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6.
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一直是建筑学界的关注对象。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不断地拓展和完善下,旧城改造中以合理的更新、改建过程替代大拆大建的方式,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性选择。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股改建项目为例,从创作背景、创作理念、创作方法着手,通过对建筑的整体构思、形体塑造、空间利用和功能组织,阐述历史建筑改建的方式、方法,从而创造建筑的新生命。 相似文献
7.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上海中心城区内分布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居住类历史建筑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居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历史原因,目前大部分居住类历史建筑面临着高密度、超负荷使用的现状,部分建筑私自改造和搭建现象突出,保护与使用现状矛盾突出。如何妥善协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值得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历史建筑保护模式、修缮加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9.
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成为绿色建筑实践领域的共识。绿色建筑设计以气候与场地环境分析为前提,以当地条件作为资源与能源利用的基础,注重被动措施的优先采用、主动系统的优化、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通过优化整合设计实现绿色与可持续的目标。以天津市某超高层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为例,探讨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绿色建筑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12.
总结了上海世博会地区后续利用规划中的世博理念借鉴与实践体会,包括强化系统协同理念,注重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功能匹配、资源互补和联动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功能的多元复合和环境的舒适宜人;体现"低碳生态"理念,倡导紧凑布局、集约开发、绿色出行,推广应用生态环保技术;注重"文化传承"理念,强调保护历史遗存、延续城市原有脉络肌理等。 相似文献
13.
上海南市发电厂改建项目集成应用了多项低碳建造建筑新技术,实现旧厂房改造的建设要求和功能定位围绕项目的建设、功能和技术目标。工程中通过模拟、测试和调研的手段,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动式自然采光技术、半导体照明设备、自然通风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绿色建材应用和绿色建筑综合性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造。 相似文献
14.
15.
世博会是全球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展览盛会,世博建筑也是世界建筑的一次博览。追新溯旧,介绍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设的主要建筑,展示在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新技术、新工艺。 相似文献
16.
上海世博景观是上海城市景观的一个集中展示,对城市景观设计研究具有方向标的作用。世博景观实践所表现出的典型性、示范性与其理念所表现出的先进性,给予我们有关城市景观设计发展方向性的有益启示。结合世博实践,对城市景观设计的热点、主题、核心、途径作了思考与阐述。 相似文献
17.
18.
上海世博会有部分建筑是在原有老建筑上进行改造再利用,但对老建筑的改造工作不仅仅是简单地改造与修补,而是需要运用恰当的施工手段去实现提升功能的目的。结合上海世博会浦西老建筑改建工程的实践,对建筑保护性改造施工工艺作一阐述并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后世博园区可持续再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国外世博会后场馆、园区后续利用的经验,结合上海世博园自身特点,在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原则指导下提出了世博场馆及场地再利用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目标,为上海世博场馆、园区以及基础设施再利用提出了利用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