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通过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特征的研究,在今后的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白鹤至高村河段游荡型河道,可以通过河道整治工程改变边界条件,转化为比较稳定的限制性弯曲型河道。  相似文献   

2.
结合溪洛渡工程下游河道消能防冲物理模型试验,将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型相结合,建立复合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多股水舌进入复杂天然河道后的流场结构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多股水舌进入下游复杂河道的流场结构受河道复杂几何形状影响较大,河道复杂的几何形状对水舌两侧或上下游侧回流区和两岸侧螺旋流的对称性影响较大,螺旋流输运长度较常规水垫塘情况的短;根据计算得到的流场,对下游河道冲刷特性进行了预测与分析。计算中三维的自由面模拟直接采用物理模型实测结果进行。复合模型模拟的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在实际的工程问题研究中,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单纯依靠物理模型不易解决的复杂地形条件和复杂入流边界条件的三维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3.
小浪底水库建成运用后,将改变黄河下游水沙条件,通过对三门峡水库拦沙运用期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分析及小浪底水库拦沙期河道变的预估得知,目前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实的微弯型治理方案对小浪底水库运用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必须对河道整治工程对河湾布置方案进行调整,尽快完成重点整治河段工程布点,加固现有的工程根石基础,重视工程自身安全,增强工程抗冲能力;大力推广新结构,新材料,使河道整治能够适应小浪底水库拉沙运用期的  相似文献   

4.
水利工程基础虚空问题,是导致地质不均匀沉陷的重要因素,不仅使水工建筑物发生显著内应力改变,而且严重威胁着水工结构的安全。文章针对长沟泵站工程闸址区采砂葫芦洞问题,对河道葫芦洞采空区进行了地质勘察和模型分析,探究了河道葫芦洞采空区地质影响,供类似河道工程建设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宏图 《山西水利》2000,(6):32-32,40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类为开发利用水资源而兴建了大量水库和引水工程,改变了河流的水沙系列,为防洪和开发滩涂进行的河道整治影响甚至改变了河床的自然演变。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河床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改变河床自然演变规律、取得工程效益的同时,也将可能在为工程本身付出相应的代价。为了使河道整治更好地适应河床演变规律,减少河道工程的负作用,本文分析了汾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对河床演变的影响,以便为以后的河道整治提供一些参考。1汾河下游河道概况晋中与临汾交界王庄以下至入黄口庙前为汾河下游。按照河型大致分…  相似文献   

6.
城区河道经多年运行后,由于城市建设、河道生态景观建设以及河道泥沙淤积等,可能会改变运行条件,使得河道难以满足防洪标准的要求,常需进行河道清淤工程以保障城市防洪安全。以多年运行后运行条件发生变化的典型城区河道为例,根据河道基本情况以及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进行了清淤工程水文分析计算、梁底净空分析计算和溢流堰的水力计算。在计算分析基础上开展了防洪综合评价,并给出了清淤工程设计优化建议,可供类似城区河道清淤工程防洪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7.
美国基西米河生态修复工程的经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保生  陈红刚  马吉明 《水利学报》2005,36(4):0473-0477
美国佛罗里达州基西米河1962~1971年的河道渠化工程,将本来蜿蜒的天然河流变成了几段近似直线的人工运河,提高了河道的排洪能力,但同时也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恢复河流原有的生态面貌,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试验,包括改变上游水库的运用方式,塑造具有季节性变化的来流条件;修建拦河坝,人为抬高水位以恢复两岸的湿地;回填被渠化的河道,恢复其自然蜿蜒状态。基西米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利用渠化工程行洪时,不可忽视其对生态影响;通过恢复河道的自然水文水力条件进而重建其生态环境是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解决因尾水河道防护工程严重水毁对双山灌区渠首枢纽造成的安全隐患,本文建立了平面二维水动力模型,对渠首段水流特征进行了模拟,重点分析了威胁枢纽安全的不利水流条件,提出了二级消力池与跌水相结合的工程治理方案。结果表明,该治理方案能有效改善枢纽尾水河道水流条件,研究成果可为双山灌区渠首枢纽安全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模型和原型资料的对比,对已建整治工程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工程对中小水的适应性等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新形嬗上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设计流量,设计河宽及新型河道整治工程状况下排洪河宽的计算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初步评议。  相似文献   

10.
近期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6年以来黄河上游出现历史上少有的枯水少沙系列,在这一条件下,下游澡道主槽发生严重淤积,河槽萎缩、排洪能力下降;现有的河道整治工程不能有效地控制河势,畸形河弯发展,河势不断上提等新问题,危及堤防安全。本文详细分析了近期水沙及河道演变规律,并探讨了造成水沙条件发生巨大改变的主要原因和水利水电开发对下游河道冲淤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滕兆国 《中国水利》2013,(Z1):17-19
结合在北京市朝阳区河道治理工作中的实践,对朝阳区改善河道水质、改变河道环境、恢复河道生态等多个涉及河道生态修复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已经实施的工程,列举了实施工程案例,展现了朝阳区在河道生态修复工作中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结合近年的工作,对河道治理、河道生态修复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指出了在河道治理、河道生态修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河道水质的问题、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误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等,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述,尝试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为今后朝阳区河道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模型黄河”河道实体模型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五大子模型原型河道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研究内容、模型模拟范围及比尺等。河道实体模型体系工程的建设和实施,将极大地提高黄河河道治理开发、防洪减灾等的决策水平,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黎河是于桥水库上游的主要支流,引滦入津工程利用黎河58km河段输入,因水流条件的改变,致使输水运用初期河道即发生严重的清水冲刷,为了尽快控制河道稳定和减少入库沙量,对黎河输水河段采取了拓宽河槽和修建跌水坎相结合的治理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窦焕春  朱志方  朱建奎 《人民黄河》2002,24(1):14-15,22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改变了黄河下游水沙条件,白鹤至京广铁桥河段现有河道整治工程对水库运用初期的水沙变化和游荡性河段河床演变形势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对控制下游河道游荡范围效果明显。调整河湾布置方案,尽快完成重点整治河段工程布点,能进一步控制下游河势变化;大力推广新结构、新材料的应用范围,重视工程自身安全,加固现有工程根石基础,有利于增强工程抗冲能力,提高整治工程对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在天然河道修建护岸工程,总体上改变了河道边界条件和流场,从而导致河床局部发生变化,文章对护岸工程的选择及对水流、河床的影响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费开轩 《陕西水利》2022,(2):44-46,52
为加快汕头市快速干网建设,提升路网交通承载能力,促进片区经济的发展,以拟建莲阳河特大桥工程为研究对象,该桥梁下部结构的修建将改变原有河道行洪、纳潮面积,从而改变莲阳河河道的正常过流,为合理评价工程建设对河道的影响,对河岸水动力条件及堤防渗流稳定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拟建工程对河道整体分流影响甚小,对局部流速、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特征的研究,在今后的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白鹤至高村河段游荡型河道,可以通过河道整治工程改变边界条件,转化为比较稳定的限制性弯曲型河道.  相似文献   

18.
现行河道管理法规亟待与《水法》配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河道管理法规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随着《水法》的修订以及其他与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的相继出台,现行的河道管理法规也必须与之相配套。出台新的河道管理法规应考虑,在立法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以流域为单位来立法,对公益性河道堤防工程实行项目责任制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建设管理体制,引进市场机制,改变目前河道管理部门“管养不分”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中线与安阳河交叉工程河段概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勤香  何江 《人民长江》2007,38(6):129-131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与安阳河交叉的倒虹吸工程改变了天然河道水流条件.为了使倒虹吸交叉工程布设既安全又经济,需进行全沙动床变态河工模型设计,以对交叉河段进行分析研究.本模型设计是根据水流运动相似、泥沙运动相似的理论,以变率为参数,利用沉速判别数,既考虑悬移相似又兼顾起动相似进行河工模型试验设计、验证,解决了全沙动床变态河工模型设计中模型沙选择及各组沙沉降相似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拓宽或加深河道整治工程中,常常会遇到建(构)筑物的保护问题,合适的保护措施取决于工程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等因素,本文通过一工程实例,介绍了一种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边坡支护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