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膜法A/O系统处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废水上海金山石化设计院尤叶明一、前言“无剩余污泥生物膜法A/O系统处理涤纶废水”是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开发并形成的一套具有特色的废水处理技术,该处理工艺在上海石化涤纶厂、涤纶二厂将原活性污泥法...  相似文献   

2.
膜法与泥法A/O过程处理PTA废水的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采用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两种工艺,在两套两级A/O流程的间歇试验装置上处理PTA废水,比较CODcr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膜法有较快的CODcr降解速率。当起始CODcr浓度分别为1091mg/L和1005mg/L时,膜法的A1、O1、A2和O2级24小时CODcr去除率均高出泥法,各级分别为32%、25%、13%和42%;并结合试验中的一些现象,讨论了膜法工艺的优越性和缺氧条件下的生物降解特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膜法与泥法A/O过程处理PTA废水的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采用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两种工艺,在两套两级A/O流程的间歇试验装置上处理PTA废水,比较CODcr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膜法有较快的CODcr降解速率。当起始CODcr浓度分别为1091mg/L和1005mg/L时,膜法的A1、O1、A2和O2级24小时CODcr去除率均高出泥法,各级分别为32%、25%、13%和42%;并结合试验中的一些现象,讨论了膜法工艺的优越性和缺氧条件下的生物降解特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污水处理A/O、A2/O工艺技术在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试验研究、应用与发展西安市市政工程管理局污水处理厂周国成一、概述为了控制水体的有机污染,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污水二级处理系统,尤以活性污泥法的应用最广,如美国约有污水处理厂22000余座,7...  相似文献   

5.
高含盐环氧丙烷废水生化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串联工艺处理环氧丙烷废水,在进水CODcf1000mg/L左右,盐含量≤35g/L,pH6-12范围内,CODcr去除率达88%以上,BOD5去除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6.
Mo—Ni/Al2O3催化剂的TPR特性与加氢脱硫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伟  周俐 《化学工业与工程》1998,15(4):30-33,43
应用TRP、XPS及XRD等技术研究了用浸渍法制备了的Ni/Al2O3、Mo/Al2O3和Mo-Ni/Al2O33种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并将Mo-Ni/Al2O3双金属催化剂与同类型的Mo-Co/Al2O3和W-Ni/Al2O3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Mo-Ni-Al2O3中,MoO3呈高度分散状态,NiO的加入减弱了Mo与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并在催化剂表面形成了两种易还原的复合物,大大降低了  相似文献   

7.
厌氧+好氧+煤渣吸附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可生化性试验表明:偶氮染料废水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但地驯化活性污泥并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废水经过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的处理,可去除50%~60%的COD,处理系统内形成颗粒污染,出水BOD5/COD增加到0.42。厌氧出水经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可去除65%COD。再经煤渣吸附,出水COD可降至200mg/L以下,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采用的焦化污水生物脱氮工艺,从循环方式来看,可分为内循环法和外循环法两种。从工艺形式上分有A-O法、A-A-O法、SBR法以及最新发展起来的A-O-O法等。但无论采用那种脱氮工艺,都需要将硝化后含高浓度NOx-N的上清液或泥水混合液回流到反硝化段进行脱氮,而这种回流量与处理水量之比就是生物脱氮工艺中的回流比,通常以R表示。根据理论,在完全进行反硝化的情况下,回流比与系统总氮去除率有如下关系:η=R/(1+R),见图1。从图1可看出,回流比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总氮去除率。回流比越大,系统的总…  相似文献   

9.
厌氧-好氧-沉淀组合型(AOS)生物反应器处理餐厅含油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厌氧-好氧-沉淀组合型生物反应器是一种集厌氧消化UASB、好氧解及物理沉降为一体的高效反应器。本文对AOS系统处理含油餐厅废水的操作可行性作了广泛的研究。研究表明,AOS反应器处理含油餐厅废水的效果远优于普通好氧生物膜CAB反应器。  相似文献   

10.
A/O法处理聚酯生产废水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A/O法处理聚酯生产废水技术经济分析,认为A/O法具有高效,节能,少污泥等优点,同时指出此工艺设计中睛些不合理方面,为改进工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邓建新  曲宝键 《江苏陶瓷》1998,31(2):1-4,14
采用超声-放电复合加工技术对Al2O3/(W,Ti)C,Al2O3/TiB2,Al2O3/TiB2/SiCw三种Al2O3基陶瓷刀具材料表面定位方孔进行加工,研究了共加工机理和加工参数对不同陶瓷材料加工效率,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由于该复合加工技术有产地结合了超扬波加工和放电加工的特点,因而能高效,高质量地加工陶瓷材料。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加工条件下,材料去除率的大小顺序为Al2O3/(W,Ti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物膜法处理化工综合污水,在进水CORcr为186-327mg/L,pH为6.7-10.2范围内,停留时间为3-5h时,处理出水CODcr为46-77mg/L,pH为7.1-8.4,SS小于10mg/L。  相似文献   

13.
固体超强酸ZrO2/SO=4和Fe2/O3/SO=4催化苯乙烯烷基化甲苯反应初探CATALYICALKYLATIONREACTIONOFTOLUENEANDSTYRENEBYUSINGSOLIDSUPERACIDSZrO2/SO4=ANDFe2/O/...  相似文献   

14.
螺旋霉素的油/水界面循环伏安法测定韩玉洁,杨文友,徐忠CYCLICVOLTAMETRYDETERMINATIONOFSPANMYCINATWATERLOILINTERFACES1前言油/水界面循环伏安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并且已...  相似文献   

15.
A/O生物法脱除焦化废水中氨氮的工艺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介绍了反硝化/硝化生物法脱氮的基本原理,讨论了生物法处理焦化废水的开发工艺和影响因素。通过分析认为:缺氧/好氧(A/O)法较好地解决了碳源矛盾和碱度平衡两个生物脱氮的主要问题。在A/O法工艺中控制较高的pH值,较长的污泥龄及C/N>2.86等参数,有利于提高脱氮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地研究了过氧化月桂酰胺(LPO)/N,N- 二丁基苯胺(DBAN) 引发苯乙烯乳液聚合反应的动力学行为。检测了聚合反应速率,聚合物粒子数,以及聚合物的分子量随引发剂DBAN/LPO比率的变化。分析这些实验结果,从中发现聚合反应的极限转化率取决于DBAN/LPO 的比值,表观聚合反应速率是由发生在聚合物粒子中和在单体液滴中的聚合反应两部分组成。聚合反应总速率取决于DBAN/LPO 的比值。聚合物粒子数随DBAN/LPO 的比值的增加而增加。而且聚合物的分子量则随DBAN/LPO 的浓度增加而减少。并且也讨论了在该反应系统中的聚合物分散指数PDI的变化,和聚合物粒子的成核机理及影响粒子分散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白腐真菌煤渣生物膜反应器对染料废水的脱色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白腐真菌煤渣生物反应器处理模拟活性艳红染料废水,菌种A、B(担子菌纲)和C(云芝)最高脱色率分别达到84%、80%和95%。试验表明,共培养液类型对染料的脱色效果有明显影响,菌种C受共培养液的影响最为显著。白腐真菌煤渣生物膜反应器对实际的偶氮染料废水的脱色作用主要在初始阶段完成,而到72h后COD得以有效去除。当该废水的初始CODcr为6000mg/L时,经144h后,CODcr的去除率达98%。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双向拉伸聚丙烯膜和吹塑聚丙烯膜的熔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升温速度为80度/分时,BOPP的熔点比IPP的高14.6℃,BOPP/PVA涂层/IPP复合膜能采用机器制袋,透氧量测定结果表明蒸煮前后BOPP/PVA涂层/IPP复合膜的氧阻隔性无明显变化。包装贮存实验结果表明,BOPP/PVA涂层/IPP复合膜袋对午餐肉的保质效果优于Nylon/CPP复合膜袋。  相似文献   

19.
1981年我们研制了可在我校441B-Ⅲ和DPS8/49电子计算机上运行的多变量橡胶配方试验程序(t-s),为了微型计算机普遍使用的形势,根据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应用统计方法实际情况,我们改写、扩展,组成了计算机辅助试验研究(COMPUERAIDED RESEARCH,简称CAR)系统,其主要内容包含正交试验法和回归分析法等,具有实验设计、配方(配合)开发、实验拟合模型等功能,可作多因素试验的定性  相似文献   

20.
CuO/AC脱除烟气中SO2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通过活性焦AC与CuO/AC在不同反应气氛吸硫后,于Ar气氛中的程序升温脱附(TPD)实验,对AC和CuO/AC吸附SO2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温下AC和CuAC吸附SO2后,均分别生成两种硫物种。并借助对AC和CuO/Al2O3吸附SO2现存机理的分析,提出了CuO/AC吸附SO2可能的机理,TPD实验结果较好地支持了以上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