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企合作交流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在报告中从“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是新的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三个层面。论述了中国制造业如何走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分析了产品创新、制造技术创新、产业模式创新等领域的典型案例,并提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是新的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正周济院长在"新一代智能制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的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应该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面对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技术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结合身实际和优势,积  相似文献   

3.
正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而智能制造,需要基于智慧供应链环境运作,"中国制造2025"本质上要求供应链各个层次的智能化:制造基础智能化、产品/装备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智能制造下的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4.
导读:未来10年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主要包括:智能制造、增量制造、工业机器人、激光加工、集成电路制造、显示器件制造、光电子器件制造、物联网智能、终端设备制造、生物制造、微纳制造及新材料。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实现四大转变、由大到强的重要路径。对于出现频度越来越高的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总量和规模已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不能不思考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思考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作为,思考先进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及如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周济 《中国机械工程》2012,(20):2395-2400
世界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主要发达国家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并推出依靠科技创新重振制造业的重大举措,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深化。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是新的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一方面,它是实现机械产品创新的共性使能技术,使机械产品向"数控一代"和"智能一代"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功能、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它也是制造技术创新的共性使能技术,使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制造发展,全面提升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水平,延伸发展制造服务业,深刻地改革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今后20年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条件,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应该而且可能实现战略性的重点突破、重点跨越,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详细分析我国制造业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制造2025"的指导思想、战略部署、基本方针和战略举措,认为"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指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应该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和"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两个论断展开了全面深入的剖析解读。  相似文献   

7.
韦仁 《China Equipment》2013,(11):56-59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世界,技术变革不断推动着行业的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推向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作为全球领先的自动化控制及电子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欧姆龙通过前瞻性的技术研发,系统的生产实践。总结出“可持续制造”理念,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2020年的中国,对于西班牙最大的机床制造商达诺巴特集团,无疑将是一个全新的启程。当下,“物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因此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一直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和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9.
《山东机械》2010,(6):I0002-I0004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新兴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的一个战略是“调整转型、创新升级”,一个目标则是“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和关键,高端装备制造业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使得“中国装备,装备中国”和“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理想向着彻底实现的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工业和信息化加速融合,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今天,中国制造业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中国制造业要强起来,制造强国建设步伐要快起来。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1.
《工具技术》2010,(9):59-59
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李德成日前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企业要积极主动地顺应变革、调整的大趋势,立足自主创新,向高端制造转型;推动低碳发展,向绿色制造转型;加强信息化建设,向现代服务制造转型。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0月21日.第八届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年会在天津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从制造到创造——转变发展方式。关注增长质量”。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出席会议并讲话。苏波在讲话中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工业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工具技术》2008,42(9)
“生产性制造向服务性制造转变是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9月1日,在沈阳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论坛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朱森第建议沈阳应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推动沈阳装备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曲道奎 《现代制造》2013,(45):56-57
机器人引领全球制造业革命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制造业回归”计划,以机器人制造,打败中国的低成本人力制造,实现美国的“再工业化”;欧盟也提出了“新工业革命”,以机器人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制造模式的变革。欧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绝不是仅仅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是欧美国家为了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处心积虑实施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5.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7,(6):I0001-I0002
“我国已进入由产品制造为主转向同时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阶段。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产业附加值向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转移环境下的选择,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结果。”在10月17日举行的首届装备制造业现代制造服务论坛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提出,“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解决当前机械工业出现的一些问题,促进行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门类最全的制造大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之一,但同时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也越来越制约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诞生了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工业化战略,谋求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差距。在面对全球制造业重大调整的大潮流下,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并将智能制造作为该计划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7.
《工具技术》2009,43(6):25-25
第三届中国制造业论坛年会将于7月25日至27日在包头举行。年会将对“后危机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两化融合,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宏观经济调控对制造业的影响”、“绿色制造与再制造”等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8.
结合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等高端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全球正经历着大变局,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石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正式拉开序幕,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抢占工业革命制高点和争夺主动权的必然之路.工业互联网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催化剂,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充分发挥催化剂价值,有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与工业互联网的加速融合,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更高级、更优化、更合理的发展方向.基于此,对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现状对工业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未来发展方向提供相关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0.
《China Equipment》2014,(10):52-57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制造业大国后,面临质量、效益提升的问题。质量、效益的超越,才是对经济强国的真正超越。这就要求中国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要塑造企业设计创新机制,从而使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设计、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