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全球城市理论为视角,探索上海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和其影响机制。基于小尺度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数据,分别选取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差异指数、分异指数和隔离指数,分析新移民居住空间特征,并结合相关规划分析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新移民主要聚集于外围地区,其居住空间分异在城市郊区更为显著,而中心城区新移民已基本融入本地居民生活,新移民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密切相关;此外,上海和中国其他世界城市的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的机制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新移民聚集区在形成机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心城区主要受到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城市外围地区主要受到市场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住社区的整体营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是2000年小康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中引入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中国人类学者将它译为英义“Communi-ty”。今天人们已自然地用它来代表西方意义上的功能一体化区位(Place),但是,在中文中,尽管“区”可能与英文的“区位”相类似。“社”则是“community”无法完全表达的。从本体语义的角度看,“社”包含5种意义:①土地之神(社神);②基层的礼仪和行政单位(乡社);③民间迎神赛会(社日);④信仰和知识共同  相似文献   

3.
4.
上海生态居住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易  王毅 《住宅科技》2000,(12):7-10
建设生态居住社区是上海实现生态城市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生态居住社区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是,对生态居住区的概念,缺乏全面理解,缺乏实践与信息;对策是强化市民生态意识,建立相关的标准与法规,积极开展科研工作,重视设计人员培养。  相似文献   

5.
徐晓峰 《城市规划》2019,43(7):75-82
城市空间演变的研究对于理解城市的发展和促进城市更新具有直接的意义。工人新村是城市社会变迁所导致的一种历史产物,其空间生产和演变的逻辑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合院住宅,亦与今天的商品房住宅存有很大的差别。针对工人新村这一在今天看来较为独特的城市空间现象,应该如何去理解在其背后所隐含的城市社会变迁的过程?如何去研究城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所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空间辩证法原理来研究这一课题,尝试从空间意义、社会实践和空间实践等层面去探讨工人新村这一城市空间类型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金笠铭 《规划师》2002,18(8):27-28
我国住宅市场正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方向发展,步入小康阶段的城市社区在策划时已将文化定位问题提上议程。文化定位的背景研究涉及到:原生城市传统文化的变异和回归,现代城市文化的主要特征,多元共生的社区文化。文化定位的策划应遵循转型期城市多元文化、社区文化归属是当代中国城市人群聚居的主要因素之一等总则,并针对经济适用社区、白领社区、移民社区、特殊社区等拟定不同的细则。  相似文献   

7.
侯宇红  张学文 《规划师》2007,23(5):9-12
目前,中国城市居住社区空间建设处于复杂的背景环境中,且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居住空间片面、狭隘的理解,形成的一套实践模式也产生羁绊.在此情况下,社区空间营造应以土地使用为基础,以居住与休憩为核心,以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建筑形态及其组合的引导与管理为内容,以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为对象进行各方面规划.  相似文献   

8.
国外城市居住社区的理论与实践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时间为序总结了19世纪以来国外城市居住社区的理论与实践,评述了这一过程从片面重视物质形体模式改良,到全面更新重组的不断拓展和完善,由此可以掌握城市居住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动向,以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城市居住社区的整体营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居住社区的整体营造将是中国21世纪人居环境设计与建设的重要议题。本文就此对社会转型后居住社区进行整体营造的必然性、营造的本质、营造的机制、营造的方法以及建筑师的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营造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李志刚 《城市规划》2011,35(12):75-82
采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实地调研所获得问卷数据,运用计量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居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北上广新移民聚居区的居住满意度属一般水平;新移民聚居区的居住满意度不仅受其社会经济条件或设施配置水平影响,其决定因素包括:社区归属感、所在城市管治强度、居民收入和设施条件(如空调);社会归属感是影响当代中国城市新移民聚居区居住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指出地方融合与归属感的构建对新移民及其社区发展极为重要,应以营造社会融合、建立地方归属感为目标,建设新型社会空间,实现新移民聚居区的满意和谐。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城市移动性规划是全球城市解 决城市交通污染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 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移动性调 查是制定城市可持续移动性规划的重要数据及 基础。本研究首先对移动性和交通概念和区别 进行了辨析与讨论,并进一步解析了可持续移 动性概念。其后,以德国为例,对比分析其2002 年、2008年和2017年三次的移动性调查内容的 差异与更新。继而,在概述德国可持续移动性 规划的政策发展基础上,以具有高品质城市生 活质量的三个代表城市慕尼黑、杜塞尔多夫和 法兰克福为例,简述了三个城市的移动性战略 规划,并比较了城市移动性规划的改善成果。最 后,重点探讨了德国汉堡市的移动性调查与可持 续移动性规划。该研究显示德国通过定期、系 统的全国移动性调查,为德国各城市制定可持 续移动性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信息 和指导方向,德国各城市开展的可持续城市移动 性规划策略,呈现出显著的数字化时代、全民化和生态化的特征。该研究将为我国城市开展科学与系统的移动性调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 续城市移动性战略规划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城市住宅内化学污染已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当前住宅内化学物污染的现状,进行了两次调查。第一次在北京和长沙各选取10户住宅,进行了室内空气中15项主要化学污染物浓度的检测,并统计得出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值、最小值、最大值及超标率。结果表明:目前住宅内出现最广泛、超标最严重的化学污染物为甲醛、苯及TVOC。第二次调查选在上海,主要针对第一次调查结果进行。选择了26户家庭进行问卷和实测调查,得出影响室内化学污染的各因素中,家具和建筑装修材料污染所占比重最大。并通过绘制各污染物与装修时间关系图,得出装修后至少应通风3个月入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单位居民的迁居:生命历程方法的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生命历程研究方法,基于深度质性访谈资料,从微观层面研究了中国城市单位居民的迁居历程.通过宏观社会变迁和微观个人特征的结合,探讨单位居民在再分配体制下的迁居特征,以及在住房市场化后自由迁居的动机和变化.研究发现,单位居民的迁居历程从高度同构性逐渐演变到异质多元化,自198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使单位居民的住房轨迹开始分化.在单位导向下的迁居过程中,单位掌控住房分配权,居民所隶属的单位行政级别、经济效益等因素决定个人迁居机会和住房质量的上限,居民的实际迁居能力以身份级别、个人绩效行良的住房资格为取向,受非规范性的因素影响.在市场化下的自由迁居过程中,引致单位居民迁居的需求因素包括家庭变化、居住环境,居住通达性和社区交往.另外,住房市场政策的完善,一方面加强了普通单位居民的货币支付能力,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多层次化的住房市场、加大了单位居民的迁居机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生命历程研究方法,基于深度质性访谈资料,从微观层面研究了中国城市单位居民的迁居历程。通过宏观社会变迁和徽观个人特征的结合,探讨单位居民在再分配体制下的迁居特征,以及在住房市场化后自由迁居的动机和变化。研究发现,单位居民的迁居历程从高度同构性逐渐演变到异质多元化,自198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使单位居民的住房轨迹开始分化。在单位导向下的迁居过程中,单位掌控住房分配权,居民所隶属的单位行政级别、经济效益等因素决定个人迁居机会和住房质量的上限,居民的实际迁居能力以身份级别、个人绩效行良的住房资格为取向,受非规范性的因素影响。在市场化下的自由迁居过程中,引致单位居民迁居的需求因素包括家庭变化、居住环境、居住通达性和社区交往。另外,住房市场政策的完善,一方面加强了普通单位居民的货币支付能力,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多层次化的住房市场、加大了单位居民的迁居机会。  相似文献   

15.
16.
阮梅洪  虞晓芳  牛建农 《规划师》2010,26(9):98-104
城中村改造既是政府的难题,又是业界讨论的热点。科学定量地界定城中村改造所涉及的相关利益群体,特别是城市与城中村居民的利益分配是解决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关键。综合运用产权理论、地租理论、区位理论和报酬资本化理论,对宅基地产权权能的释放、城中村住房收益来源、城中村的住房价值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宅基地价值化,实现城中村居民的高层公寓式安置,既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增加城中村居民的利益,是一种实现城市与城中村居民利益双赢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广州夏季高温高湿,基于广州城乡老年人的室内环境差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116 名广州城乡老年人的室内居住环境, 并对5 户典型城市及5 户典型农村65 岁以上居民住宅的夏季室内环境进行了对比实测研究,测量每户住宅的客厅,卧室和卫 生间的温度、相对湿度及CO2、CO、PM2.5、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研究表明,广州农村住户夏季主要使用风扇降温,仅有约三 分之一住户同时使用空调,而城市住户均使用空调,大部分住户同时使用风扇;广州农村住户夏季室内平均空气温度比城市住 户低0.8 ℃,平均相对湿度比城市住户高21.6%;通风较差的住户室内CO2 浓度相对较高,所有实测城市及农村住户的CO、 PM2.5 的浓度都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极限值;广州城市住户的室内外PM2.5 浓度及室内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总体高于农村住户。 广州农村老年人住宅应加强防潮处理,城市老年人住宅应加强通风换气,优选环保家具。  相似文献   

18.
姚雪艳 《华中建筑》2007,25(10):16-19
介绍了美国土地学会的《城市郊区的新形态--住区开发的趋势》一书.该书在详细客观的调查研究和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美国城市郊区居住区开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为未来居住区的发展方向和开发趋势提出预测,如住区开发时,必须认识到购房者本身及购房者的需求在不断转变;未来住区应为居民提供包括步行通行在内的多种交通方式;提高居住密度,增进土地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利用开放空间环境为住区开发创造价值;提倡多种住宅类型的混合开发,以延展市场潜能;探索成功进行回填式住宅开发的途径;建设经济、有效的可持续性绿色社区.该书内容对于中国城市住区开发研究同样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推进城镇化之际,减小政策和空间发展规律间的摩擦及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通过城镇化先行地区——无锡乡村长达十余年的城镇化相关政策梳理和21个村详实的资料调研与解析,对在快速城镇化政策推动下村庄空间的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特征分析,总结了村庄空间发展演变的特点以及政策与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试图通过政策实施的时机、力度及其对应下的村庄空间发展研究,寻找适宜村庄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演变条件,以期为其他正在推进城镇化政策的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迈向21世纪的上海城市居住区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迈向21世纪的上海居住区生态建设途径及其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