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大量乡村校舍闲置问题,以乡村闲置校舍再利用研究为出发点,通过对邯郸市馆陶县魏僧寨镇走访调查并发放调查问卷,将校舍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归纳,并分析闲置校舍的现状,最后结合村民意愿提出将乡村闲置校舍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厦门市行政区域内公办中、小学校舍建筑抗震性能的摸底普查工作,进行分类统计,并初步摸清校舍建筑抗震性能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典型问题,结合鉴定工作对校舍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为后续校舍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找出校舍建筑抗震性能现状与现有规范之间的差距奠定基础;为有关部门作好校舍建筑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础。社会捐助是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的重要力量。由于我国社会慈善事业起步晚,社会捐助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存在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这严重地制约了社会捐助活力。进行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捐助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绵竹市中小学校舍震害破坏特征分析及抗震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给汶川及周边地区造成了重大损失.通过对绵竹市中小学校校舍震后的实地调研,分析了不同结构类型校舍震害特征和破坏机理,指出了中小学校校舍在选址、投资、设计、建造等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中小学校校舍建设中应加强的抗震措施,同时强调应切实重视这种规模不大的大量性民用建筑的建设质量问题,对灾后中小学校舍加固及重建工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既有框架校舍由于所建年代不同,设计所依据的抗震规范不一样,因而其抗震性能好坏呈现年代性.Pushover方法是一种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本文通过三个依据不同抗震规范设计的框架模型进行Pushover分析,研究不同时期框架校舍抗震性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按TJ 11-78设计的框架校舍抗震性能较差,后来按GB J11-89设计的框架校舍抗震性能有较大提高,目前按GB 50011-2001设计的框架校舍抗震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6.
强震区次生泥石流灾害演化规律与发展趋势受地震“后效应”影响显著,与震前相比,其峰值流量增长数倍,泥石流规模增大显著,对震区沟谷型泥石流针对性防治设计提出新挑战。基于四川汶川强震区泥石流案例,采用因子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流域特征参数与峰值流量的内在关系,建立泥石流峰值流量多元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预测模型解决了原始变量共线性导致的信息叠加问题,模型拟合优度R2=0.94,预测精度显著提升;采用预测模型对研究区32条泥石流沟的峰值流量阈值进行预测,得出强震区泥石流动力特性分布规律与泥石流规模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定义了震区“特大型高位远程型泥石流”的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7.
受城镇化进程影响,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县城和人口稠密的镇区集中,呈现大班额和大规模趋势,县域大量既有中学校舍空间指标滞后、模式陈旧,就学压力剧增、校园亟待更新以满足供给需求.目前大多数学校建设仍依据2002年颁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而此标准仅适用于48班以下办学规模,由于建设标准滞后,大量既有校舍...  相似文献   

8.
1当前中小学校舍消防安全状况笔者在检查中发现,中小学校舍消防安全状况普遍不容乐观。城区较农村只是在建筑物内的固定消防设施和器材配置数量、拥有室外消火栓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土地紧张,消防车通道、楼房之间的防火间距普遍不足。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由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所引发的中小学校间的类型转变,以及校舍资源短缺和浪费并存等问题,实现教育建筑更为充分的价值;依托于文献查阅、实证提炼、系统归纳总结等方法,提出了校舍空间计划的方法,并结合铜川市印台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进行实证研究.鉴于国内对校舍空间的研究多着重校产资源的权属与管理,因此该方法为分析探索教育空间的充分利用和相互转化,教育空间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的统筹衔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据卫生部统计,四川汶川地震约有5万人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对灾区残疾人体育康复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为残疾人的体育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把震区的伤残人员转移到有条件的地区直到康复为止,所以震区要开展生产自救,搞好伤残人员的体育康复工作.讨论的就是因地制宜,依托学校体育教师、场地开展震后伤残人员的社区体育康复.  相似文献   

11.
按我国规范设计了有代表性的8、9度抗震设防的偏心支撑钢框架共计24个,采用增量动力分析)倒塌分析方法,以倒塌富余度为衡量指标,按照FEMA P695评估体系对该结构体系的抗地震倒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形、V形偏心支撑钢框架满足FEMA P695对倒塌富余度的要求,拥有必要的抗地震倒塌能力;结构倒塌富余度随结构层数(高度)增加而减小,高度越大的结构抗地震倒塌性能越差,遭遇强烈地震时倒塌概率越大;在遭受各自对应的罕遇地震时,8度设防区的结构比9度设防区的结构拥有更大的倒塌富余度,倒塌风险更低; V形偏心支撑钢框架比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拥有更大的倒塌富余度。  相似文献   

12.
"边勘查施工、边资料解释、边调整地震测线"的"三边"工作在多个地震勘探项目中的应用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浅层地震勘探项目设计地震测线位置的及时调整,准确控制了汤东断层;在地震施工过程中,综合考虑两个相邻工区交界处的地质情况,合理调整了交界处的地震测线,从而准确控制了两个相邻工区边界处的断层。在这些项目中,"三边"工作的充分运用,保证了地震勘探在城市活断层探测及矿产资源勘查中精度高、见效快优势的充分发挥,同时避免了因地震测线布设不合理造成原始数据采集不全或采集不准确而导致的地震成果解释误差增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煤田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地震勘探逐步进入复杂地区。由于地表条件复杂,地层倾角较大,使得地震采集干扰严重,处理静校正量大,从而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降低,严重影响资料解释的精度。本文以舒兰煤田为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详实的分析和研究了煤田领域在狭长地堑复杂地区地震资料采集及处理各个环节上采用的方法、手段和措施,最终得到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地震报告的提交提供有利的数据保障,从而达到提高煤田地震勘探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三维地震在油藏挖潜中的应用:以L油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老油田油藏进行挖潜研究,首次将三维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结合运用于油藏构造精细描述中,确定了4种主要的挖潜地带:(1)断层附近的微构造;(2)断层面封闭形成的构造;(3)断层夹持的三角死油区;(4)非主流线区的低部位死油区。L油藏的挖潜结果表明:三维地震资料与二维地震资料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特别是将三维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紧密结合,确定出具体的钻井井位,能有效的指导老油田挖潜。  相似文献   

15.
地震采集中的关键工艺技术一钻井成井技术是地震生产和科研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在不同类型钻机性能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总结了不同岩性出露区的地震钻井方法。以黄桥地区为例,介绍了流沙、淤泥区地震钻井成井实验研究,提出使用水冲钻(清水井)成井深度最大可达23m,其它钻机清水钻进成井非常困难,以纳土配制的泥浆井钻进成井可靠,最大成井深度可达40m,从而解决了类似地区的钻井成井技术难题。明确指出三次闷井能有效地提高激发能量,提高信噪比。提出的方法对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地震勘探,特别是低信噪比地区的地震勘探资料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南巴地区灰岩区地震采集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南巴地区灰岩地震采集是2003~2004年度南江地区地震勘探的重点与难点,能否采集好灰岩地震资料,关系到整个通南巴地区地震勘探效果,研究适合的灰岩区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得好第一手资料,提高灰岩地震资料信噪比,开展通南巴地区灰岩采集方法研究,对指导今后该区地震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通南巴灰岩区大量针对性试验资料分析及地震地质条件的分析,结合部分施工测线的资料分析,总结了对该区灰岩资料特征的认识,同时为以后通南巴地区的灰岩区资料采集提出了比较合理的施工方案及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单一地震属性采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分类,在低信噪比地区很难准确进行地震相分析和砂体预测.根据地震波形理论,基于Seisfacies的多属性体分类、PCA主成分分析、混合聚比法和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层段内多种地震属性体按照相似性原则进行统计聚类分析,并在区域内进行地震相自动划分,得到地震相三维数据体.结合钻井资料,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三维空间中预测储层砂体的空间分布,大大减少了地震相划分的多解性,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和工作效率.对华北油田万庄地区扇三角洲砂体进行预测,在三维空间中精细刻画了沙三中段扇三角洲砂体的边界和空间展布,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发育区,发现并落实了3个有利的岩性圈闭,部署钻探的T12X、T47等井均获工业油流,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8.
The typical development of total volumetric change in the focal areas of seismic events, corresponding to destress blasting, is characterized as an explosive phase followed by an implosive phase and with alternating additional phases following on from that. In a few cases, a non-typical development of volumetric change was identified, where the first phase was implosive and the second phase, explosive. This development is mainly typical for induced seismic events recorded during mining, not for destress blasting.Seismic events were recorded during longwall mining in the Czech part of the Upper Silesian Coal Basin, where the destress blasting technique is used as a rockburst prevention active measure.Kinematic source processes in the focal areas of selected seismic events were analyzed by the seismic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method, as well as by studying geomechanical rock mass conditions at the localities of the seismic events. The main goal of the analysis was to attempt to identify the reasons for non-typical development of volumetric changes in these cases. Volumetric changes were analyzed for seismic events with energy greater than 104 J, recorded in the period of time from 1993 to 2009(1109 events). 80%(891) of the recorded seismic events were induced seismic events that were registered during longwall mining and 20%(218) corresponded to destress blasting event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non-typical development of volumetric changes in the focal areas of seismic events is an association with destress blasting in the rock mass, which is very close to rock mass overstressing. The detonation of explosives in boreholes, which would dominate the first phase of volumetric changes, probably obscured stress release in the rock mass, as manifested in the first implosion phase of the volumetric changes in this case.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给水系统地震风险分析及震后供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汶川地震导致重灾区绵竹市给水系统严重受损,供水中断数日后逐渐恢复供水,结合数次地震对供水系统震损统计和经验,总结了城市给水系统各组成部分主要的震损形式.以西部大城市地表水给水系统为例,对水源水库、输水管渠、净水厂及给水管网进行了地震脆弱性分析;针对汶川地震后应急供水经验,提出了临时应急供水和系统恢复供水技术措施;震后居民临时安置房建设及用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确定了给水及消防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对深井采煤工作面的冲击地压灾害预防,采用微震走时成像技术,监测采煤工作面的应力异常.根据系统要求布置传感器台网,实现工作面全覆盖;采用层状模型分析地震波传播路径,计算地震波传播速度,利用子空间分阶段求解的方法进行反演,实现对监测区域的地震波走时层析成像;结合地震波速度和岩石所受应力的关系,达到研究采煤工作面应力异常的动态分布及变化特征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工作面推进时,煤层顶板高应力异常达到最大,工作面前方的高应力异常区动态变化范围较大,工作面后方存在较稳定的地震波低速异常,利用微震成像技术可以有效地监测地震波速度异常区域的范围及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