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研究了挤出工艺过程中螺杆转速、挤出温度、机头温度等对硬质PVC低发泡挤出过程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含气PVC熔体的特殊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2.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7,(1):50-53
采用模压发泡工艺制备了基于丁基橡胶为基体的发泡材料,探讨了发泡剂对丁基橡胶发泡材料的密度、吸水性、力学性能、结晶性、微观形貌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AC)质量分数为8%时,发泡材料密度最小,吸水性最好,冲击强度最大;拉伸强度随AC发泡剂的增加而减小;永久压缩变形随AC的增加而增大,在8%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AC的增加而减小。加入AC发泡剂破坏了结晶,使发泡材料韧性增加,脆性减弱。发泡剂AC质量分数为8%时,丁基发泡材料发泡程度及孔洞形态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泡沫混凝土泡孔微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沫混凝土作为一种轻质微孔材料,具有表观密度小、保温隔热性能好、隔音耐火性和抗震性优良的特点,在建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不同发泡方式泡沫混凝土的泡孔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化学发泡混凝土与物理发泡泡沫混凝土相比,泡孔率大、孔径细小、且粗细均匀、孔的规则性好、独立封闭孔多,而物理发泡混凝土的孔径比前者明显增大,且泡孔均匀性不好.并对发泡方式相同,表观密度不同和表观密度相同,水灰比不同的泡沫混凝土的泡孔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可完全生物降解的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P34HB)为基体树脂,选用发泡温度较低的碳酸氢钠为发泡剂,采用模压成型制备了发泡材料。利用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原理研究了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用量及成核剂种类对P34HB发泡材料泡孔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DCP的加入能够有效提高P34HB的热性能,当DCP质量分数为2%时,发泡材料的泡孔密度达到35.35个/mm3,发泡效果最佳,泡孔数目明显增多且具有大小均一的泡孔。成核剂的加入能够有效改善材料的结晶性能,缩短结晶时间,减弱或消除后结晶现象,同时提高了泡孔形态的规整度,得到密实且均一的泡孔。 相似文献
5.
钻井用耐盐抗高温发泡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开发和控制低压低渗油气藏钻井工艺的需要,将十二醇在TBE催化剂存在下,与环氧氯丙烷作用,生成氯代脂肪醇醚Ⅰ,在NaOH溶液中进行环氧化得到中间产物Ⅱ,将Ⅱ和NaHSO3作用合成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GES.用WaringBlender法对合成的产品在不同条件下的泡沫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GES起泡能力强,泡沫稳定性好,在Ca2+浓度为5000mg/L,矿化度为5.0×104mg/L的混合盐水中或有20%煤油存在下的泡沫性能均优于SDS和ABS,而且在250℃下滚动加热6hr也很少分解.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主要配方组分对硬质PVC低发泡挤出过程稳定性的影响,设计并筛选出制品密度ρ=08gcm-3的实用硬PVC低发泡挤出制品配方。 相似文献
7.
聚氯乙烯的热解特性和热解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聚氯乙烯废弃物的热解特性,利用热重分析仪(TGA),在氮气气氛下进行热重实验。在不同流量、不同升温速率下对PVC进行热解,通过热重曲线和热重微分曲线分析其稳定性,建立反应动力学方程,揭示了PVC的热稳定性、热解反应级数和热解活化能。研究结果表明:热解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250~350℃为第一失重阶段,350-450℃为稳定阶段,450~600℃为第二失重阶段。PVC的热解为一级反应过程,两个失重阶段的热解活化能受氮气流量、升温速率影响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刚性平面、凸面和凹面附近的微泡动力学行为的差异,建立超声激励下3种刚性壁面附近微泡的有限元模型. 结果显示,刚性凹面附近的微泡形变较明显,易产生瞬态空化导致破裂. 同时,微泡具有偏离初始位置向壁面振荡靠近的动力学行为. 在声学参数以及距离壁面底部距离相等的情况下,近刚性凹面下的微泡重心振荡更剧烈,偏离初始位置距离最大,且凹面受到的压力较大,凸面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小,壁面受到的压力与入射声压呈正相关,平面所受压力和附近微泡重心偏离程度介于凸面和凹面之间. 本模型可为靶向药物治疗等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搅拌和分散剂对悬浮聚氯乙烯颗粒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献[1]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氯乙烯悬浮聚合中搅拌条件(桨型、尺寸和转速)及分散剂的用量和品种等对聚氯乙烯树脂最终颗粒特性(粒径及粒径分布、假比重、吸油率等)的影响,可为PVC生产控制及提高树脂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微泡包覆气体的核壳结构赋予其独特性能,使其成为超声示踪剂和药物与生物活性气体载体的优质候选,其中微泡能否稳定地包覆核心气体成为关键。本文用溶剂挥发界面沉积法制备了以聚己内酯为外壳主体、核心包覆氮气的微泡,并对微泡进行了结构、形貌、粒径分布、超声成像和稳定性的表征。结果表明聚己内酯微泡制备成功,且具有薄壳空腔的结构,外壳完整,尺寸均一,平均粒径为2.2 μm;微泡的超声成像信号强度在微泡浓度范围104 mL-1~106 mL-1之间随浓度增加而明显增强;并且微泡在生理环境下能够稳定包覆核心气体至少14 d,具备成为超声示踪剂和药物与生物活性气体载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钛酸酯偶联剂在碳酸钙填充PVC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研究了钛酸酯偶联剂对碳酸填料的活化作用,探讨活化碳酸钙对填充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钙经钛酸酯偶联剂处理,改善了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流变性能,冲击强度比未处理碳酸钙的冲击强度提高了56%,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复合材料断面形貌,揭示形态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采用Brabender塑化仪,双辊开炼机研究了AS树脂对PVC/CPE共混体的熔融加工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填加少量AS树脂能缩短PVC/CPE共混体的塑化时间,改善其塑化性能,提高基体的流动性,降低加工能耗。当加入AS树脂的份数适量时,基体的力学性能也有改善。 相似文献
13.
典型的发泡剂热分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典型的放热型发泡剂AC (偶氮二甲酰胺)、吸热型发泡剂HYDROCEROLBIH (柠檬酸钠和NaHCO3 复合物) 和吸放热型发泡剂EXO-CEROL232(AC,NaHCO3, 柠檬酸复合物)分解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用DSC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了动态分解温度、热效应和发泡助剂对分解热力学的影响,并用自行设计的发泡剂分解特性测量装置测定了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分解动力学, 详细比较了其优缺点。为新型吸-放热型发泡剂的开发利用和传统发泡剂的改进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将辉绿岩纤维与PVC用XSS-300流变仪混炼,测得了转矩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研究了PVC的塑化时间tm、扭时矩TTQ及平衡转矩TQs与辉绿岩用量的关系和PVC的塑化时间与偶联剂用量的关系,以及预设加工温度及转速对混炼工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辉绿岩含量不超过30%,偶联剂用量不超过2%时,加工能够顺利进行。最佳加工温度为178℃,最佳转速为40~50r/min。 相似文献
15.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发泡剂AIBN,碳酸铵,碳酸氢钠的起点分解温度,峰顶温度和焓变;并探讨了几种添加剂对发泡剂H,发泡剂AC,发泡剂OBSH的分解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气泡成核是微孔塑料连续挤出成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但现有的成核理论大都是以经典成核理论为基础的,而经典成核理论虽然给出了临界气泡核及成核速率的计算公式,但并没有考虑到聚合物的物性参数,并且不能计算临界气泡核半径的具体数值,所以其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文章从聚合物刷子模型出发建立气泡成核的刷子模型,从而得出临界气泡核半径的计算公式,并分析温度、压力、聚合物分子量等对临界气泡核半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巯基化合物作为聚氯乙稀和三元乙丙橡胶的共混体系的偶联剂。用机械共混法制样,研究了偶联剂对PVC/EPDM体系的力学性能及形态结构的影响。证实了共混体系有两相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含有偶联剂的共混体系的增韧机理。 相似文献
18.
孙揭阳 《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295-299
对HFC-365m fc发泡剂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中的应用作了较为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HFC-365m fc作为环保型的发泡剂其泡体的综合力学性能与HCFC-141b比较接近,泡体的力学性能达到了国家"喷涂聚氨酯泡体保温材料"标准(JC/T998-2006)标准,可作为HCFC-141b发泡剂的替代品用于市场。 相似文献
19.
纳米晶PVC和纳米CaCO3在PVC型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制备的纳米晶PVC和纳米CaCO3/PVC母料加入PVC管材和异型材配方中,制备了纳米晶PVC和纳米CaCO3/PVC母料改性的PVC管材和异型材,探讨了纳米晶PVC含量、纳米CaCO3含量对管材和异型材加工性能、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