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采用Granofin~Easy F-90(F-90)对绵羊软化裸皮进行预鞣,并对预鞣的坯革进行无盐浸酸使浴液p H值降至2.5~3.0,然后加入TANFORTMT-A(T-A)鞣剂进行鞣制。试验结果发现:当F-90用量≥4%时,预鞣的坯革不发生膨胀;在F-90用量为4%时,预鞣坯革的收缩温度稳定在70~72℃,结合鞣制的白湿革收缩温度随着T-A用量的增加逐步提高,当T-A用量超过4%时,收缩温度升高不明显,并趋于平衡达到82.3℃;结合鞣制与F-90和T-A单独鞣制相比,鞣制的白湿革耐湿热稳定性提高,耐介质能力增强,纤维分散程度增大。这种基于F-90预鞣的T-A无盐浸酸结合鞣制技术思路是一种清洁化的白湿革生产方法,不仅实现了无盐浸酸鞣制,而且可以获得综合性能良好的白湿革,该工艺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纳米粘土(nano clay, NC)和改性戊二醛的非铬简易结合鞣体系。以收缩温度为参考指标优化了结合鞣体系和鞣后工序的工艺参数,对结合鞣坯革的纤维结构进行了观察,并测定了坯革的热稳定性和物理机械性能。结果显示,4%改性戊二醛和3%纳米粘土结合鞣可赋予坯革Ts约90℃,明显高于二者各自单独鞣革的Ts,且在鞣后湿工序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表明两者在皮胶原间存在协同鞣制作用;同时,改性戊二醛-NC结合鞣坯革纤维分散均匀,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物理机械性能。此外,该非铬结合鞣简易工艺无需提碱操作,不仅简化了操作且可降低废液中中性盐的含量,而且有利于制革清洁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以铬鞣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pH和温度对铬鞣剂粒子尺寸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铬鞣剂粒子尺寸演变对鞣制过程和鞣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铬粉质量分数为7%(Cr2O3为1.75%)的铬液,在25℃、30℃和35℃条件下,pH由2.5升至3.8,铬鞣剂的平均粒径分别从982 nm至2899 nm、1265 nm至3384 nm和1265 nm至3630 nm,相同温度下,pH越高铬鞣剂粒径越大;相同pH下,铬鞣剂粒径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铬鞣实验表明:随着铬鞣剂平均粒径增大,铬吸收率逐渐升高。当鞣剂粒径小于2000 nm时,呈现出较好的渗透性,铬鞣剂在革中的分布较均匀;当鞣剂粒径介于2000~3000 nm时,随鞣剂粒径的增大,革中铬分布的均匀性逐渐降,且随铬鞣剂尺寸的变大,蓝湿革的收缩温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粒径为2700 nm左右时,坯革收缩温度最高(107.3℃);而当粒径继续增大至3000~4000 nm时,收缩温度则会由于表面过鞣而内层鞣不透而降低。相同pH条件下,随温度的升高,鞣剂粒径在增大的同时提高了铬的吸收率和皮革的湿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对基于锆-铝-钛配合鞣剂鞣制黄牛鞋面革的不浸酸鞣制工艺进行研究,先对不同预处理材料进行筛选,然后通过正交试验,以坯革的收缩温度和鞣制废液中化学需氧量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考察鞣剂用量、提碱终点pH、补液后温度及补液后转动时间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得出优化方案,并将优化方案的试验结果与常规铬鞣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先用2%的酚类合成鞣剂预处理,再采用30%的锆-铝-钛配合鞣剂鞣制,提碱至pH值为4.3~4.5,提碱后升高温度至45℃,继续转动3 h,所鞣得的白坯革柔软丰满,收缩温度可达87℃,撕裂强度与铬鞣革相当。与常规铬鞣相比,鞣制废液中COD、氯离子、色度等污染物含量都显著降低,其中氯离子含量降低了98%,仅为270 mg/L,具有显著的清洁优势。  相似文献   

5.
对基于锆-铝-钛配合鞣剂鞣的乙醛酸助鞣工艺进行研究,先确定乙醛酸的加入时间,然后采用正交试验,以坯革的收缩温度、感官性能和鞣制废液中化学需氧量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考察浸酸终点pH、乙醛酸用量、鞣剂用量及提碱终点pH对评价指标的影响,优化出最佳的乙醛酸助鞣工艺。结果表明:乙醛酸具有良好的助鞣作用,可以提高白湿革的收缩温度,改善白湿革的感官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为:浸酸终点pH为2.6~2.8,乙醛酸用量为0.5%,锆-铝-钛配合鞣剂用量为25%,提碱终点pH为3.9~4.1。该工艺所制备的白湿革的收缩温度超过87℃,并且白湿革的物理机械性能、感官性能与铬鞣革不相上下。此外,鞣制废液中COD含量相较于常规铬鞣工艺降低了40%,具有良好的环境友好性。  相似文献   

6.
就有机酸蒙囿铝配合物鞣剂(HET)和铬鞣剂用量及初鞣pH等因素,对HET-铬结合鞣坯革状态、收缩温度以及废液铬含量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少铬鞣时HET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HET-铬结合鞣最佳鞣制工艺为:初鞣pH 3.5~3.6、HET用量3%、铬鞣剂用量4%,所得坯革粒面细致、革身丰满、部位差小,收缩温度达95℃。HET的加入可改善坯革粒面细致性,提高初鞣pH。在该结合鞣工艺中,铬鞣剂用量仅为常规用量的50%,废鞣液铬含量降低至130 mg/L,较常规铬鞣减少84%,坯革中六价铬含量仅为0.45 mg/kg;经复鞣加脂后坯革的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及规定负荷伸长率满足鞋面革要求。  相似文献   

7.
含铬鞣剂QUIMITAN ABC应用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比QUIMITAN ABC、铬粉及含铬鞣剂在主鞣和复鞣中的鞣制性能,测定坯革相应物性.结果表明:QUIMITAN ABC主鞣后的坯革的收缩温度为101.4 ℃,且其坯革物理力学性能高于用6%的铬粉主鞣后的坯革;QUIMITAN ABC主鞣后的废液Cr2O3含量(0.4142 g/L)明显低于用6%的铬粉主鞣后废液Cr2O3含量(1.9481 g/L),用QUIMITAN ABC主鞣有益于清洁化生产;在Cr2O3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用QUIMITAN ABC复鞣的坯革在增厚率、柔软度、物理力学性能等方面都要好于含铬鞣剂及铬粉复鞣的坯革.  相似文献   

8.
间苯二酚与噁唑烷结合鞣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绵羊皮的有机一有机结合鞣研究,对间苯二酚与噁唑烷结合鞣中各组分的用量以及鞣制顺序与结合鞣革湿热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先用间苯二酚对酸皮初鞣,条件为pH4.5,温度25℃,用量10%(以绵羊皮质量计);再用嗯唑烷进行结合鞣,条件为pH3.5、30℃、8%.得到的坯革的收缩温度可达117.9℃.  相似文献   

9.
在前期对有机酸蒙囿铝鞣液的性质以及铝-京尼平(genipin)结合鞣制皮粉的试验基础上,进行了Al-genipin结合鞣生产牛鞋面革的小试—用柠檬酸蒙囿的硫酸铝预鞣,再用genipin复鞣,同时将革染成蓝黑色。结果表明:当Al2(SO4)3·18H2O的用量为软化皮坯的40%(折合Al2O3为6%),genipin的用量为削匀白湿皮的6%时,结合鞣革的收缩温度(Ts)可达到92℃,DSC分析的onset温度为89℃;其柔韧性、手感、粒面平细度等综合物理机械性能以及加脂后革的耐水洗性能,都优于铝-戊二醛结合鞣、荆树皮栲胶-铝结合鞣的革。  相似文献   

10.
马建中 《西部皮革》2001,23(7):41-43
第三章铬盐鞣制 1 概述 将裸皮转变为革的方法中,铬鞣是所有单独鞣制方法中最稳定的方法.若需要时,铬鞣革的收缩温度可以达到12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以鞣革收缩温度和鞣革感官性能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硫酸锌鞣革的p H、用量、时间、温度、蒙囿剂等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锌盐鞣革的工艺条件为初始p H为2.5、终点p H为4.5、渗透时间为2~4h、鞣制后期温度为40℃、硫酸锌用量为10%,鞣革的收缩温度为70℃左右;以邻苯二甲酸为锌盐鞣革的蒙囿剂,可以提高锌盐鞣革收缩温度和鞣革感官性能,用量以不超过1.5%为宜。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植鞣革适于生产轻革产品,研究采用不同用量的酸性蛋白酶在不同温度下对植鞣革进行软化,通过测定软化后植鞣革的物理机械性能、粒面平细度以及废液中的羟脯氨酸含量和色度色差值,评价软化效果。结果表明:酸性酶的最佳用量为植鞣革质量的0.8%,在此用量范围内,植鞣革的柔软度和粒面平细度有明显改善;在30~40℃范围内,温度越高,酶软化效果越明显。与此同时,酶用量越大,废液的羟脯氨酸含量以及色度色差值越高。综上,酸性蛋白酶可以在不明显影响植鞣革物理机械性能的前提下,明显改善植鞣革的柔软度和粒面平细度,将为植鞣革用于轻革生产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锆-铝-钛配合鞣剂在黄牛鞋面革制备过程中的浸酸及不浸酸鞣制工艺进行研究,先对不同预处理材料进行筛选,然后设计正交试验对鞣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得出,最佳不浸酸鞣制工艺为酚类合成鞣剂预处理用量为2%,锆-铝-钛配合鞣剂用量为12%,提碱终点p H值为4.3-4.5,提碱后升高温度至45℃,转动时间为3 h;最佳浸酸鞣制工艺为戊二醛预处理用量为2%,锆-铝-钛配合鞣剂用量为10%,初始液比为90%,提碱后升温至40℃,提碱终点p H为4.2-4.3。两种最佳鞣制工艺所得坯革革身柔软丰满,颜色均匀,物理机械性能、感官性能接近铬鞣革,并且鞣制废液不含铬,与常规铬鞣工艺相比,鞣制废液中COD和色度等污染物含量都大幅度降低,具有显著的清洁优势。其中不浸酸鞣制工艺的清洁性能最优,所得鞣制废液中氯离子含量降低98%,仅为270 mg/L;浸酸鞣制工艺的鞣革性能更优,所得坯革可达91℃,耐撕裂性能还稍优于铬鞣革。  相似文献   

14.
几种新型无铬鞣剂的鞣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主要研究了几种新型无铬鞣剂的鞣性及其在无铬、少铬鞣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这几种鞣剂具有较好的鞣性,用于无铬鞣能明显地提高革坯的湿热稳定性,15%荆树皮栲胶与6%无铬鞣剂(I)可使革的收缩温度达到100℃以上,并赋予革坯较好的柔软性和丰满性。用于少铬鞣除了能提高革坯的湿热稳定性之外还可增加铬的吸收,降低废铬液中铬含量,4%的KMC与3%的无铬鞣剂结合鞣能使革的收缩温度达到110℃以上,废铬液中铬含量≤0.2g/L。  相似文献   

15.
采用Granofin Easy F-90对软化的绵羊裸皮预鞣后,实施无盐浸酸并用硫酸铝进行鞣制,与常规浸酸硫酸铝单独鞣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F-90与硫酸铝结合鞣制体系中,硫酸铝用量为5%时,坯革收缩温度可达87.6℃,而硫酸铝单独鞣制的坯革收缩温度只有67.1℃;与硫酸铝单独鞣制相比,结合鞣制的坯革具有更优异的耐化学介质稳定性和物理机械性能,提高了对胶原纤维的交联程度,耐黄变等级为4~5,白度提高至72.3;扫描电镜观察坯革微观形态发现,结合鞣的坯革粒面平细,胶原纤维分散程度高,铝盐鞣剂在坯革断面均匀分布。该基于F-90预鞣—无盐浸酸—硫酸铝结合鞣制技术是一种清洁化的无铬鞣法,可以获得综合性能良好的白湿革,该工艺方法对实现清洁化制革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新型无铬鞣剂TWT鞣制后的山羊白湿坯革为原料皮,对其耐水洗退鞣、耐酸洗退鞣性能进行测试。然后对其进行少铬鞣制方法研究,并与传统铬鞣法相比较。结果表明,TWT鞣白湿革具有较好的耐水洗退鞣、耐酸洗退鞣性能,其少铬鞣制的较佳条件为:鞣制初始浴液的p H为3.0~3.5,铬粉用量为3%(以削匀白湿革质量增50%为基础),常温下鞣制时间为2 h,其余同传统铬鞣法。所得蓝湿革的收缩温度为110℃,且颜色浅淡、粒面平细,对铬的吸收率为96%,废铬液中Cr2O3的含量为145 mg/L。该蓝湿革对染料、加脂剂的吸收率分别为94%、82%,可与传统铬鞣的相媲美。该技术可减少铬资源的浪费及其氯离子、铬等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水中Ca2+、Mg2+和NaCl的含量对猪皮浸酸铬鞣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和扩大试验研究发现,Ca2+、Mg2+和NaCl对浸酸铬鞣的影响趋势为Mg2+>NaCl>Ca2+.当水中Ca2+、Mg2+含量分别达到质量浓度为80 mg/L和30 mg/L时,铬吸收率大于95%,坯革的Ts均达到100℃以上.坯革粒面平细、染色均匀,物理机械性能达到同类产品指标.NaCl质量浓度高于65 g/L时,不利于铬的吸收和结合.试验结果表明水中Ca2+、Mg2+含量分别达到质量浓度为80 mg/L和30 mg/L时,对猪皮浸酸铬鞣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与常规铬鞣革对比,研究了不浸酸铬鞣革鞣后湿操作中的铬释放情况,同时还研究了不同复鞣剂对不浸酸铬鞣革鞣后铬释放的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不浸酸铬鞣革在鞣后湿加工过程中铬释放总量为2 012.83mg/L,与常规铬鞣革相比减少了30.67%;尤其是中和过程中脱铬量仅为常规铬鞣革的32.55%;丙烯酸类复鞣剂、氨基树脂类复鞣剂可以明显降低不浸酸铬鞣在鞣后湿加工过程中的铬释放,其中大分子丙烯酸复鞣剂复鞣过程中铬释放量减少了79.93%。总之,不浸酸铬鞣剂可以与皮胶原蛋白牢固结合,从而降低皮革在鞣后湿操作过程中铬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19.
噁唑烷鞣剂SCU与栲胶结合鞣成革具有高湿热稳定性,但成革中存在一定含最的游离甲醛.本文研究了结合鞣工艺对成革收缩温度及甲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工艺条件基本不影响成革中的甲醛含量,甲醛含量只随着嗯唑烷SCU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该结合鞣法在皮革中产生的游离甲醛,可以用甲醛清除剂DT-A988进行较有效的清除,当DT-A988用量为4%时,成革中的甲醛含量低于70 mg/kg.  相似文献   

20.
皮革制品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会引起其卫生性能的变化。采用氙灯光源模拟太阳光对无铬鞣革进行老化试验,考察无铬鞣革老化前后透气、透水汽性能的变化情况。试验设定老化温度分别为25℃和65℃,相对湿度50%,辐照度800W/m2,光照时间分别为24、48、72h。与老化前对比发现:合成鞣革和植铝鞣革透气值均增加,植醛鞣革和醛植鞣革透气值均减小,且老化时间越长,透气值变化越大。4种无铬鞣革的透水汽值均增加,且老化温度为65℃时比老化温度为25℃时增加得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