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黎贡山深埋隧道地应力特征及岩爆模拟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西南地区地质作用最复杂的高黎贡山越岭隧道为例,在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最可能发生岩爆的花岗斑岩进行真三轴岩石力学试验测试,并结合原位地应力测量结果,确定不同工况下岩爆模拟试验的三向应力量值和加载、卸载方式。岩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单纯卸载和卸载–加载方式都可以出现岩爆,但卸载–加载方式的岩爆明显比单一卸载方式的岩爆要强烈,说明隧道开挖后二次应力分布引起的应力集中对岩爆的发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岩爆破坏过程通常具有渐进性,一般先在试件表面出现岩屑剥落,有时伴有裂纹的扩展,最后才会发生岩块的弹射现象。绝大多数试件岩爆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表现为加载或卸载一段时间后才发生岩爆;而岩爆过程持续时间却非常短(1 s左右),具有明显的瞬时性。声发射监测结果显示,花岗斑岩在外部荷载作用下声发射强烈,对岩爆具有较好的前兆性。上述模拟结果和认识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造山带深埋隧道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结构火灾损伤红外热像检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混凝土结构火灾损伤特点 ,采用红外热像检测技术 ,对混凝土结构火灾损伤进行了试验研究 ,给出了混凝土的热像平均温升和抗压强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 ,并对影响混凝土热像平均温升和抗压强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红外热像法检测建筑物外墙饰面施工质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荣成 《建筑科学》2002,18(1):40-44
对红外热像法在建筑饰面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工作原理、使用范围、应用办法等方面做了论述。论文中详细介绍了试验研究过程,对红外热像法检测建筑外墙瓷砖饰面及砂浆饰面质量、红外热像法判断空鼓的感知界限及外墙最佳检测时段等具体问题都做了试验性探讨。  相似文献   

4.
建筑物外墙饰面砖粘贴质量的红外热像检测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介绍了红外热像法的原理及在土木工程中的潜在应用,重点研究了建筑物外墙饰面砖粘贴质量检测的红外热像法,详述了试验模型、测试方法及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特别讨论了环境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卫建昌  崔宏文 《山西建筑》2011,37(1):165-167
通过隧道勘查过程中,对两个钻孔的地应力测试成果进行分析,对开挖时发生岩爆的地质条件进行论述,提出了可能发生岩爆的部位及预防措施,从而达到了预防岩爆灾害、安全施工的勘查效果。  相似文献   

6.
尝试了一种采用红外热像法确定钢筋网砂浆加固后缺陷位置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预埋缺陷试验完善了采用该方法检测的技术流程,提出现场使用该技术检测时,对环境变温的要求,为推广使用该技术高效检测加固后工程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已知热阻的标准板作为试件,用常见的热阻测定方法对标准板的热阻进行校核。然后探讨了红外热像技术测定试件热阻的原理并采用红外热像技术法对标准板热阻进行测定,通过结果对比分析,发现测定结果与标准板热阻较为符合,证明采用红外热像技术法对试件热阻的定量测定是完全可行的,为红外热像技术在复合材料热阻测定及墙体热阻的现场测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深埋硬岩隧洞围岩脆性破坏分析时传统应力指标的局限性和相应防治措施理论研究不足的特点,在数值分析中应用反映高地应力下硬岩脆性破坏特点的RDM本构模型,结合局部能量释放率评价指标分析硬岩脆性破坏过程中能量释放的强弱,对深埋隧洞开挖过程中防治围岩脆性破坏的设计及施工措施进行综合性研究。首先,通过评价隧洞群洞间距、施工进度等设计方案对围岩能量释放的影响,提出预防岩爆发生的区域性对策。然后,针对能量释放的时空演化规律,本着减压卸能的原则,给出支护时机、支护类型和参数的设计建议。同时,在施工控制措施方面通过分析在掌子面上布置应力释放孔爆破卸压防治岩爆的效果,给出应力释放孔布置方案的优化建议。最后,应用上述方法对锦屏二级水电站辅助洞围岩的脆性破坏提出工程防治措施,实践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防治对策完全可行,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9.
红外热像技术检测建筑物外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鸿  冯平  周云  赵为民  赵鸣 《结构工程师》2003,(Z1):357-360
建筑物的红外检测技术是近年新发展的非破损检测手段,它在多层结构、复合材料界面脱粘方面已有成功应用.叙述了红外检测技术的原理和特性,介绍了红外热像检测建筑物外墙粘结质量的方法,以便制定相应的修缮方案,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基于红外热成像法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红外热成像法的隧道渗漏水检测方法,并通过试验,检测了该方法在隧道检测中的可行性与检测精度,指出该方法可以得出渗漏水处的面积,为解决隧道修复不当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超大断面隧道侧向扩挖施工围岩力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等代圆法将侧向扩挖隧道断面简化为双连通域问题,结合复变函数理论Schwarz交替法推导出了侧向扩挖隧道复应力函数的具体形式,并以深圳横龙山隧道超大异形断面(跨度29.171m,高跨比0.45)侧向扩挖工程为例,通过数值计算对单次扩挖宽度、围岩应力和位移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单次扩挖宽度为4m时最为适宜,三次分步扩挖产生的二、三、四次应力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最大应力和位移值出现于双洞近接施工段且主洞三次扩挖产生的平均拉、压应力值均大于扩挖洞,拱顶应力限差控制在4%以内,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13.
14.
邓肯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肯(Duncan)等人用有限单元法对土石坝等土工建筑物中应变强化土料作非线性的应力应变分析,提出了一个简单实用的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工程实践经验,运用常规试验技术,取得了近似的,但尚能令人满意的成果。它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反映中主应力、应力轨迹以及凝聚性土在拉压复合应力作用下的特性,这些问题对实际应用影响较大。本文做了某些改进,使模型能反映凝聚性土的抗张拉能力,并且能按试验成果准确反映无侧限压力作用情况下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地应力深埋隧道断裂破碎带段大变形控制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香铁路中义隧道出口平导玉龙雪山西麓断裂破碎带段围岩软弱、破碎,受高地应力及断裂破碎带影响严重,边墙大变形灾害突出,以此为研究背景,开展了4种围岩大变形控制措施的现场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普通加强支护措施(工况1),无法控制该段围岩变形;采用"抗放结合"控制措施,下部围岩应力释放需缓释,采用工况3(双层支护+下台阶、仰拱分开施作)方案,试验段围岩应力得到较好控制,但其工序繁琐,施工进度缓慢;采用"强支"理念的工况4(单层支护+加强拱架+预留应急加固措施)方案,最大日变形速率、累计最大变形量均最小,分别为3.2 cm/d和62.2 cm,试验段全长围岩累计变形量在可控范围内,施工工序较为简单,施工月进尺可达90 m以上;考虑到平导需发挥超前作用,建议中义隧道出口平导玉龙雪山西麓断裂破碎带段采用工况4方案进行施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软岩巷道围岩剪切滑移破坏机理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滑移线场理论得到了均质弹塑性围岩发生剪切滑移破坏的滑移线场及包含破坏特征参数的极限载荷计算公式,讨论了围岩内摩擦角、黏聚力以及支护阻力对围岩承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深部巷道围岩受到开挖应力重分布的影响发生剪切破坏,形成明显的剪切滑移线。圆形巷道围岩破坏区滑移线场为两族仅有旋转方向不同,其他参数都相同且极点在巷道中心的斜交同心对数螺旋线。围岩内摩擦角、黏聚力以及地应力是影响巷道围岩发生剪切滑移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巷道稳定性控制的关键。最后根据研究成果对某矿副井发生大变形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阻剪抗滑”为技术核心的支护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公路隧道围岩分级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提取公路隧道掌子面图片中的围岩分级相关信息。训练以掌子面图片和特征标签为数据集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识别围岩的节理、裂隙、破碎程度、粗糙程度、光滑程度、泥夹石和涌水等分布式特征;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和岩体裂隙图像智能解译方法统计围岩节理组数和间距来描述结构面完整程度;再利用色彩模型确定岩石种类描述出岩石坚硬程度;最后将围岩分级各判别因子转换为BQ值进行分级,获得围岩分级最终结果。结果表明:深度学习模型适用于识别围岩不同形态特征,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获取的围岩分级参数能够实现对公路隧道围岩等级的综合判定。该处理结果与传统BQ分级结果相吻合,验证了深度学习围岩分级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软弱隧道围岩浅埋段在施工时极易出现较大变形和塌方破坏事故,已成为隧道工程施工中的难点。依托广(通)—大(理)铁路南华1号隧道工程项目,通过模型试验对滇中典型红层软弱隧道围岩的变性破坏模式及应力扰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容易引起两侧拱腰处岩体与水平方向夹角成45°+?/2的区域内开始出现初始裂缝,并向上延伸至拱顶最终形成高度约为0.5倍洞径的塌落拱;隧道开挖将引起围岩应力重分布,在隧道周边形成一圈应力降低区,在其外侧是应力升高区,而岩体塌落区则位于应力降低区内;为减少围岩塌落破坏风险,一方面应尽早支护成环,另一方面宜对应力降低区岩体进行适当加固,并充分利用岩体的自承载能力。上述研究成果不仅可用于指导本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而且也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潘广录 《山西建筑》2014,(8):197-199
对力学分析方法、人工智能法、围岩分类法三种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研究方法作了介绍,研究了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公路隧道的支护方法及注意事项,为公路隧道的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20.
吴文清  严绍洋 《山西建筑》2012,38(2):180-181
针对景婺黄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不良地质现象及病害严重,路线区域地下水丰富等众多特点,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其围岩进行了监控,并对变形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改进施工工艺,从而保障了工程施工质量,节约了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