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新华  韩晓芳  于娜 《食品科学》2009,30(11):104-108
以实验室提取的荞麦淀粉为原料对其性质进行研究,并与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的性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荞麦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及木薯淀粉在溶解度、膨胀度、抗酶解力、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热力学性质及其黏度特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荞麦淀粉作为一种淀粉新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荞麦淀粉的性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5种不同来源的荞麦淀粉采用酶法、布拉本德糊粘度分析(BV)、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扫描电镜(SEM)观察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酶法测得直链淀粉的含量为21.3% ̄26.4%;BV结果表明荞麦淀粉的粗粘度高于谷类淀粉;DSC测定的糊化温度较BV的测定值低;SEM观察说明荞麦淀粉的颗粒是多边形和卵圆形的形状;XRD图谱揭示荞麦淀粉的衍射形式是典型的A型。  相似文献   

3.
荞麦、糜子与玉米淀粉理化性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阐明荞麦、糜子淀粉与生产常用玉米淀粉理化性质差异,以荞麦、糜子和玉米籽粒为原料,采用碱提法提取淀粉,比较研究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测定的淀粉颗粒结构,快速黏度测定仪(RVA)测定的糊化特性,差示热量扫描仪(DSC)测定的热特性,以及透明度和凝沉性。结果表明,荞麦淀粉颗粒为不规则多角形或球形,有微孔,粒径为3.5~12.6μm;糜子淀粉颗粒为多角形,表面塌陷,粒径为1.8~10.5μm。3种淀粉X-衍射图谱均属于A型。淀粉糊凝沉速度玉米荞麦糜子。荞麦淀粉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最大,为1 692和2 265 cP,显著高于糜子、玉米淀粉(P0.05);糜子淀粉谷值黏度和回生值最小,为760和160 cP,显著低于荞麦、玉米淀粉(P0.05)。荞麦淀粉相变起始温度(T,)、峰值温度(T_p)、终止温度(T_c)为62.7、66.7和71.9℃,显著低于糜子、玉米淀粉(P0.05);荞麦、糜子淀粉热焓值(AH)分别为7.9和7.5 J/g,显著低于玉米淀粉(P0.05)。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荔浦芋淀粉颗粒的形态大小及淀粉中直链与支链淀粉的比例,淀粉的粘度和糊化温度等方面研究了荔浦芋淀粉的理化性质。从而得到一系列荔浦芋淀粉性质的参数:淀粉颗粒形状为无规则多边形,横径范围为5.5~11.2μm,平均为8.60μm,纵径范围4.6~9.8μm,平均为7.63μm,淀粉是由单一葡萄糖组成,其直链淀粉含量约为总淀粉的10.5%。其糊化温度为92℃。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荞麦淀粉为原料制备荞麦淀粉醋酸酯,探讨了荞麦淀粉乳浓度、醋酸酐用量、氢氧化钠浓度、反应液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荞麦淀粉酯化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合成荞麦淀粉醋酸酯最优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不同种淀粉混配与原淀粉理化特性的差异,以甜荞麦粉和高筋小麦粉及30%荞麦粉-70%小麦粉混粉为原料,采用Osbrone法分离淀粉,分析3种淀粉颗粒组成、颗粒结构、溶解度及膨胀度、淀粉糊特性、热特性等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与荞麦淀粉和小麦淀粉相比,混配淀粉致密度最差、结晶度最高、晶体崩解所需的能量最大;混配淀粉比单一淀粉更难糊化;热焓值更高;混配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在温度较高时升高的最缓慢;颗粒形貌、淀粉晶型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豆薯淀粉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薯淀粉颗料为纺锤形,直径在10-40μm之间,含水量16%,淀粉价75.41%,5%豆薯淀粉粘度3.125×10^-3pas,直链淀粉含量25%,糊化温度60-71℃。  相似文献   

8.
荞麦淀粉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荞麦淀粉理化特性作了较为详细论述,主要包括荞麦淀粉化学组成、颗粒特性、糊化特性、溶解性、膨胀特性、热特性、水解和消化特性,以及淀粉糊老化、淀粉凝胶和冻融稳定性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制备荞麦羧甲基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养麦淀粉为原料,用乙醇溶剂法制备荞麦羧甲基淀粉(CMS)。探讨了淀粉乳浓度、一氯醋酸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反应体系水分含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荞麦羧甲基淀粉取代度(DS)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制备荞麦羧甲基淀粉最优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不同搽解程度微孔淀粉的黏度特性、吸附特性及稳定性,探讨了微孔淀粉的相关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微孔淀粉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热黏度稳定性相比于原淀粉显著降低。随着水解率的提高,微孔淀粉吸附能力快速上升,但达到最高点后略有下降。微孔淀粉具有更高的吸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荞麦淀粉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荞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荞麦淀粉是荞麦 (粉 )的主要营养成分 ,其理化性质直接影响着荞麦制品的加工品质。本文阐述了荞麦淀粉的理化性质及工艺特性。  相似文献   

12.
体内外实验测定荞麦淀粉消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雁  顾娟  顾正彪 《食品科学》2010,31(5):293-297
通过体内外实验测定、比较荞麦淀粉与荞麦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的消化特性。通过人体实验得到了4 种样品的血糖生成指数(GI),同时采用灌胃法直接将样品注入小鼠体内,观察其2h 内血糖变化,参照Englyst方法建立体外消化模型,测定样品的体外消化曲线。结果表明,荞麦淀粉的消化吸收要慢于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但是快于荞麦粉。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发芽前后黑小麦、黑苦荞淀粉物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发芽后淀粉的粒径大小、形貌未发生变化,黑小麦直链淀粉含量、透明率提高,抗凝沉性变强,65~90℃溶解度、膨胀度变大,析水率降低,糊化温度降低34.7%,峰值黏度降低88.9%,降落值降低60.0%,回生值降低93.6%;黑苦荞直链淀粉、透明率降低,抗凝沉性变差,...  相似文献   

14.
以苦荞淀粉和小麦淀粉为原料,研究低添加量(1%~4%)苦荞多酚与两种淀粉共糊化后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其透明度、凝沉性、糊化特性、质构特性、抗性淀粉含量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荞多酚与两种淀粉的共糊化显著降低了淀粉糊的透明度和沉降体积比,淀粉糊的凝沉加快;两种淀粉的糊化温度和糊化焓值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淀粉更易糊化;同时两种淀粉胶质构参数显著降低,苦荞多酚添加量为4%时苦荞淀粉和小麦淀粉硬度分别下降了19.74%和54.18%;苦荞多酚的存在显著提高了淀粉中抗性淀粉含量(15%~30%)。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共糊化后苦荞多酚促进了淀粉颗粒的交联和聚合。苦荞多酚对淀粉理化性质的改变可视为一种提高抗性淀粉含量的物理改性方式,苦荞粉可作为高抗性淀粉食品的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5.
陈春旭  郭元新 《食品科学》2015,36(13):69-73
以发芽苦荞为主要材料,研究苦荞发芽过程中淀粉理化特性(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透明度、老化值、酶活力、冻融特性和碘蓝值)的变化情况,并对淀粉颗粒的显微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随着发芽天数的增加,苦荞淀粉颗粒直径由4~5 μm增加到7~8 μm,颗粒形状大多数为卵形和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有极少数淀粉颗粒为球形。同时,发芽使荞麦粉中的部分淀粉颗粒水解而呈现多孔状,随着发芽时间增加,多孔淀粉颗粒增多。颗粒除了淀粉的溶解度、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下降以外,其他各指标均表现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不同品种苦荞麦淀粉的主要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种类苦荞淀粉的性质。采用扫描电镜(SEM)拍摄了苦荞淀粉颗粒的形态;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X衍射图样及结晶结构;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3)对各个淀粉黏度进行了测定;并与玉米淀粉进行了比较。同时测定了淀粉糊的透明度、凝沉曲线等性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压热法制备荞麦抗性淀粉的工艺参数。比较了不同淀粉乳浓度、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淀粉乳pH值对荞麦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设计,优化荞麦抗性淀粉制备参数,建立了各因子与荞麦抗性淀粉得率关系的数学回归模型,确定了最佳的制备条件:淀粉乳浓度为59.41%,压热处理温度为123.33℃,压热时间60.79min,荞麦抗性淀粉的产率理论最高值可达16.6053%。  相似文献   

19.
选取贵州省主产区威宁县种植的11 种荞麦提取淀粉,测定了不同品种荞麦淀粉的理化性能、流变性能及体外模拟消化.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荞麦淀粉在理化、流变及消化性上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中,黔苦8 号、黔苦5号、贵甜荞1 号、贵黑米16 号荞麦淀粉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定苦1 号、黔黑荞1 号、黔苦3 号荞麦淀粉呈现较好的冻融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