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6,(15)
茶多酚作为饮用水消毒剂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相关试验证明茶多酚消毒饮用水后引起的色度超标问题限制了其作为饮用水消毒剂的推广使用。控制茶多酚消毒条件,探测其消毒效果和消毒过程中水色度的变化,分析茶多酚引起水色度上升的原因,为茶多酚作为饮用水消毒剂提供数据支撑。茶多酚与水样在0~24h接触时间内,随接触时间的延长和茶多酚投加量的增大,水的色度逐渐增大;在pH值较低的酸性环境中,茶多酚消毒0~24h时间内水色度保持在15度以下,而在pH值较高的碱性环境下,水色度上升极快,0.17h后色度值就上升到300度以上;温度是影响水色度变化快慢的指标,同一时间,温度越高,水色度值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2.
以可同化有机碳(AOC)和微生物再生长潜能(BRP)作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通过静态消毒试验研究了氯及氯胺的投加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投加消毒剂控制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不同给水处理工艺的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作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对常规处理工艺和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深度处理工艺控制AOC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工艺都会使出厂水的生物稳定性变差,常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使出厂水的AOC平均浓度分别增加了26%、70%;尽管砂滤和BAC滤池去除AOC的效果良好,但O3氧化和氯胺消毒会大幅度提高AOC浓度。因此,有必要采取减少后臭氧投加量或单独采用BAC、增加生物滤池接触时间以及减少消毒剂投加量等措施来控制AOC浓度,促使出厂水水质达到生物稳定。  相似文献   

4.
夏季台风及暴雨期间,该水厂原水水质波动较大,短时间内存在原水水质中细菌数量突发性陡增,日常的次氯酸钠消毒工艺对细菌控制存在潜在风险。针对该情况,对消毒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制定了优化消毒剂投加点、提高消毒剂浓度、联合消毒剂投加种类、升级消毒剂投加设备等一系列科学可行的改造措施,以期通过增加原水预氧化和提高次氯酸钠在水中CT值,消除出水微生物潜在安全风险。系统优化改造后,消毒效果明显提升,滤前、滤后、出厂水菌落总数显著下降,滤前平均菌落总数下降了32.5%,出厂水菌落总数由0~10CFU/mL稳定至0CFU/mL,远低于内控标准;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氯甲烷含量较改造前降低了25.7%;工艺改造对其他水质指标均未造成不良影响,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标准。  相似文献   

5.
南方某自来水厂2018年将液氯消毒改为次氯酸钠溶液,分析对比了改造后12个月的实际运行情况。结果表明,使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不会降低消毒效果,出厂水微生物指标可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投加次氯酸钠溶液能有效提升出厂水p H值,减少氢氧化钠溶液的使用量,消毒剂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吨水综合成本由改造前的0. 036 3元/m3降低至0. 0302元/m3。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紫外消毒逐渐在给水厂得到应用,紫外/氯联合消毒有效保障了供水水质的微生物安全性。为了考察单独氯消毒与紫外/氯联合消毒的灭菌效果,设计了一套低压紫外消毒系统,并置于水厂炭池出水后。同时,为了更全面评估不同类型紫外灯的消毒效果,对水厂的中压紫外消毒系统一并进行考察,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各种消毒方式的灭菌效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单独氯消毒时,微生物量随停留时间的增长速率仅与加入的消毒剂浓度有关;采用低压紫外/氯消毒工艺时,随着氯消毒剂投量的增加,水中的微生物衰减速率提高。将两种不同方式的余氯衰减情况与除菌效果结合来看,紫外/氯消毒方式可在仅有少量余氯存在的情况下,就能充分保证对微生物的灭活效果。因此,当采用低压紫外/氯消毒工艺时,可适当降低消毒剂的投加量。另外,中压紫外/氯消毒方式对微生物的灭活效果在加入浓度相对较高的氯消毒剂时要明显优于低压紫外/氯消毒方式。  相似文献   

7.
试验研究了以液氯作为单一消毒剂时,在原水氨氮浓度突升条件下,运用出厂水补充加氯保证出厂余氯及降低总氯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出厂水补充加氯时,不仅可以保证出厂水余氯合格、稳定,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氯的投加量,降低氯耗,进而降低消毒副产物产生的浓度。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1)
目的研究水厂消毒方式由液氯转变为次氯酸钠后对出厂水消毒效果与消毒副产物的影响。方法采集6家水厂转变消毒方式前后出厂水水样共22份,检测消毒效果与13种消毒副产物的指标水平。结果两种消毒方式出厂水消毒效果与13项消毒副产物指标均合格;次氯酸钠消毒出厂水中游离余氯、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三卤甲烷、三氯乙醛的浓度均高于液氯消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厂水游离余氯浓度≥1 mg/L时,消毒副产物中的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三卤甲烷、三氯乙醛浓度均比游离余氯浓度水平<1 mg/L时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1个月测定有效氯含量均为10%的次氯酸钠消毒剂,32℃保存条件下有效氯含量为原含量的67.40%,4℃保存条件下有效氯含量为原含量的89.51%。结论两种消毒方式均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部分消毒副产物指标差异受到消毒剂种类、有效氯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龙岗区自来水有限公司炳坑水厂设计规模为 3× 10 4 m3/d ,近年来源水污染加剧 ,常规的氯消毒难以去除水中多种有机污染物 ,且大量的氯化消毒副产物对水质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该厂于 2 0 0 1年 9月停止使用氯气 ,改为二氧化氯消毒。设备选用华特 90 8- 30 0 0型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 ,采用化学法由盐酸和氯酸钠制取二氧化氯 ,生成以二氧化氯为主、氯气为辅的混合消毒剂。设源水预处理和滤后消毒两个投加点。二氧化氯平均投加量约为0 .8mg/L ,将出厂水剩余总有效氯 (ClO2 、HClO、ClO- )控制到 0 .4~ 0 .6mg/L。消毒成本为 0 .0 0 93…  相似文献   

10.
液氯消毒是制水行业最为普遍使用的消毒技术,但是液氯作为剧毒危化品在运输和使用中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嘉兴市贯泾港水厂进行了次氯酸钠消毒技术的研究,并在30×104m3/d的水厂实施应用。工程应用表明,现场制备的次氯酸钠作为消毒剂能够满足饮用水厂对消毒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次氯酸钠的在线检测、投加和控制系统实现了其精确投加,保证了水厂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1.
与氯消毒相比,氯胺消毒能有效降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昆山市在水厂清水池加氯消毒后,将氯胺用作维持管网水质的辅助消毒剂,使管网水质监测点的消毒剂余量和细菌总数合格率从92.8%上升到99.5%,管网消毒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在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情况下,与氯消毒相比,采用氯胺辅助消毒可降低饮用水中可吸附有机卤素(AOX)含量达48%,因而在保证清水池和出厂水消毒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清水池的投氯量,以使氯消毒副产物含量控制在较低水平.通过对三卤甲烷、氯苯和卤乙酸等氯化消毒副产物含量的测定分析,证实氯胺消毒可大幅降低饮用水中的有机卤化物含量,这与对可吸附有机卤素的测定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给水厂常规消毒工艺的优化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笔架山水厂示范工程提出的降低消毒剂消耗和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的目标,采取了改进药剂投加方式和对清水池结构进行优化的措施。结果表明,改变消毒剂投加方式后能节约氯耗约20%,节约能耗约15%;改进清水池结构后,使消毒剂与水的实际接触时间延长,在达到相同消毒效果的前提下降低了消毒剂的浓度,3个清水池的t10/T值分别提高了42%、21%和29%,清水池的流态也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根据对笔架山水厂示范工程提出的降低消毒剂消耗和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的目标,提出了采用改进药剂投加方式和清水池结构优化的措施达到上述目标.研究结果表明,改变消毒剂投加方式后,能节约氯约20%,节约能耗15%;改进清水池后,使消毒剂与水的实际接触时间延长,在达到相同消毒效果的情况下减少消毒剂的浓度,3个清水池的t10/T值分别提高了42%、21%、29%,清水池中的流态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以天津市某自来水厂的滤后水为研究对象,采用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工艺对其进行消毒处理。运用化学分析和生物学试验的方法,考察了经不同投量的组合消毒后消毒剂残余量的变化,以及联合工艺的消毒效果和持续消毒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经不同投量组合的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后,出水中的细菌总数及总大肠菌群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氯胺投量对总余氯和二氧化氯残余量的影响显著,而二氧化氯的投加量对其残余量的影响不大。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工艺在低投量组合下就能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且持续消毒能力强。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8,(3)
为了探究茶多酚作为消毒剂的化学稳定性,揭示茶多酚消毒过程中的衰减规律。在自然状态下,通过测定茶多酚在溶液中的衰减情况以及对消毒前后紫外全波长扫描分析。结果表明,茶多酚在无菌的自然状态下,其质量浓度与时间拟合的回归方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公式;茶多酚作为唯一消毒剂时衰减速率较快,其质量浓度依然符合一级动力学公式;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时,因紫外线作为主消毒方式降低了辅助消毒剂茶多酚的用量,使水中保持较高辅助消毒剂含量。结论表明,茶多酚作为唯一消毒剂过程中,茶多酚的衰减速率较快;在紫外线为主消毒方式,茶多酚为辅助消毒剂的联合消毒中,茶多酚可以在水中充分发挥茶多酚的持续消毒作用,有利于保障水的微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四川某水厂水库原水水质较差,采用次氯酸钠消毒,三氯甲烷超标的风险极大,改用二氧化氯消毒,亚氯酸盐也会超标。该水厂最终采用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联合消毒,滤后投加二氧化氯,清水池末端补加次氯酸钠。通过调节两种消毒剂的投加量和比例,既能保证消毒副产物合格的同时,还能保障出厂水和管网水的余氯符合国标要求。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联合消毒的技术在我省首次得以成功应用,在全省供水行业内极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市管网低氯点,自来水厂氯胺消毒中游离氨控制不稳定,乡镇小水厂余氯波动,消毒剂投药装置较好解决以上问题。根据控制目标值与反馈值差值自动控制加药量,设置游离氨限值,控制加氯和加氨量的最小化,确保饮用水水质标准,改善自来水口感和嗅味,降低消毒副产物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出厂水水质,北方某水厂在常规水处理工艺基础上,新建规模为40.0×104m3/d的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水厂运行实践表明,深度处理出水水质指标全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详细介绍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设计情况,对臭氧的投加方式及活性炭翻板滤池的工艺设计、反冲洗方式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9.
次氯酸钠和氯气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饮用水消毒药剂。本文以北方B市J水厂活性炭滤池出水为原水,比较了分别采用这两种消毒药剂后饮用水在感官刺激、消毒效果、消毒剂有效成分(有效氯)衰减周期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有效氯投加量前提下,次氯酸钠在嗅味的感官刺激性上比氯气稍有降低;而次氯酸钠在投加初期的衰减更为缓慢,长期(4h)则差异不明显。在本实验中次氯酸钠和氯气均有很好的消毒效果,但采用次氯酸钠消毒短时间内的灭菌能力表现更为突出,可能与两者的衰减特性有关。适当的投加氨均能有效地降低两者的冷嗅值并减缓其衰减,但对热嗅值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秦晔 《供水技术》2014,(3):21-23
针对液氯消毒存在的安全性问题,以上海市自来水市北有限公司泰和水厂为例,对水厂的消毒工艺进行改造,由液氯投加改为次氯酸钠投加.结果表明,改造后次氯酸钠加氯系统安全系数高,设备故障率低,持续消毒效果良好,出厂水水质稳定,同时可节约大量压力水和电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