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调整焊接速度来研究热输入对00Cr12铁索体不锈钢的MAG焊接接头HAZ组织的影响,总结了热输入对HAZ组织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焊接该种不锈钢的优化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2.
3.
4.
5.
稀土和Ca、Mg元素对高强度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和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低合金高强度非调质中厚板钢中添加稀土(REM)和Ca、Mg微量元素对大线高能焊接热影响区(HAZ)显微组织微细化和晶内针状铁素体(IAF)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REM和Ca、Mg元素可在钢的HAZ中形成弥散稳定的氧硫化物(CeCa)2O2S和(CeMg)2O2,热轧奥氏体化(1450℃)和焊接热输入10 kJ/mm时都十分稳定,比传统采用TiN强化的钢具有更优良的低温韧性.有效地控制细小弥散的氧硫化合物,能获得适中的奥氏体有效晶粒尺寸和提供HAZ中形成晶内针状铁素体及稳定活性的形核位置.促进晶内铁素体协同形核生长,有效地使得HAZ组织微细化. 相似文献
6.
《工程科学学报》2019,(7):889-897
采用Gleeble热模拟的方法,通过模拟焊接过程中快速加热和冷却的热循环过程,得到1150~1300℃不同峰值温度下22Cr15Ni3. 5CuNbN奥氏体钢扩大的热影响区组织,并对其进行冲击性能分析.对热影响区组织的研究表明,实验钢的母材中存在一定量富Nb复合碳氮化物,有效钉扎晶界,且与大量位错缠结.在焊接过程中,该富Nb复合碳氮化物经历溶解与重新析出的复杂过程:当峰值温度为1150℃时,仅小颗粒的富Nb碳氮化物发生了溶解,而峰值温度为1300℃时,富Nb复合碳氮化物经历溶解与重新析出,呈现网状的组织形貌,且其整体尺寸增加.富Nb复合碳氮化物的演化导致了冲击功的变化,经历焊接热循环条件的实验钢较母材具有更高的冲击韧性,随着峰值温度的升高,冲击韧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在峰值温度为1150℃时实验钢的冲击韧性最高. 相似文献
7.
8.
采用Gleeble热模拟的方法, 通过模拟焊接过程中快速加热和冷却的热循环过程, 得到1150~1300 ℃不同峰值温度下22Cr15Ni3.5CuNbN奥氏体钢扩大的热影响区组织, 并对其进行冲击性能分析. 对热影响区组织的研究表明, 实验钢的母材中存在一定量富Nb复合碳氮化物, 有效钉扎晶界, 且与大量位错缠结. 在焊接过程中, 该富Nb复合碳氮化物经历溶解与重新析出的复杂过程: 当峰值温度为1150 ℃时, 仅小颗粒的富Nb碳氮化物发生了溶解, 而峰值温度为1300 ℃时, 富Nb复合碳氮化物经历溶解与重新析出, 呈现网状的组织形貌, 且其整体尺寸增加. 富Nb复合碳氮化物的演化导致了冲击功的变化, 经历焊接热循环条件的实验钢较母材具有更高的冲击韧性, 随着峰值温度的升高, 冲击韧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其中在峰值温度为1150 ℃时实验钢的冲击韧性最高. 相似文献
9.
《不锈(市场与信息)》2009,(18):18-19
11.2铁素体不锈钢从焊接性的角度看,铁素体不锈钢可能是最复杂的,由于它们的韧性局限性,它们很少以薄断面以外的形式被焊接。对于这类钢种,只讨论管子对管板焊接和薄板的焊接。在所有情况下,都必须彻底地进行脱脂处理以避免焊缝和热影响区的渗碳。非常好的惰性氩和氦保护气体的保护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11.
由于铁素体不锈钢能抗应力腐蚀裂纹,加之无镍铁素体不锈钢较为经济,因此上世纪70年代初,铁素体不锈钢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较大关注。一般而言,铁素体不锈钢的主要特点是在氯化物介质中不产生应力腐蚀开裂,耐点蚀和缝隙腐蚀性强,但成形性能及焊接性能差,这成为发展铁素体不锈钢的主要障碍。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缺点都是出自韧性差,而起因是碳和氮的含量高,如果将这些间隙杂质含量控制在极低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14.
铁素体不锈钢(FSS)可在不太苛刻的腐蚀环境中使用,如化工设备、各种炉子部件、热交换器、油燃烧器部件、石油精炼设备、保护套管、回收装置、存储容器、电器、太阳能热水器和家用器具等。由于FSS焊接过程没有相转变,不能够产生晶粒细化的作用,因此在焊缝和热影响区晶粒粗大,从而带来韧性和塑性差的问题。当然, 相似文献
15.
16.
双相不锈钢是铁、铬、镍的合金,其室温组织通常为50%的奥氏体和50%的铁素体。双相不锈钢同时具有高强度和耐腐蚀性能,而这是普通单相奥氏体或铁素体不锈钢所不具备的。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双相不锈钢具有更好的耐局部和应力腐蚀的性能,尤其是在含氯离子的热腐蚀环境中。与铁素体不锈钢相比,双相不锈钢具有更好的成型性能、焊接性能及韧性。正是由于这些优良性能,双相不锈钢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海洋环境、石化工业和石油提炼业。尽管双相不锈钢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被开发出来,但直到高合金双相不锈钢的出现才使其得到广泛应用。这是因为早期的双相不锈钢难于进行热加工并且经焊接和热处理后易发生晶间腐蚀。 相似文献
17.
18.
温度对Mn16Cr22Ni1.6N0.6高氮钢的热变形行为和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Gleeble 1500D热模拟实验,研究了Mn16Cr22Ni1.6N0.6高氮奥氏体不锈钢(%:0.12C、22.05Cr、15.52Mn、1.64Ni、0.58N)在900~1 300℃,应变速率(ε)0.005 s~(-1)时拉伸热变形行为及其组织变化。结果表明,该高氮钢在1 100~1 250℃时塑性较好。1 220℃断面收缩率最大为59%。拉伸断口处组织的观察表明,900~1 000℃拉伸时,已发生再结晶,有较细的晶粒生成;1 000~1 100℃时,再结晶的晶粒长大,有锯齿状的晶界;1 100~1 300℃时有铁素体出现,而且随温度的升高,铁素体含量增多,1 300℃时晶界发生了融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20.
研究了一种微合金钢中夹杂物与模拟焊接热影响区微观组织以及低温冲击韧性的关系.结果发现:实验钢夹杂物以类球状Ti2O3-Al2O3-MnS型复合夹杂为主,分布较为均匀且尺寸小于3μm;在相变冷却时间较短(T8/5=40s)时,试样微观组织以针状铁素体和沿晶铁素体为主,板条贝氏体束较少,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在50μm左右,低温冲击性能优良;随着相变冷却时间的延长(T8/5=60,80s),原奥氏体晶粒尺寸也随之增大,相变温度的提高和相变区域的变宽使得位于原奥氏体晶界附近的夹杂物对晶界处多边形铁素体的诱导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沿晶铁素体长大剧烈,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晶内针状铁素体对组织的分割细化作用,使得低温冲击韧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