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GCr15轴承套圈的形变球化退火工艺,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对球化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形变球化退火工艺,可以得到满足机加工要求的组织和硬度。与普通球化退火工艺相比,形变球化退火工艺不仅大大缩短退火所需时间,而且可以获得细、匀、圆的碳化物质点。是一种适用于中小型轴承套圈的先进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GCr5钢在500 ̄700℃范围内进行温拔试验和温拔后的球化退火试验,研究了温拔对球化退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拔过程中GCr15钢具有良好的塑性和较低的变形抗力。温拔加工显著促进了拔制后碳化物的球化过程,退火时间仅为常规球化退火时间的1/2。  相似文献   

3.
采用亚温球化退火、普通球化退火、等温球化退火对20CrNiMo钢进行热处理工艺试验,利用光学显微镜和布氏硬度计分别对球化后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和硬度检测。结果表明,20CrNiMo钢经过普通球化退火、等温球化退火、硬度值≤160HBW,且经过710℃亚温球化退火,随着时间的延长,球化率有所上升,当球化退火时间达25 h以上时,亚温球化退火能获得65%以上的珠光体球化率;采用750℃保温6 h后再以10℃/h的冷却速度缓慢冷却的普通球化退火工艺,能获得83%以上的珠光体球化率;采用750℃保温6 h,经30 min炉冷到650℃保温6 h的等温球化退火,能获得硬度值为145HBW和93%的球化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相区和亚温区球化退火工艺研究20钢的球化退火行为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亚温区球化退火较双相区球化退火碳化物球化效果明显,力学性能良好,球化退火时间显著缩短。  相似文献   

5.
根据球化退火的理论和实验结果,分析了轴承钢退火材表面片状珠光体的产生原因,与球化退火过热有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等温球化退火和周期球化退火工艺分别研究了常规轧制(CR)和控轧控冷(TMCP)的GCr15钢的球化退火行为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轧制工艺对GCr15钢组织影响显著;在等温球化退火处理制度下常规轧制(CR)和控轧控冷(TMCP)试样球化效果差别较小;在周期球化退火处理制度下,控轧控冷(TMCP)试样可获得细小均匀的球化组织,其球化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轧制(CR)试样,且球化退火时间比宝钢特钢现行的等温球化退火工艺缩短了6 h,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7.
中碳钢球化退火行为和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常规双相区球化退火和亚温球化退火工艺研究了常规轧制(CR)和控轧控冷(CRC)的中碳钢SWRCH35K的球化退火行为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双相区球化退火相比,亚温球化退火时碳化物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球化率高,且碳化物比较细小,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冷成形性,采用亚温球化退火处理可明显地缩短球化退火时间。控轧控冷的中碳钢线材尽管具有比较粗大的珠光体组织,但因有相当部分的珠光体发生退化,其球化退火进程要明显快于细珠光体组织。  相似文献   

8.
轴承钢(GCr15)经过球化退火,可以获得均匀分布的球粒状珠光体组织,硬度降至HB179~207,不仅便于切削加工,也为避免淬火开裂,获得优良的机械性能做必要的组织准备。本文通过对GCr15球化退火时重量及布料方式的探究,进行了4组对比实验,通过对不同方案下的球化组织进行评级,确定了最佳热处理方案为单层布料的退火方式,重量控制在50~65 t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轴承钢材在带有保护气氛的辊底式钢材连续退火炉中,进行球化退火,可获得球化组织均匀细散,表面无氧化,脱炭轻微、硬度均匀一致的高质量退火材。本文总结了轴承钢在连续式退火炉中进行球化退火时,各种工艺参数对球化组织和硬度的影响。为改善炭化物的颗粒度和分散度,获得不同级别的球化组织和退火硬度,提供了可靠的球化退火工艺。  相似文献   

10.
为了快速准确检测出GCr15碳化物带状,并进行评级。本文对GCr15带状碳化物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阐释,找出了检验过程中的重点部位;并通过试验对球化退火处理和未经球化退火后的试样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经球化退火试样要比未经球化退火试样带状评级要高约0.5级,从而提出可在未球化退火试样上对GCr15带状碳化物进行评级,简化了GCr15检验前的热处理工艺,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热处理加工成本。  相似文献   

11.
文中主要对冷轧钢带65Mn全氢罩式炉球化退火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冷轧钢带65Mn宜采用亚温球化退火工艺.进一步试验确定了球化退火温度、保温时间、加热速度等关键工艺参数,制定了冷轧钢带65Mn的罩式炉球化退火工艺.经新钢优特钢带公司全氢罩式炉生产实践证明:球化退火后的冷轧钢带65Mn抗拉强度均低于560 MPa,延伸率均在30.0% 以上,强度低、塑性好;球化级别在2.5~3.0级,球化效果良好,完全能满足产品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室对高碳工具钢SK95进行冶炼、轧制和球化退火试验,对球化退火后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检验,分析奥氏体化温度及球化温度等工艺参数对SK95球化退火后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奥氏体化温度下,球化温度越高,试验钢的强度越低,伸长率越高。在相同的球化温度条件下,奥氏体化温度越高,试验钢的强度越低,伸长率越高,球化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3.
退火处理对A6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不同退火工艺对A6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选出2个最佳的球化退火工艺。结果表明:与传统常规退火工艺相比,最佳球化退火工艺有效地改善了钢材的球化组织和降低退火硬度,而且成倍地提高了钢材退火态的塑性和韧性,和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淬、回火态钢材的塑性和韧性。  相似文献   

14.
摘要:设计了2种不同Nb含量的高碳珠光体钢(0.025Nb和Free -Nb),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显微镜、透射电镜和硬度测试仪对两种试验钢珠光体球化前后的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和球化后的硬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Nb元素可以细化高碳珠光体钢的片层间距,相同条件下具有更多的铁素体 渗碳体界面,在球化退火的第一阶段提供大量的位错和亚晶界使片状珠光体快速熔断,同时也给第二阶段碳的扩散提供高速扩散通道;细小的片层间距缩短了碳和合金元素的扩散距离,使球化转变速度加快,促进了高碳珠光体的球化。Nb元素的添加获得了细小片层间距以及更多的合金碳化物使试验钢的初始硬度偏高,球化退火前4h硬度值下降幅度较大,球化退火4h后对试验钢硬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拉丝断面压缩率(5%~35%)对Φ9.67~11.69 mm 10B30钢丝(/%:0.28~0.34C, 0.0005~0.0030B)球化退火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球化退火前拉丝断面压缩率的增加,球化退火组织级别提高,抗拉强度降低,断面收缩率提高,这是因为拉丝促进了球化退火过程中的自发球化和碳化物的ostwald熟化;当拉丝断面压缩率达到25%以上,球化组织和相应的抗拉强度和断面收缩率趋于稳定;实际生产中,退火前拉丝断面压缩率不应低于25%。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优质碳素钢45钢球化退火工艺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影响45钢球化的主要原因,改进了退火工艺,提高了45钢球化合格率,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高碳铬轴承钢在冷拉时,一般要进行退火处理,山阳特殊钢公司研究了球化退火组织和减面率对高碳铬轴承钢性能的影响。试验材采用SUJ_2线材,轧制后球化退火调整球化组织,采用SEM测定单位面积的碳化物,为研究减面率对性能影响。现定球化退火组织一定,使减面率0~43%变化,经处理钢丝取样进行抗拉和冷镦粗试验。其结果在改变球化组  相似文献   

18.
所有的产品或服务都期待着得到持续改进,这可以通过以较低的操作成本维持相同的产品质量或保持销售价格不变提高产品的质量来实现。线材及盘卷球化退火的持续改进与炼钢技术的变化甚至轧机操作的改进紧密相关。意大利Techint技术公司退火炉销售及市场经理FPERE以最常见的SAE4037线材及盘卷的球化退火为例,通过对在间隙式及连续式退火炉中球化退火的线材及盘卷的力学及冶金性能的长期研究已能够将产品性能的易变性降至最低,使拉丝厂能提供零缺陷的优质产品,并能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同时,使退火时间缩短1小时,从而提高退火炉的生产率,使线材及盘卷的球化退火得到了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9.
系统研究了球化退火温度及保温时间对CSP热轧50CrV4带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730~770℃的温度范围内球化退火4~18h时,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碳化物粒径先缓慢增大后迅速降低,球化率逐渐增大;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碳化物粒径逐渐增大,730及750℃时,球化率先增大后降低;770℃时球化率逐渐降低。当退火温度为770℃,保温时间为4h时,球化效果最佳,球化率为90.6%,碳化物平均粒径为0.29μm,硬度为202.8HV。  相似文献   

20.
普通的球化退火工艺的缺点是冷却速度慢,生产周期长,效率低.本文分析了T8钢形变球化退火机理并建立了形变球化退火机理.试验通过对试样加热到820~840℃,保温10min后进行热形变处理,然后再将试样加热到700℃,保温60min后随炉冷却.在制得金相观察试样后,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球化珠光体组织.因此,通过形变球化退火热处理可以达到节能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