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β-葡萄糖苷酶水解干桂花以充分释放桂花中的香味前驱体,然后用乙醚为溶剂萃取出水解桂花中的香味产物,得到桂花浸膏产品,从而达到提高桂花浸膏产品得率和产品质量的目的。通过实验,研究了β-葡萄糖苷酶的用量、水解时间、水解温度等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最终得到酶水解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采用酶水解后提取桂花浸膏,产品得率提高了40%以上,浸膏产品中的净油含量提高了11%,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改进桂花浸膏制备工艺,提高桂花浸膏得率及品质,试验在多种风味水解酶中优选,确定采用β-葡萄糖苷酶和果胶酶复配对桂花进行酶处理,酶处理的桂花用石油醚提取制备桂花浸膏,产物采用GC-MS联用仪进行分析。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复合酶法处理桂花制备桂花浸膏的工艺条件,并建立可靠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pH为4.7、酶解时间2.6h、酶解温度46℃、液料比19.8:1(mL/g)、复合酶添加量54.4IU/g、β-葡萄糖苷酶占总酶活的48.1%,该条件下桂花浸膏得率为3.32%,比直接提取所得浸膏得率提高了62.75%。同时GC-MS检测表明采用β-葡萄糖苷酶-果胶酶复配处理对桂花浸膏的品质有较大提升,浸膏中主要化合物的数量有所增加,与对照相比浸膏中二氢芳樟醇、γ-癸内酯、β-紫罗兰酮、二氢-β-紫罗兰酮、香叶醇、柠檬烯等主要香气物质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7.27%,116.36%,100.00%,247.06%,72.84%,14.29%,并检测出橙花叔醇和β-紫罗兰醇。桂花经β-葡萄糖苷酶和果胶酶复配酶处理后,其浸膏得率及呈香品质均能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桂花浸膏及精油的品质,改进浸膏及精油制备工艺提供依据,试验采用β葡萄糖苷酶-果胶酶、鼠李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1和3对桂花进行处理。经石油醚提取和水蒸气蒸馏制备桂花浸膏及精油。通过GC-MS分析,复配酶效果优于单酶。与对照相比,浸膏中二氢芳樟醇、γ-癸内酯、β-二氢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香叶醇和柠檬烯等主要香气物质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7.27%、116.36%、247.06%、100.00%、72.84%以及14.29%,并检测出β-紫罗兰醇和橙花叔醇,邻苯二甲酸酯类含量下降56.84%。精油中芳樟醇、β-紫罗兰酮、β-二氢紫罗兰酮、β-紫罗兰醇、γ-癸内酯、香叶醇、紫苏醇和橙花醇含量提高156.33%、104.38%、121.54%、269.07%、156.52%、330.92%、257.47%和254.41%,邻苯二甲酸酯类下降40.08%。酶法处理可以增加桂花浸膏及精油中呈香化合物的数量,提高主要香气物质的含量,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从而提高桂花浸膏及精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实现桂花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以采摘与市售金桂和丹桂为研究对象,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半抑制浓度(IC50)为评价指标,通过酶促反应动力学,探究桂花水提液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与抑制类型,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及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法(HPLC-RID)对糖类物质成分含量进行表征与测定,分析活性成分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桂花样品水提液对α-葡萄糖苷酶均具有较强的可逆抑制作用,其中金桂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力强于丹桂,且IC50值低于阿卡波糖;桂花试样的红外光谱均显示出糖类和酚类成分的特征吸收峰;丹桂中多糖及葡萄糖、甘露糖、果糖及半乳糖4种单糖含量均高于金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桂花中的多糖和酚类物质与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均具有较高相关性,多糖和酚类可能是桂花的主要功效成分;丹桂和金桂利用价值可能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桂花功能性产品的开发与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桂花总黄酮提取及其体外抗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提取桂花香料后桂花残渣为原料,利用乙醇为溶剂提取桂花残渣中总黄酮类物质,以提高桂花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桂花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桂花总黄酮体外抗氧化性能进行系统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以乙醇为溶剂提取桂花残渣中总黄酮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0%,提取温度60℃,料液比1∶80,浸提时间2 h,总黄酮得率可达21.54%;体外抗氧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桂花总黄酮具备较好抗氧化活性,添加桂花总黄酮后,亚油酸氧化进程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6.
运用LC-MS/MS对桂花酶解物中的酚类物质进行研究,发现桂花酶解物中含有36种酚类物质,包括单咖啡酰基奎宁酸、咖啡酸4-O-葡萄糖苷、5-O-对香豆酰基奎宁酸、4-O-对香豆酰基奎宁酸、木犀草素-7-O-6″-丙二酰基葡萄糖苷、麦角甾苷、异麦角甾苷等物质。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桂花酶解物浓度大于0.8 mg/m L时,对ABTS+、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90%以上,均显著高于芦丁(p<0.05),略低于Trolox;桂花酶解物的还原力为3.0左右,显著高于芦丁的1.0左右(p<0.05),稍高于Trolox;桂花酶解物的TEAC和ORAC值分别为648.66μmol Trolox/g和813.53μmol Trolox/g,均显著高于芦丁(p<0.05);桂花酶解物的ABTS+、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与总酚含量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以安梨皮渣为原料制备安梨皮渣酒和皮渣醋,在酒精发酵前添加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酶解,以不添加β-葡萄糖苷酶样品为对照。经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对照皮渣酒、酶解皮渣酒、酶解皮渣醋样品中分别检测出芳香成分57、62、41 种。其中醇类和酯类物质在3 种样品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酶解皮渣酒中挥发性物质总含量(6 706.43 μg/L)较对照皮渣酒(3 383.61 μg/L)提高了98.20%。再以β-葡萄糖苷酶酶解皮渣酒为原料,进行醋酸菌发酵后共检测出挥发性物质10 179.19 μg/L。安梨皮渣酒和皮渣醋中香气成分组成上差异较大,醋酸菌发酵在保持安梨本身特征性香气的同时,进一步形成了具有水果醋特征性香气的物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两个不同品种桂花(四季桂A、B)中过氧化物酶(POD)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桂花中POD最适pH值进行测定,然后对其POD灭活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四季桂A中POD的最适pH值有3个,分别为4.0,5.0和11.0,在4.0时酶活最高,四季桂B中POD的最适pH值为4.5;蒸汽灭酶效果优于热、沸水灭酶,而微波灭酶效果又稍优于蒸汽灭酶,二者的最佳灭酶时间基本一致,四季桂A、B分别为2min、1.5min.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时间酶解后乙醇萃取的香草兰净油进行成分比较,探讨酶解对萃取样品成分的影响.利用酶解不同时间作为预处理,采用乙醇萃取香草兰净油,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分别对5个酶解时间下得到的净油分析.结果表明:酶解6h作为预处理乙醇萃取后分离出化合物种类最多,峰面积总量最高,其中香兰素、正十六酸、亚油酸、1,2-苯二甲酸单(2-乙己基)酯、16-甲氧基-14-氧化十六碳-15烯酸、甲酯等14种化合物为共有组分,其相对含量占总含量的50%以上.酶解不同时间预处理乙醇萃取的香草兰净油的主要化学成分较为相似,有醛类、酯类、酸、醇、杂环化合物等,但在含量上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量化分析桂花浸膏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规范桂花浸膏的质量标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3种浸膏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谱库、标准品及保留指数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并用2-辛醇做内标物,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共检出51种挥发性物质,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酯类、醇类、酮类,其中桂花浸膏1中共检出27种,桂花浸膏2中共检出31种,桂花浸膏3中共检出20种。半定量结果表明桂花浸膏2中挥发性成分含量最高,为959.50 mg/g,桂花浸膏1中挥发性成分含量最低,为89.37 mg/g。结论 3种浸膏中共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为反式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2-乙基苯酚、二氢-β-紫罗兰酮、二氢-β-紫罗兰醇、γ-癸内酯、α-紫罗兰酮和β-紫罗兰酮。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桂花资源及其综合利用价值,以采摘和市售金桂和丹桂为研究对象,采用DPPH、ABTS及FRAP法评价桂花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同时测定桂花中总黄酮、总酚含量,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法分析桂花中绿原酸、毛蕊花糖苷、阿魏酸、槲皮素4种酚类物质。结果表明,金桂的DPPH自由基清除力、ABTS自由基清除力及FRAP总还原力均较强,且总黄酮与总酚含量均高于丹桂;采摘金桂和丹桂总黄酮、总酚及4种酚类物质含量均高于市售同品种桂花,其中,毛蕊花糖苷和绿原酸含量较高;总黄酮、总酚及4种酚类物质,尤其是毛蕊花糖苷、槲皮素含量均与其抗氧化活性呈较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桂花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是多种酚类物质共同参与的结果,为金桂和丹桂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及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桂花精油提取效果,本实验以桂花精油得率为评价指标,在研究单因素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添加量、料液比、复合酶配比以及酶解p H对精油得率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酶法处理桂花制备桂花精油的条件,并建立了多元二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当β-葡萄糖苷酶-果胶酶添加量为50.7 IU/g,β-葡萄糖苷酶占总酶活的48.3%,液料比20.3∶1,在p H4.6、46℃下水解2.7 h,桂花精油得率由不加酶的1.77%提高到2.75%,提高了55.37%。提升效果是单一使用β葡萄糖苷酶处理提升效果的1.30倍。GC-MS分析表明,复配酶处理桂花可以使精油中芳樟醇、β-紫罗兰酮、β-二氢紫罗兰酮、β-紫罗兰醇、γ-癸内酯、香叶醇、紫苏醇、橙花醇含量分别提高56.33%、4.38%、21.54%、169.07%、56.52%、230.92%、157.47%和154.41%,邻苯二甲酸酯类下降到16.97%。复配酶处理提高桂花精油得率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主要香气物质的含量,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提高桂花精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电子鼻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品种桂花浸膏挥发性成分和整体气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C-MS检测到4种桂花浸膏中共65种,8大类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28种、酮类6种、醛类4种、酚类4种、酸类4种、烷烃类5种、酯类8种、其他类物质6种,其中醇类、酮类和酯类是桂花浸膏挥发性成分的主要贡献物质。GC-MS Venn图和聚类热图表明,4种桂花浸膏中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显著差异。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确定了4种桂花浸膏的9种差异性特征挥发成分,分别为正四十烷、氟丙酸、二氢-β-紫罗兰醇、二十八烷醇、棕榈酸、醋酸(9Z,12E)-9,12-四环戊二烯、2,3-二甲基环己醇、二氢-β-紫罗兰酮和豆甾醇。电子鼻结果显示,W2W、W2S、W1W、W1S、W5S是区分不同桂花浸膏气味的主要传感器。4种桂花浸膏的整体气味区分度较好,浏阳金桂和浏阳银桂浸膏挥发性成分更为接近,咸宁金桂和浏阳丹桂浸膏有较为明显的区别,这与GC-MS聚类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挥发性成分对不同品种的桂花浸膏...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茶花粉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以茶花粉为原料,将提取、萃取及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得到的10个组分分别进行黄酮含量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茶花粉粗提物经萃取后黄酮类物质主要在乙酸乙酯中富集,乙酸乙酯萃取相经大孔树脂层析后50%乙醇洗脱相中的黄酮含量最高(180.17 mg RE/g),当该样品浓度为5 mg/m L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达82.67%,显著高于其它样品(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茶花粉黄酮含量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0.867,p<0.01);酶动力学分析显示蜂花粉黄酮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为1.27 mg/m L,抑制类型为可逆非竞争型抑制,抑制常数为1.17 mg/m L。该研究结果为蜂花粉黄酮及α-葡萄糖苷酶天然抑制剂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茶花粉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以茶花粉为原料,将提取、萃取及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得到的10个组分分别进行黄酮含量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茶花粉粗提物经萃取后黄酮类物质主要在乙酸乙酯中富集,乙酸乙酯萃取相经大孔树脂层析后50%乙醇洗脱相中的黄酮含量最高(180.17 mg RE/g),当该样品浓度为5 mg/m L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达82.67%,显著高于其它样品(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茶花粉黄酮含量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0.867,p0.01);酶动力学分析显示蜂花粉黄酮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为1.27 mg/m L,抑制类型为可逆非竞争型抑制,抑制常数为1.17 mg/m L。该研究结果为蜂花粉黄酮及α-葡萄糖苷酶天然抑制剂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玉蜀黍不同部位(须、秸秆皮、秸秆芯)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常规理化方法测定玉蜀黍不同部位中总黄酮、总皂苷、总多糖、总蛋白质提取物的含量,酶底物反应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考察不同pH、温度、时间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影...  相似文献   

17.
对香草兰浸膏进行β-葡萄糖苷酶酶解并对酶解条件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使用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优化酶解工艺。提取物中香兰素含量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并以DP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确定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温度45℃、时间24h、搅拌速度150r/min、料液比1:6(g/mL)。此时每20g浸膏中香兰素的理论含量为1.531g,验证实验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相对误差均小于10%。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7个品种甘薯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探讨甘薯叶抗氧化和降血糖的潜力。以甘薯叶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体外实验评价其抗氧化活性(DPPH·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OH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7个品种甘薯叶提取物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以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具有明显差异。甘薯叶总多酚含量介于15.02~33.33 mg GAE/g DW,总黄酮含量介于1.06~3.11 mg RE/g DW。徐薯18、济薯18和龙薯9甘薯叶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品种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龙薯9自由基(DPPH·、ABTS+·、·OH)清除能力最强;济薯18还原能力最强;商薯19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最强。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而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本研究表明甘薯叶是潜在抗氧化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优质来源,为甘薯种植和生产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探讨β-葡萄糖苷酶酶解蜂胶黄酮苷的工艺参数。通过β-葡萄糖苷酶酶解蜂胶黄酮苷,提高酶解产物中杨梅黄酮、槲皮素、芹菜素、松属素等黄酮苷元的含量,可以明显提高蜂胶提取物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分子蒸馏技术纯化桂花净油的不同馏分挥发性成分与香气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中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P-value与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t in the projection,VIP)与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桂花净油的轻组分、重组分和残留物组分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馏分中共检测到8大类挥发性成分共73种,其中醇类22种、醛类5种、酸类10种、酚类3种、酮类5种、酯类17种、烷烃类5种、烯萜类6种。各馏分中醇类物质的种类与相对含量最高,是桂花净油挥发性成分的主要贡献物质,且各馏分的挥发性成分种类与相对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建立的三种馏分挥发性成分判别模型,分类准确率为98.2%;并在分析确定出三种馏分27种差异性挥发物成分(VIP>1)后,对轻组分14种、重组分9种和残留物组分11种的关键香气贡献成分(ROAV>1)进行香气轮廓分析,轻组分与重组分、残留组分相比,表现出的花香味、甜味以及松木香味更为强烈。轻组分的挥发性成分种类与相对含量最多,香气特征中的桂花花香味最为浓郁强烈。本研究采用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桂花净油各馏分挥发性成分差异与香气特征,为桂花净油分子蒸馏各馏分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