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虚"与"实"是一组矛盾而统一的概念,不同环境下"虚"和"实"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虚实相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山水画空间的表达,园林景致的构成、意境的创造皆具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征。本文将根据"虚""实"层次和程度的不同,发掘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在虚实处理上的共通点,并探讨不同程度的"虚"与"实"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水画包含着丰富的用笔用墨等技巧,也包含着东方艺术的审美思想。论述了在传统山水画中,"积墨"与"用笔"相结合,能增加山水画的厚重美;"积墨"与"破墨"结合恰当,能使中国画产生虚静与空灵之美。指出当代山水画家"积墨"的创新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山水画的创作发展。  相似文献   

3.
山水画产生于魏晋南北朝,这与当时动荡的社会和佛道的兴盛有极大的关系。山水画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它既是运动的,又是具有音响效果的,每幅山水画都是画家捕捉到的具有最佳审美效果的动势,而且这种动势通过视觉感官引起听觉感官的共鸣;山水画具有空白美,它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虚实互动,共同完成对山水画意境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4.
晏铭 《株洲工学院学报》2010,(2):111-112,121
中国文艺精神里有“沉郁”的文学艺术风格,近代画家黄宾虹在山水画中发展了这一艺术风格,创造出“浑厚华滋”的新的“浓郁关”美感,李可染、贾又福继续拓展着山水画“浓郁美”的内涵。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审关风尚开始转向金戈铁马式的雄浑悲壮的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古代哲学“虚与实”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士园林的美学特征;运用了一些哲学与美学的观点对已经熟知的园林进行了美学特征的分析,并从“自然之美”、“运动之美”、“空间之美”和“意境之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与阐释,证明了“虚与实”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影响和意义;试图透过中国古典园林表面的形式美,发现其内质的美。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宋代“对舞”的多元形式进行了剖析和引申思考,提出了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宋代“对舞”折射出时代的轨迹和与之相一致的文化风貌。第二,宋代“对舞”在表演内容和形式上既是前人的承袭,又具有创新和启下的意义。第三,宋代“对舞”的多元形式,以及继承和发展的脉络,可以引起现代人多方面的启示,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7.
韩刚 《饰》2010,(1)
本文认为中国绘画史上已成定论的"米点山水"(或"米氏云山")这一极为重要的观念是在时间之流中逐渐约定俗成的,其中包含有对宋代著名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山水画笔法极大的误解.确切地说,"米氏云山"应当称为"小米云山".  相似文献   

8.
韩刚 《饰》2009,(1):22-30
通过深入考察,本文认为钱钟书等先生提倡的、以后凡成学界定论的谢赫“六法”中每一法前后两词可以等同的看法(如“气韵”即“生动”等)是站不住脚的。谢赫“六法”第一法“气韵生动”中“气韵”与“生动”的关系乃是谢赫之世人们热情讨论的“性”与“情”之关系,即“性其情”、“以性制情”,亦即“以‘气韵’制‘生动’”;“气韵生动”中,当以“生动”为主,“气韵”为从,“气韵”作“生动”的限定成分(或定语),“气韵”是“生动”所希望达到的最终目标或最高境界。余“五法”仿此。  相似文献   

9.
借用其他理论家的思想对索绪尔、蒯因和维特根斯坦等关于语言意义的原发、成型和存活的部分思想进行诠释,得出语言意义是人的心理的原发现象。语言意义在字、心、声、事,或思维、言语和物的整体链条之中得到确定和认知。语言是一种游戏,相似性将它交缠在一起,它的意义在使用中存活,在似与不似之间活动。再从中国古老的哲学角度,可以看出语言是意义的一种虚实状态:惟有“虚”,“实”才能转化为“意”;只有“实”,则无从生“意”。惟有“虚”,“意”才能活动,不会因“实”而成“死意”。  相似文献   

10.
黄小峰 《饰》2009,(4):21-25
“宋代风俗画”是中国美术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中国绘画史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这一概念的出现和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发观了宋代风俗画”的概念与建国初年《清明上河图》的重新发现有密切的关系,是新的人民政权意识形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作品,往往既有虚处,又有实处,有虚无实不成其为画,有实无虚也不成其为画。本文从“黑白、疏密、浓淡、藏露”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虚实”关系在中国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古今山水画杰作无不从中溢出浓厚的诗意美,正是诗意美使得山水画具有"韵外之致"、"境外之情",深化了山水画的意境。山水画的意境即是指画的情与景的结合达到了高度的完美,即情景交融,构成一种发人联想、耐人寻味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逆向思维与正负图形、不完全图形、以虚带实图形中的“空白”形态设计关系的论述,说明逆向思维是设计“空白”形态的一种思维源泉,是视觉艺术创新思维的新鲜表达,也是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菲涅耳离轴平面全息的理论,结合实验分析了“再现像”的位置和虚、实,并在普通全息设备上取得了观察再现虚像、实像的简易方法.通过实验数据的计算,证实了这种方法与理论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列举了魏晋至宋元各时期论者对此的表述及其在山水画中的体现,阐明了山水画“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意境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之美.自古以来,中国流传有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山水诗,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建设美丽中国,传承水文化,更好的保护我们的水资源,为此我校水利工程系、图书馆和中国水利博物馆共同策划举办“美丽中国——水景名画织锦画巡展”活动.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任务是育人,塑造人。用什么样的方法育人,中以大量事例说明唯物辩证法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思想武器。只有学入学习和灵活运用辩证法,掌握矛盾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及工作中“虚”与“实”、“因”与“果”的辩证关系,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好。  相似文献   

18.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其《论衡·感虚》篇中言:“传书言:‘邹衍①无罪,见拘于燕(燕国)。当夏五月,仰天而叹,天为陨霜。’此与杞梁之妻哭而崩城,无以异也。言其无罪而拘,当夏仰天而叹,实也;言天为之雨霜,虚也。”“邹衍叹天而雨霜”,此与以后的元杂剧《窦娥冤》中的“六月雪飞白”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国写意人物画中“不似之似”的理解与界定,阐述了“不似”与“似”的关系;并通过实例的分析与证明来说明“不似之似”是中国写意人物画意象造型观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寻变截面梁静动力特性和静动力反应的解法,从梁的弯矩与所受分布力关系的方程和梁的挠度与弯矩/抗弯刚度关系的方程具有相似性出发,将待求解梁的弯矩/抗弯刚度当作与该梁共轭的虚梁的虚荷载,进而根据静力等效的原则,将连续分布的虚荷载转换成虚集中力后计算虚集中力作用下虚梁的虚剪力、虚弯矩。依据实梁与虚梁的对应关系,虚剪力与虚弯矩就是实梁的截面转角和挠度,得到了原来实梁问题的解答。结果表明,该方法概念明确、计算工作量较小,可以推广应用于变截面连续梁与刚架等结构的静动力反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