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边坡变形预测的灰色理论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边坡位移监测信息,应用灰色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对边坡的变形发展变化进行预测是一种有效手段。但在阶段变化因素作为岩土体边坡变形影响主因时,由于监测时段与影响主因的阶段性不一致,监测数据序列不能正确反映边坡变形规律,致使边坡预测变形结果出现强度偏差;为此,提出以控制因素变化的阶段性来划分时间数据序列,建立阶段时间序列灰色预测模型,对边坡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预测变形值与边坡实际发展变化一致,提高了时间序列灰色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黄永红 《城市勘测》2016,(6):127-130
随着各大城市地铁的兴建,各种工程事故相继发生,隧道开挖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充分认识和掌握隧道围岩的变形规律,对于避免不必要的工程事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隧道围岩施工期的变形监测数据,深入研究了时间序列分析、灰色系统理论和组合模型预测方法。结果表明,MGM(1,3)+AR(3)组合模型不仅能够反映数据序列的发展变化的趋势性,而且还能考虑数据序列随机波动的影响,组合模型拟合与预测的模拟预测精度高。研究成果为隧道围岩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安全提供可靠依据,并未科学研究和理论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德雁 《山西建筑》2012,38(6):174-176
基于湖北省谷(城)竹(溪)高速公路邵家台隧道围岩收敛变形监测数据,建立了灰色系统预测的GM(1,1)模型,对隧道围岩收敛变形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隧道典型断面预测值和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灰色系统预测的GM(1,1)模型取得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7)
河南LN高速公路某段设置一ST隧道,其为分离式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利用激光断面仪结合高精密水准仪对ST隧道断面围岩变形进行多次量测,以此为基础,探讨灰色系统理论中GM(1,1)模型和V模型对于围岩后期变形预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V模型预测是可行的,可用于指导施工实践。  相似文献   

5.
基于灰色系统的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分别选取影响土质、岩质边坡稳定性的一些主要因素,对边坡是否失稳进行了预测.针对重庆地区高速公路一些边坡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得很好,说明了边坡稳定性预测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边坡变形预测的群体智能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变形是岩土工程结构反馈出的重要信息,变形监测对指导施工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有效地利用监测数据是工程技术人员关心的问题。结合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将一种新的仿生群体算法——微粒群算法引入到边坡变形预测模型中,并提出变形估计模型。该算法能实现模型结构和参数的耦合识别,且该算法具有很好的全局识别能力;同时,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推广预测能力。将该方法应用到三峡船闸高边坡变形预测中,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可为岩土工程的信息化施工和管理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陈勇  王星华 《岩土工程界》2007,10(12):30-32
结合某工程实例,建立了灰色系统GM(1,1)、DGM(2,1)模型、Verhulst模型,并进行了实例预测,同时采用指数函数回归拟合,与之对比,结果表明,一般的GM(1,1)灰色预测模型适用于围岩变形量的短期预测;DGM(2,1)模型和Verhulst模型在围岩变形量预测中精度更高,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隧道变形和隧道的最终位移,以此可以在隧道施工中及时调整、确定支护参数及进行施工决策。  相似文献   

8.
灰色-神经网络模型在滑坡变形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根据滑坡位移时间序列的单调增长的特殊性和非线性,运用响应成分模型将滑坡位移量分解成具有确定性的趋势项和具有不确定性的随机项,建立灰色-神经网络模型对趋势项和随机项进行预测。将该模型应用于基于实测位移资料的茅坪滑坡变形短期预测,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围岩变形的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结合广州龙头山双洞八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实践,对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施工中围岩变形进行相关监测,分析变形随时间变化规律、不同开挖工序引起的纵向和径向空间围岩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采用双侧壁导洞法施工,能较好地控制围岩变形;在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施工过程中,右导洞上台阶、左导洞下台阶以及核心土开挖对围岩变形影响较大,是施工主要控制点;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开挖的纵向影响距离大致为一倍洞径左右,与导洞跨度基本相同,为6~8 m;洞顶垂直向径向影响距离约为25 m,左导洞顶30°方向的径向影响距离约为15 m。该研究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设计施工和现场监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滑坡位移时间序列的单调增长的特殊性和非线性,运用响应成分模型将滑坡位移量分解成具有确定性的趋势项和具有不确定性的随机项,建立灰色–神经网络模型对趋势项和随机项进行预测。将该模型应用于基于实测位移资料的茅坪滑坡变形短期预测,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复杂周边环境下浅埋超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轻轨一期工程临江门车站隧道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最繁华的解放碑商业街下 ,隧道埋置于坚硬岩层中 ,采用钻爆法施工。该隧道具有浅埋、超大断面、地面高层建筑林立、地下既有人防洞室交错、环境要求高、施工技术难度较大等特点。研究采用双侧壁导坑台阶法开挖及喷锚支护、综合微震爆破、钢模板台车全断面衬砌、监测反馈等技术 ,安全顺利建成了该隧道 ,施工效率较高 ,质量优良 ,且地表没有沉降 ,邻近建构筑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2.
对隧道围岩变形的预测方法有很多,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而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隧道围岩变形的短期预测有着较好的效果.但是大量的施工实践证明,初期阶段施工对围岩变形的预测精度影响非常显著.针对隧道工程围岩变形机理的特性,文章提出了施加政策因子的优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施加政策因子模型成功消弱了外界影响因素对预测的影响,预测精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监控量测是隧道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重要组成内容。由于现场的量测数据具有离散性,而且包含着偶然误差的影响,隧道围岩变形原始量测数据需要做必要的数理统计分析后才能进行量化的预测。在总结变形预测方法与应用的基础上,针对量测数据量的多少、量测时间的间隔、数据离散程度的不同,研究了开展隧道围岩变形的中短期组合预测方法。提出在隧道变形量测的数据量不多、离散性较大、量测时间间隔相同时,可采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做短期的预测;当隧道变形量测的数据量多、拟合程度较高时,可选用指数函数做中长期的回归分析预测。以实际工程作为算例检验了两种预测方法的特点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保民  杨军  胡斌 《特种结构》2005,22(4):36-37
边坡变形与破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影响因素众多、且具有不确定性,一般很难用确定的函数式来预测。在丘陵地区进行人工边坡开挖,地面变形对环境的破坏非常大,从而严重地影响到周边环境安全。本文应用灰色预测模型对人工开挖边坡与山坡复合体的移动与变形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分析,以便为后续开挖与环境安全服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边坡地质力学模型,考虑内外环境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应用非线性科学建立了完善的边坡失稳突变理论模型,分析了突变模型中控制变量对边坡产生快速和慢速蠕滑失稳的影响。因刚性极限平衡理论在评价边坡稳定性存在不足,应用刚度效应失稳新理论得到了边坡产生蠕滑失稳的判据,其分析结果能很好解释蠕滑型边坡失稳的机理,从而揭示了应用突变模型研究边坡失稳现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边坡工程中因开挖卸荷 ,支护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变形 ,常常对相邻建筑物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对造成威胁的边坡变形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支护结构的变形控制标准和控制边坡变形的几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用传统的加载力学方法和卸荷岩体力学方法,利用数值计算对某公路高边坡开挖后的应力-应变进行了研究.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算得的边坡位移,并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卸荷岩体力学方法在岩土体开挖边坡计算分析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地铁五号线东单站近距离上穿既有线东单-王府井区间为例,采用FLAC3D非线性大变形程序对交叉隧道采用浅埋暗挖四步台阶法进行新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再现了土体随开挖位移及应力变化规律,对既有隧道开挖位移分布模式及受车站开挖变化规律、地表与拱顶沉降规律对比、各地层竖向沉降规律,并与现场试验断面的实测数据对比分析,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分岔隧道兼有大跨度隧道、连拱隧道、小净距隧道和分离式隧道的所有特点,结合在建的大连市南部滨海大道东端桥隧建设工程,建立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模型,针对分岔隧道超大断面段施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分别研究CRD法、双侧壁导坑法和三台阶七步法3种施工方案下隧道拱顶下沉、水平位移、围岩应力和初期支护内力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双侧壁导坑法在隧道周边拱顶下沉、水平位移以及围岩的稳定性控制方面较CRD法和三台阶七步法更有效,是分岔隧道超大断面段最优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