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同向啮合双螺杆挤出机对废旧轮胎全胎胶粉进行剪切脱硫,制备高性能环保再生橡胶,考察挤出工艺、补强树脂和软化剂的种类与用量对再生橡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出最佳工艺参数为机筒第1—13区温度为140/140/70/190/130/120/110/110/100/110/100/90/80℃,螺杆转速为140 r·min~(-1);与添加植物系软化剂的再生橡胶相比,添加矿物系软化剂固体无味油的再生橡胶物理性能更好;添加4份古马隆树脂作为补强剂,10份固体无味油作为软化剂,制备的再生橡胶物理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
研究同向双螺杆挤出机的螺杆结构、脱硫温度和螺杆转速对胶粉脱硫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杆结构越有利于提高螺杆的混合和剪切能力,胶粉的溶胶含量越大,交联密度越小;当脱硫温度从170 ℃升高至190 ℃时,胶粉的脱硫效果有一定改善;当螺杆转速从50 r·min-1增至90 r·min-1时,胶粉的脱硫效果明显改善;当脱硫温度为180~190 ℃、螺杆转速为50~70 r·min-1时,中等混合和剪切能力螺杆的脱硫胶粉的脱硫效果较好,胶粉胶料的拉伸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3.
4.
对比了传统分批混炼和用同向旋转双螺杆挤出机连续混炼的方法。用同向旋转双螺杆挤出机连续混炼胶料,是传统分批混炼工艺的可行替代方法。混炼胶的组成和性能稳定,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同时大幅度简化了工艺,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利用同向旋转双螺杆挤出机还开发了新的橡胶脱硫工艺。用多种用途的橡胶进行了试验,材料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这种工艺方法极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橡胶胶料的传统生产方法是在密炼机中将高粘度聚合物与填料和防老剂、硫化剂等其他助剂以间歇的方式进行混炼。而在双螺杆挤出机的连续混炼过程中,填料的混入和分散,以及其他助剂的分布等混炼过程是沿挤出机轴向完成的。该文采用天然橡胶(NR)及乳聚丁苯橡胶(E-SBR)与炭黑和白炭黑的橡胶-填料复合材料(RFC)实验研究了多工艺参数,即螺杆结构、螺杆转速及生产速度对胶料和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连续工艺混炼的胶料,其性能与不连续混炼胶料的相当。 相似文献
6.
以顺丁烯二酸酐和碳酸铵作为聚合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出机作为聚合反应器制备了聚琥珀酰亚胺产品,研究了催化剂、反应温度、物料配比和螺杆转速对反应的影响。用FT-IR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并用极限粘度法测定了聚琥珀酰亚胺的聚合度。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n(顺酐)∶n(碳酸铵)∶n(催化剂)=1∶1.5∶0.07,聚合温度为180、195、210℃,螺杆转速为60 r/min。该条件下的聚琥珀酰亚胺的聚合度可以达到276,单体转化率为91.6%。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无污染,为聚琥珀酰亚胺提供了一条绿色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7.
8.
通常我们采用两台串联的单螺杆挤出机来完成聚脂和聚苯乙烯塑料泡沫的挤出,然而,最近由贝斯托大公司(Berstorffi研制开发的ZE/i联合双螺杆挤出机替代了一段混炼挤出机,且挤出效果相当好。 相似文献
9.
修正了啮合同向双螺杆挤出机中的聚苯乙烯停留时间分布的一维模拟模型。对于输送单元通过C形腔内流体的本构方程推导速度分布,进而得到停留时间分布;引入Carreau—Yasuda模型来描述熔体黏度。在捏合块单元引入轴向分散模型描述该单元的停留时间分布。通过局部停留时间分布模型的修正改进了对双螺杆挤出机全局停留时间分布的预测。模拟研究了螺杆转速及喂料速率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的峰形、最小停留时间、平均停留时间与实验测量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螺杆结构,传动系统、产量等方面比较了国内外同向双螺杆挤出生产技术现状并对市场和发展趋势作出了简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邻氨基对叔丁基苯酚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合成邻氨基对叔丁基苯酚的各种路线研究,以及对各种路线所得邻氨基对叔丁基苯酚进行分析应用,确定了以对叔丁基苯酚为原料,用稀硝酸硝化,再进行加氢还原的工艺路线。并在结晶的过程中添加保护剂,得到高收率、高含量并且稳定的白色结晶物。 相似文献
16.
在N,N-二甲基甲酰胺 (DMF) 存在下, 以3-氯-2-氯甲基丙烯 (CCMP) 为原料, 碱性水解制备2-亚甲基-1,3-丙二醇 (MEPO).考察了影响CCMP转化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在搅拌速度700 r/min, 碱液浓度10%(质量分数), 温度92 ℃, m(DMF)/m(CCMP)=0.15~0.30,最好0.20~0.25,V(OH-)/V(CCMP)=5∶1, 反应时间6 h条件下, CCMP转化率可达95 %以上.说明由CCMP 碱性水解制备MEPO的新工艺路线可行. 相似文献
17.
18.
19.
N-甲酰-L-天冬氨酸酐是合成阿斯巴甜的中间体,为了减少副产物的生成,探索出工业生产中最佳的反应条件。以甲酸、乙酸酐和L-天冬氨酸为原料,氧化镁为催化剂,合成N-甲酰-L-天冬氨酸酐。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甲酸、乙酸酐和催化剂的用量对反应收率和产物熔点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5 h,物质的量比n(氧化镁)∶n(甲酸)∶n(乙酸酐)∶n(L-天冬氨酸)=0.01∶1.2∶2.5∶1.0,此时产物的纯度较好,收率为85.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