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驾驶人驾驶汽车行驶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不同的驾驶人相应的操作习惯不相同,不同路况驾驶方式也会不同。因此,本文对冰雪环境下行车特点进行分析,依据Carmaker搭建的半实物模拟驾驶仿真平台采集该条件下(包含对开路面)驾驶人行为参数以及车辆参数等数据,分析选取特征参数,建立数据样本库。基于神经网络建立意图识别模型,对模型分别从单一工况、复合工况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分析了模型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在对开路面准确识别驾驶人意图。  相似文献   

2.
针对驾驶员驾驶安全舒适性特性, 以我国双车道公路不同线形组合路段划分标准为研究对象, 引入驾驶员驾驶工作负荷理论和驾驶工作负荷度计算模型, 通过对驾驶员在双车道公路不同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条件下的动态驾驶试验方案设计, 采集了36名驾驶员在双车道公路不同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上行车时的运行速度和心电指标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眼动视频的分析处理, 得到小客车和大货车驾驶员在双车道公路不同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线形、自由流条件下行驶时的驾驶工作负荷度变化规律, 发现不同的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对驾驶员驾驶工作负荷度的影响不同, 并确定了满足驾驶安全舒适性的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划分阈值, 最终提出了基于驾驶工作负荷度的双车道公路不同线形组合路段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3.
为制定针对草原公路驾驶疲劳的有效预警策略,以驾驶人在草原公路连续驾驶时的易疲劳点为基础,参照应激反应理论和神经语言程序理论将驾驶人划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3种刺激偏好类型,结合已有典型防疲劳车载设备确定刺激手段和参数,构建了满足驾驶人刺激选择偏好的车载差异化驾驶防疲劳预警策略,并通过对比驾驶模拟实验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其他刺激模式及空白对照组,给予驾驶人所属类型预警刺激时,其驾驶疲劳状态自评值、速度特征值、加速度特征值、横向偏移特征值和节气门功效特征值在实验前后变化最小;驾驶人对所偏好预警信号刺激的理解度和接受度最高,烦扰度最小;TOPSIS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刺激模式缓解驾驶疲劳效果不同,随着疲劳程度加深,给予驾驶人所偏好的预警刺激信号可以更加有效地缓解驾驶疲劳。  相似文献   

4.
采用驾驶模拟舱对30名被试进行动态驾驶模拟试验,分析心电信号和脑电信号随驾驶时间的变化规律,验证心电信号和脑电信号作为驾驶疲劳评价指标的有效性.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发现心电信号与脑电信号相关关系显著,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脑电信号与心电信号之间的关系,确定驾驶疲劳评价的综合指标,可以排除干扰因素,减小数据的波动性,提高驾驶疲劳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准确评估驾驶人脑力负荷状态对降低因驾驶人脑力负荷过载导致的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典型驾驶场景,结合N-back认知负荷次任务,设计不同难度的驾驶任务实验,研究驾驶人脑力负荷.实验收集驾驶人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多种模态生理信号(脑电、心电和皮电信号)及美国航空航天局任务负荷指数量表主观脑力负荷数据,提出基于多模态生理信号特征分析和模式识别的驾驶人脑力负荷分类模型,并比较不同模态生理信号及其组合在3种典型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决策树和k最近邻模型)中的脑力负荷分类识别效果.研究表明,基于不同模态生理信号组合的脑力负荷分类模型具有不同的分类准确率.单一模态生理信号的分类模型中,基于皮电、心电和脑电信号的分类模型准确率依次增加;基于多模态生理信号的分类模型准确率普遍优于单一模态分类模型;基于脑电、心电及皮电3模态生理信号的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具有最高的分类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为探寻"本本族"驾驶人安全行车的驾驶操作,针对光线突变时生理特性的变化展开研究.借助UC-winroad软件和模拟驾驶仪搭建的平台,要求被试者在突发照明场景下进行模拟驾驶试验,同时采用眼动仪、MP150收集驾驶人生理参数.分析能够反映驾驶负荷的脑电信号(α+θ)/β、RR间期平均值和瞳孔面积变化情况,然后建立基于驾驶人脑电波、心率增长率、单次注视持续时间和瞳孔面积变化率在明适应过程中的驾驶负荷模型,以研究不同视觉及生理指标对驾驶负荷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本本族"驾驶人会对突发照明更快地作出反应,但会产生更大的驾驶负荷,需要更长的适应时间.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跟驰模型能够描述驾驶人行为差异,基于不同气质类型驾驶人的行为差异分析,建立了跟驰模型参数与驾驶人气质状况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入气质激进度变量,将跟驰模型参数表达为气质激进度的函数,并在改进FVD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现驾驶人行为差异的各异性FVD模型.该模型克服了传统规范模型无法描述驾驶人个体行为差异的缺点.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成功地模拟稠密交通流中小扰动传播演化结果的随机性现象.该模型结构简单,且参数易于确定,一方面为驾驶行为各异性的建模建立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微观交通流动态随机特性模拟提供了一般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驾驶人风险感知是驾驶过程中驾驶人识别风险并作出决策及反应的过程,与交通事故密切相关.风险感知研究对于干预不安全驾驶行为,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有着重要意义.对驾驶人风险感知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介绍了风险感知的定义及相关理论,归纳分析了驾驶人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梳理总结了驾驶人风险感知的测试评估方法、风险感知培训方法及其效果评价.综合分析表明:驾驶人风险感知能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如社会人口因素、驾驶经验等);不同驾驶人在风险感知方面的差异主要通过驾驶行为体现(如反应时间、反应速度、注视位置等),缺少驾驶人生理变化方面的深入研究;不同风险感知测试方法的效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需要完善相关的衡量标准;在驾驶人风险感知培训研究方面,有必要进一步验证风险感知培训对驾驶人的作用是否具有普遍性与长期性.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跟随避撞中驾驶人制动时刻的影响因素,应用汽车驾驶模拟器对多名被试驾驶人进行虚拟交通情景下制动行为测试。利用采集的驾驶人在不同交通情景中制动时刻数据,分析了驾驶人制动时刻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提出了基于驾驶人采取全制动时刻的危险判断指标,分别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驾驶人制动时刻模型,并对两者的预测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驾驶人的年龄、性别和两车运动状态是影响驾驶人制动时刻的重要因素;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高于回归模型,可用于揭示驾驶人在跟随避撞中危险判断机理,为驾驶辅助系统开发提供了一个具有体现人的个体差异能力的车辆安全行驶状态判断指标,将对改善驾驶辅助系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驾驶模拟实验采集了不同驾驶人在不同道路线形下的驾驶行为参数,通过对参数的统计分析,确立了表征正常驾驶和认知分散状态下驾驶的特征参数组。利用提取的特征参数组作为支持向量机模型输入,建立了不同驾驶人在不同道路线形下的认知分散状态监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道路线形下分别进行监测的准确度(直道88.58%,弯道81.25%)高于采用同一模型不区分道路线形直接进行监测的准确度74.17%。研究同时表明个人驾驶习惯对驾驶人意识监测结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针对如何合理制定隧道建设引起的路面沉降控制基准的难题,以行车舒适性控制标准为出发点,同时考虑既有公路的不平整度和隧道建设引起的路面沉降槽形态特征,基于理论推导提出了一个较完整的解决方案. 首先,选择行车竖直方向上振动加速度为舒适性指标;其次,采用理想正弦函数加以刻画公路路面纵断面曲线,通过求导得到行车竖直方向振动加速度与既有公路的纵断面曲线特征参数的关系;再次,用Peck公式描述隧道建设引起的路面沉降槽形态特征,通过求导得到行车竖直方向上振动加速度与沉降槽形态参数的关系;然后,根据叠加原理可得到行车最大竖直方向上振动加速度的计算公式,该公式考虑了既有公路的不平整度和隧道建设引起的路面沉降的影响;最后,基于加速度值与人体主观感觉的关系,提出了路面沉降控制基准确定公式. 结果表明:行车舒适性与既有公路纵断面曲线的波长成正比,与振幅成反比;行车舒适性与路面沉降槽宽度系数成正比,与隧道中心线处路面最大沉降值成反比;行车舒适性与行车速度的平方成反比例. 通过适当降低行车速度是放宽沉降控制基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山区高速公路平纵组合路段设计安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评估山区高速公路平纵组合路段的设计安全水平,建立了基于驾驶模拟技术的安全评价方法.基于湖南省永吉高速公路的道路设计参数,在驾驶模拟器中搭建高速公路驾驶场景,以平曲线上坡段、平曲线下坡段、平曲线凸曲线段和平曲线凹曲线段4类平纵组合路段为研究对象,选取评价指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以驾驶模拟数据为基础的道路安全评价模型.模型结果表明:4类平纵组合路段上,平曲线曲率均与横向加速度呈正相关;平曲线上坡段,最大纵坡坡度与横向加速度呈负相关,而圆曲线长度与横向加速度呈正相关;平曲线下坡段,最大纵坡坡度与横向加速度呈负相关.此外,根据横向加速度分布特征,将平纵组合路段安全性划分为"GOOD"、"FAIR"和"POOR"三个等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缓解穿城镇公路的交通拥堵与安全问题,考虑驾驶员的眼动特性和路段属性,将穿城镇路段划分为公路段、适应段、城镇段3类.通过实地试验,得到驾驶员的眼动数据,从扫视与注视2个角度来分析驾驶员视觉特性的差别.采用九宫格方式划分注视区域并分析注视点类别,通过各路段注视时间统计分析,确定不同心理状态下的驾驶员注视时间阈值.总结驾驶员眼动规律,并提出保障行车安全性的系列措施.结果表明:驾驶员在各类型路段上的扫视情况有明显差异;注视点主要集中在5、6、2、4区域,注视点类型分为3类,共14种;驾驶员不感兴趣、感兴趣、困惑阈值分别为0~149、150~447、447 ms以上;根据大于447 ms的注视时间统计分析,得到驾驶员在适应段对景物的关注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4.
公路景观设计理论框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构建公路景观设计理论框架,通过探讨公路景观设计理论涵义提出,公路景观的研究框架应该包括公路景观设计原理、景观设计理论框架构成以及从中提取的景观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15.
以道路交通安全为出发点,通过对现行的道路几何设计参数的分析,以生理-心理学为依据,利用动态心电仪检测,把大量实测数据借助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平曲线半径的阈值并且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人性化的双车道公路线形设计的新的研究方法,从而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为从驾驶员舒适性方面修订我国山区双车道公路线路设计规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长益高速复线为例,基于"3S"技术对其建设前后2个时相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结合景观生态学方法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从斑块和景观2个层次,对比研究了高速公路建设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的建设线性切割了原有景观格局,使得景观破碎化加剧,景观异质性增加,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沿线景观格局的影响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7.
土壤源热泵夏季运行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夏季制冷工况土壤源热泵运行特性的实验研究,采用改变埋管换热器流量及运行时间的方法,对地下埋管换热器的特性及其周围温度场变化规律、该系统循环性能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获取了不同运行条件下该系统排热量和吸热量的实验结果,总结出了本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的一般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18.
以融水贝江景区的勾滩屯作为个案,通过对广西融水贝江景区勾滩屯旅游发展情况的实地田野调查,采用AMOS 17.0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从文化景观变迁的外在和内在驱动力的角度,实证研究了当地旅游发展驱动力和文化景观变迁的关系。结果表明: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互相影响并不显著,外在和内在驱动力都对勾滩屯的各个文化景观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建立测试实验台测试了分离型、混合型和内套管型半开式热管的壁温和热流密度。在相同工
况下,比较分析了三种类型半开式热管凝结段和沸腾段的换热系数,以及三种热管综合传热性能的差异。
混合型和分离型半开式热管凝结段的壁温和换热系数沿管长变化较大,内套管型半开式热管的变化较为均
匀;三种热管沸腾段的沸腾工况及传热性能基本相同,但工作极限存在较大的差别;三种热管的综合传热
性能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作业区是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瓶颈地带,提高高速公路作业区的安全性对于更好地发挥高速公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深入分析驾驶员对于信息的处理过程,依据车辆在高速公路作业区的行驶特征,对高速公路作业区的控制段进行准确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