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桩间土的法向应力、相对位移等相互作用关系均会对单桩承载力产生影响。现为研究桩土相互作用对于桩侧摩阻力的影响,采用室内大型直剪仪进行混凝土与土体的剪切试验,研究二者之间的剪力传递形状。研究结果表明:土体与混凝土进行接触面剪切时,剪应力τ与剪切位移s之间满足双曲线τ=s/a+bs的关系,其中的参数1/a与1/b分别代表"初始剪切刚度"和"极限抗剪强度";法向应力、剪应力、剪切位移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双曲线函数τ/σ=μ=s/c+ds进行拟合,其中参数c与法向应力有关,可将c近似表示为法向应力的线性函数。 相似文献
2.
粉土是介于粘性土与砂土之间的一种土,它粘粒含量少,粉粒含量大,从现场取样到室内试验整个过程中,极易液化失水,导致试验结果e、w值偏小,C、ψ值偏大。而根据e、w值查《规范》(GBJ7-89)确定的地基承载力f0值偏高和计算的沉降易偏低。这对于工程是不完全的,建议按本文的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泰州地区低液限粉土进行室内改良试验,研究2.6~2.9和3.1~3.4两种不同模数水玻璃作为改良剂对该地区粉土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水玻璃改良土的最大干密度均小于素土的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率均大于素土的最优含水率;两种不同模数水玻璃对该地区低液限粉土的CBR值均有明显提高作用,压实度对2种改良填料土的CBR值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压实度增加,CBR值呈现不同比例的增长,而且28 d龄期增长幅度远大于0 d龄期的增长幅度,不养护时增加压实度对CBR值的提高影响不大;模数3.1~3.4水玻璃改良土的早期强度要高于模数2.6~2.9的水玻璃改良土;养护相同时间情况下模数2.6~2.9水玻璃改良土强度提高更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湛江黏土的各向异性特征,开展了不同取样角度的固结试验、直剪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分析了其固结变形、强度和破坏形式的各向异性.试验结果表明,湛江黏土在不同取样角度下的结构强度、抗剪强度及破坏形式呈各向异性特征,其结果对解决结构性黏土工程的设计计算及安全稳定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对不同干重度,不同粘粒含量的粉土所进行的室内微型贯入试验,得出室内微型贯入击数随粘粒含量增加而减少,随干重度增加贯入击数增多的变化规律,为今后微型贯入试验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粉煤灰改良膨胀土抗剪强度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宜昌市某公路沿线的膨胀土为原材料,采用宜昌热电厂产生的粉煤灰为外掺剂,在室内进行直接剪切试验,观察不同掺灰量对改良膨胀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掺粉煤灰改良膨胀土能提高膨胀土的抗剪强度,掺入粉煤灰之后,内摩擦角增大,黏聚力降低.掺粉煤灰改良膨胀土提高膨胀土的抗剪强度主要靠提高内摩擦角来实现.随着掺入粉煤灰量的增加,改良膨胀土的内摩擦角先增大后减小,当掺灰量达14%时,内摩擦角达到最大值.随着掺人粉煤灰量的增加,改良膨胀土的黏聚力逐渐降低,降低的趋势先快后慢.随着掺入粉煤灰量的增加,改良膨胀土的抗剪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掺灰量达到14%时,抗剪强度达到最大值.结论为:掺灰量达14%时,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以武汉沙湖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首先借助于高压固结仪,对重塑土和原状土进行了室内侧限的固结试验;其次利用改进的应力控制式常规三轴仪,在不同的加荷路径和排水条件下,对重塑土和原状土分别进行了常规三轴试验研究,并对试验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原状土的侧压力系数约为0.56,超固结比约等于1.2,为弱超固结土体,其结构屈服压力稍大于其前期固结压力;2)原状土初始的切线模量及其抗剪强度均高于重塑土相应的值;3)在固结排水条件下的三轴剪切试验,原状土的剪胀量要小于重塑土的剪胀量,但在固结不排水条件下,原状土体的剪胀趋势却明显要高于重塑土的剪胀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武汉沙湖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首先借助于高压固结仪,对重塑土和原状土进行了室内侧限的固结试验;其次利用改进的应力控制式常规三轴仪,在不同的加荷路径和排水条件下,对重塑土和原状土分别进行了常规三轴试验研究,并对试验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原状土的侧压力系数约为0.56,超固结比约等于1.2,为弱超固结土体,其结构屈服压力稍大于其前期固结压力;2)原状土初始的切线模量及其抗剪强度均高于重塑土相应的值;3)在固结排水条件下的三轴剪切试验,原状土的剪胀量要小于重塑土的剪胀量,但在固结不排水条件下,原状土体的剪胀趋势却明显要高于重塑土的剪胀趋势. 相似文献
9.
结合料稳定粉土抗水,抗冻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黄河冲(淤)积粉土地区道路基层材料水温稳定性试验,分析常用结合料稳定粉土抗水、抗冻性能差的原因。研究证明,二灰土外掺工业纯碱(Rc)或工业水玻璃(Rs,湿法生产),能显著提高该地区道路基层材料的抗水、抗冻性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控制基质吸力的直剪和三轴试验,研究非饱和膨胀土强度参数随基质吸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直剪和三轴试验得出的强度参数随基质吸力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黏聚力随基质吸力的增加而增加,内摩擦角随基质吸力的增加而有所减小.非饱和土的内摩擦角并非常数,也受基质吸力大小的影响,当基质吸力小于或等于土样的进气值时,与基质吸力有关的内摩擦角保持不变,而土样内摩擦角随基质吸力的增大而减小.直剪试验得出强度参数相对三轴试验得出的强度参数偏大. 相似文献
11.
针对低液限粉土稳定性差的特点,采用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子洲至靖边高速公路的石灰、粉煤灰稳定低液限粉土底基层的稳定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对低液限粉土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取得基本的研究参数;通过试验分析几种稳定土方案,并对加固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低液限粉土的最佳稳定加固方案和粉土物理指标对稳定效果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2.
根据某海岸沙性淤泥土的土工试验,分析并总结了该类土的液限、饱和固结快剪试验抗剪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质与含水量、含沙量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对工程设计和地基加固等实际工作中确定该类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圆形和单粒组颗粒模拟试验的缺陷,基于PFC2D的clump命令,开发了非圆形颗粒组,采用单向法、各向同法和沉积法生成不同初始组构特征的试验样品,模拟了砂土直接剪切试验过程.探讨了初始组构各向异性对砂土抗剪强度与剪胀性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剪切过程中力链的演化形式,分析了颗粒旋转以及剪切带内外颗粒长轴定向的变化特征.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颗粒初始组构的差异对抗剪强度的影响较大,对材料的剪胀性以及内摩擦角的影响较小;剪切过程应力主轴发生了偏转,颗粒接触角向主应力方向靠拢;颗粒旋转主要发生在8倍于平均颗粒半径的条带内,颗粒长轴定向也发生了偏转,偏转方向与主应力偏转方向相同,但滞后于主应力的偏转速度;初始组构的不同影响剪切带内颗粒的旋转速度. 相似文献
14.
15.
粉性土路堤在不同行车荷载、不同压实度、不同填筑高度下的变形和应力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超限车辆引起粉性土路堤的过大变形是导致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疲劳开裂的重要因素.路堤填筑高度大于8m后,路堤内的应力应变急剧加大,大大超过路基顶面的容许弯沉.提高粉土路基的压实度,特别是提高90 % ,93%区的压实度能有效地降低路基的变形,改善路面结构的疲劳拉应力状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压缩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及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对海积软土初始各向异性影响土体强度与变形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维压缩试验中,海积软土垂直方向的压缩变形最小,水平方向的变形最大,而45°斜方向的变形介于两者之间;在三轴压缩试验中,海积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都呈现应变硬化,垂直方向的峰值强度最强,45°斜方向最弱,水平方向的强度介于两者之间.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机理分析,研究成果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开展淤地坝建设,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而且对提高当地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确保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以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介绍了海原县淤地坝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淤地坝建设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出淤地坝建设对海原县的生态建设、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都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总结了目前条件下淤地坝建设管理中存在的6个方面的问题,包括遗留、规划、投资、管理等方面;最后提出今后淤地坝建设发展的5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粉土或砂土分布广泛的地区,地震液化是导致地基失稳和上部结构受损的直接原因之一,深入分析研究土体地震液化机理对建筑抗震减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黄河下游地理位置特殊,该区域内粉土分布面积广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基于大量的实际调查,系统地分析了黄河下游冲积粉土的成因及土体组成,并在动三轴试验基础上阐述了该区域粉土的动力特性和液化机理,最后结合该区域粉土土质特点和工程实例比较了现有的地震液化判别方法,指出该区域粉土液化判别应考虑粘性粉粒的影响,并依此利用塑性指数对液化判据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9.
一维固结理论中固结系数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长安大学改装的K0固结仪,对原状土样与重塑土样进行了固结渗透试验,根据试验所得到的数据,分别对2种土体的变形与渗透特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得到了固结系数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固结系数的变化进行了非线性分析,揭示了固结系数在固结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土体结构性对它的影响,这对准确计算地基土体的固结沉降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粉土或砂土分布广泛的地区,地震液化是导致地基失稳和上部结构受损的直接原因之一,深入分析研究土体地震液化机理对建筑抗震减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黄河下游地理位置特殊,该区域内粉土分布面积广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基于大量的实际调查,系统地分析了黄河下游冲积粉土的成因及土体组成,并在动三轴试验基础上阐述了该区域粉土的动力特性和液化机理,最后结合该区域粉土土质特点和工程实例比较了现有的地震液化判别方法,指出该区域粉土液化判别应考虑粘性粉粒的影响,并依此利用塑性指数对液化判据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