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弃渣型泥石流分类与灾害防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弃渣型泥石流暴发频繁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对弃渣型泥石流进行了系统分类,并建立了防治体系。分类体系采用5种依据,按照发生空间分为地表泥石流和地下泥石流;按照沟谷性质分为自然泥石流叠加型和人为弃渣单一型;按照弃渣类型分为矿山开采弃渣泥石流、工程建设弃渣泥石流和生活建筑弃渣泥石流;按照矿渣堆积-补给位置分为沟谷弃渣型泥石流和坡面弃渣型泥石流;按照形成机理分为弃渣溃决型、弃渣揭底型、弃渣侧蚀型、弃渣面蚀型和其他复合型5类。防治体系从防止发生、控制运动和预防危害3个方面建立。  相似文献   

2.
矿产资源开发会造成区域环境的严重破坏。通过调查,对肃南县红石窝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类型、规模和防治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区土地严重损毁,共发现采硐37处,渣堆42处,地面塌陷5处,破坏面积97343m~2,主要分布在红旗、宏安和红旗北坡煤矿;采硐规模以0~20m~3为主,占总数的59.46%,渣堆规模以0~200m~3为主,占总数的61.9%;建议根据不同的破坏规模,采用采洞封堵、塌陷坑回填、废弃渣堆整理、拦渣墙、排水渠、绿化、围栏等治理措施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3.
随着矿山开采强度的日益加大,导致矿区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发以及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对矿区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进行准确评价,对于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以宝鼎矿为例,采用ArcGIS软件,对矿区比例尺为1∶50 000、多光谱波段分辨率为2.44 m、全色波段分辨率为0.61 m的Quick Bird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分析了矿区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水体、大气、粉尘等环境污染的分布区域,并统计、计算得出矿区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区分别有12,4,10处,矿区水体、大气、粉尘污染的面积分别为0.255 9,3.211 7,0.028 4 km~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选取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环境污染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各指标分别包含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地层岩性,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大气污染、粉尘污染、水体污染等二级评价指标。研究表明:矿区地层岩性复杂,水文地质条件恶劣且受地形地貌控制,地质环境评价为Ⅲ类较差级别;矿区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分布较广且数量较多,地质灾害评价为Ⅲ类较差级别;矿区大气污染、粉尘污染较严重,局部存在水体、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污染评价为Ⅱ类一般级别;总体上矿区地质环境质量较差,总体评价为Ⅲ类较差级别,亟需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4.
济源市某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已刻不容缓。通过对该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认为矿区内主要以露天采坑、渣堆、废弃石料厂、废弃石灰窑、废弃建筑、陡坎、高陡边坡等地质环境问题为主。通过坡面清理、挖方削坡等工程手段,消除区内采矿形成的高陡边坡所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通过回填、挖方、挡土墙等工程手段,实现采坑地貌形态修复;通过覆土、植树、道路等工程手段恢复治理区的土地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研究可为相似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工矿弃土弃渣泥石流灾害工程治理模式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山企业和水电道路等重大工程的弃土弃渣引发了很多泥石流灾害的事件,工矿弃土弃渣泥石流成为重要的自然灾害。针对矿山泥石流的特点及其防治要求,以历史上成功的典型工矿泥石流防治案例为基础,总结出3种工矿弃土弃渣泥石流的防治模式,即稳拦排全面控制模式;中游截流、下游排导的截留排导模式;中下游集中拦挡与下游排导相结合的拦排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掌握湖南某铁矿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并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详细分析了矿区地质环境特征,分别从矿区地质灾害影响程度、含水层破坏程度、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和土地资源影响程度等方面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了详细评价。结果表明:由地质灾害引起的地表塌陷和裂缝较严重;随意堆砌的尾砂和废石对水资源、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的影响较大。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地表塌陷区进行回填,利用灌注水泥砂浆的方法回填封堵地表裂缝,在矿区附近规划渣场并将尾砂及废石运输至该渣场,采用植草种树等方式进行矿区生态修复,取得了理想效果,对于类似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肃北县敖包沟金矿区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为了切实保护和利用各类矿产资源、减少矿业活动对周边环境的扰动,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已刻不容缓。以肃北县敖包沟金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野外实地调查、综合研究等方法,对矿山的开采规模、范围、工程等级、工程布置及矿山开采方式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矿业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易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对地表土地的占压和破坏。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危岩清理,平硐口采取支护、设立挡石墙、斜井回填、弃渣平复等工程手段,以消除或减轻地质灾害隐患,达到对矿山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相似文献   

8.
河北阜平县葛拉沟废弃露天铁矿已废弃多年,由于长时间失去人工治理和维护,致使当地的地质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同时也存在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严重影响到了矿山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安全,也阻碍了阜平县红色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葛拉沟废弃露天矿内残存5处渣堆、12处露采掌子面、5处开采台面和1处矿山泥石流沟,矿山破坏总面积约0.21 km2。本文针对葛拉沟废弃露天铁矿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对裸露的渣堆、掌子面、开采台面和小寨沟内矿渣冲蚀区等设计合理的治理方案,修复破坏的自然景观和防治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该治理方案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造成的破坏,同时建议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过程中和治理后要定期巡查和维护工程和植被,确保工程质量和绿化效果。另外,该治理方案可为同类矿山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鞍山大孤山铁矿现场调查资料为基础,对矿山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和尾矿库废石堆积边坡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然后通过对比矿区周边地下水位的变化探索矿山开挖对地下水资源系统的破坏,最后介绍了矿山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结果表明:矿区不稳定边坡主要存在滑坡和崩塌灾害风险,矿山开采对矿区西侧地下水位影响严重,近5 a来水位下降0.7~2.77 m不等。结合不同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对全面改善矿区地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矿山开采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矿山环境风险.弃渣尾矿、矿山次生地质灾害(危岩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以及矿区水土流失、水土体污染等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在矿山建设、开发过程中日益凸显.本文在论述了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矿山环境风险的基础上,对这些环境风险的预判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危岩体、泥石流、滑坡等矿山环境风险提出了初步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对河北省主要的关闭煤矿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基础上,将关闭煤矿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要素和11个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关闭煤矿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模型,采用改良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评价结果显示,在118处较大规模的关闭煤矿中,36处煤矿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严重和较严重状态,82处为轻微和较轻状态。严重、较严重的煤矿主要分布在蔚县矿区、宣下矿区、邯郸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地资源压占、含水层破坏、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  相似文献   

12.
吕霜  邓寅生 《煤》2011,20(5):13-15,24
针对平煤五矿风井工程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在现场勘察和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预测了该煤矿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弃渣量、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和数量及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为合理布署该矿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西华山矿区历经百年开采,造成大面积的地表景观损毁、生态破坏,对矿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构成较大威胁。在对西华山矿区地质环境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阐述了西华山矿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整个西华山矿区进行生态修复布局。采用地质灾害防治、地貌恢复、边坡绿化的技术方法,提出了修复边坡生态、建设矿山公园的生态修复方案。生态修复工程将对改善当地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巧刚 《煤炭科技》2021,42(3):1-5,21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影响严重.以甘肃华亭矿区陈家沟煤矿为例,阐述了煤矿开采引发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对策.陈家沟煤矿面积7.27 km2,存在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地下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与地裂缝、含水层破坏及土地资源损毁.目前,陈家沟煤矿塌陷矿山地质灾害影响严重,塌陷区面积约为...  相似文献   

15.
目前,矿区地质环境分区和评价通常以定性方法为主,定量化评价手段较缺乏。以安徽巢湖北郊矿区为例,详细分析了矿区地质灾害类型和发育规律,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函数,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分区评价和赋值,共建立了4个准则层,拓展出16个评价因子;而后借助Arc GIS软件进行源数据提取和预处理,构建了矿区地质灾害4级分区评价模型。研究表明:矿区地质环境问题较轻区域面积为4.684 km~2,占矿区开采总面积的36.7%;地质环境问题中等区域面积为4.177 km~2,占矿区总面积的32.7%;地质环境问题较严重区域面积为2.566 km~2,占矿区总面积的20.1%;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区域面积为1.335 km~2,占矿区总面积的10.5%,与实地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矿区西南侧发育的典型滑动体,提出了"避"、"排"、"挡"、"固"4条治理措施,即:(1)建立临时或永久性监测设施,提前组织人员避险;(2)在边坡上缘和坡面开挖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出滑坡区;(3)滑坡体下缘采用抗滑桩与预应力锚杆相结合的措施进行支档;(4)利用灌浆孔对滑坡松散堆积体和潜在滑动面进行固结灌浆,对于有效治理该矿区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红冬 《煤》2004,13(4):41-43
简单介绍了东山矿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详细调查了东山矿区地质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及危害,提出了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胡坤  庞威 《采矿技术》2013,13(2):52-53,67
简述了露天矿区矿业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对诸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矿山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分析了其成因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露天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今后露天矿山开发及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风电场不同程度的粗放施工、过度开挖、渣土随意倾倒、环境恢复工程滞后等问题,评价了响屏山风电场生态环境,治理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渣坡带来的植被破坏问题,并进行了恢复治理技术研究;综合运用渣坡整理工程、挡墙工程、排水沟工程、覆土工程、绿化工程等技术手段,对渣坡堆放形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并分析了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实现了响屏山风电场周边地质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不仅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美化环境,而且对风电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具有示范及指导意义,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9.
肖进 《煤炭技术》2012,31(1):162-164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会扰动矿区地质环境,破坏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形成矿山地质灾害,污染矿区环境。文章以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开发频度比较大的川东重镇达州为实例,调查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区评价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类研究防治措施,为川东地区煤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榆神府矿区位于毛乌素沙地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带,该矿区煤层埋藏浅、开采厚度大、上覆基岩厚度较薄且有松散潜水含水层分布。区内常年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大规模煤层开采容易导致较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分析了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地质采矿因素,研究煤层开采对各地质环境因素的影响;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理论和方法,建立了综合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及预测非线性模型,对研究区煤炭资源开采地质环境多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演变结果进行了评价和预测,得到了5个等级综合地质环境现状分区、开采变化的预测结果。该方法在评价复杂地质环境多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及预测综合地质环境演变方面具有更科学、精细、接近现实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