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泥颗粒特性及粉磨工艺进展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1引言近十几年来,水泥粉磨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传统的磨机得到了改进,并采用了高效选粉设备,立磨和辊压机也相继得到应用,这大大降低了粉磨能耗,提高了粉磨效率。由于粉磨工艺的改进,对水泥颗粒的特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分析这些变化,以便工艺设备的改进和操作参数的优化,达到节能、降耗和改善水泥性能的综合效果。2水泥颗粒特性及其基本要求水泥颗粒特性包括有细度、颗粒级配及颗粒形貌等。通常评判水泥细度仅通过筛余或比表面积测定,如O.O8mm方孔筛筛余不超过lOop,或比表面积在30Om'/kg左右。人们还注意…  相似文献   

2.
3.
研究了不同粉磨工艺系统磨制水泥的颗粒分布、粉磨电耗、标准稠度用水量、与减水剂相容性及其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耐磨性、抗碳化性能的差异;针对我国混凝土行业的现状,从混凝土性能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现阶段各种水泥粉磨工艺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粉磨工艺系统的效率越高,水泥的颗粒分布越集中,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增大,与减水剂相容性变差,在缺乏良好的掺合料进行颗粒分布校正的前提下,所配制混凝土的强度、耐磨性及抗碳化性能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实测的水泥成品颗粒体系分布特征及参数的计算,介绍了采用RRB原型方程直接求解颗粒分布方程参数的方法,选取了辊压机联合粉磨等5种国内的主流粉磨工艺所制备的水泥成品进行颗粒分布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辊压机联合粉磨、外循环立磨联合粉磨和半终粉磨工艺所制备的水泥成品颗粒均匀性系数均较低,辊压机半终粉磨工艺制备的水泥成品颗粒均匀性系数较高,而外循环立磨终粉磨工艺制备的水泥成品颗粒均匀性系数稍低于辊压机半终粉磨工艺。  相似文献   

5.
罗帆  陈珠峰 《水泥》2006,(4):29-32
我国水泥生产一直采用80μm筛余控制成品细度,这种颗粒组成多处于不合理的状态,既浪费资源也影响其使用性能。为此,文献[1]提出“用45μm控制水泥成品细度”的建议,笔者认为十分必要。从测试数据看,无论是生料还是水泥,<80μm的粒度分布在许多厂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一是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矿渣和熟料的易磨性和粉磨动力学方面,解释了共同粉磨和分别粉磨的矿渣水泥颗粒分布产生差异的原因,总结并分析了两种不同工艺对矿渣水泥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分别粉磨工艺和共同粉磨工艺配制石灰石硅酸盐水泥,分析了石灰石和熟料的粉磨特性差异,并研究了在单位能耗相同情况下,两种粉磨制度下石灰石硅酸盐水泥各组份颗粒分布及水化情况。结果表明,分别粉磨制度能合理控制石灰石硅酸盐水泥颗粒的分布,使熟料处于更细的颗粒范围内,提高了粉磨效率;细的石灰石粉能促进水泥的早期水化反应,而中后期的水化速率主要取决于熟料颗粒的细度;采用合理的分别磨粉工艺配制的石灰石硅酸盐水泥,在相同龄期下,其水化产物含量较多,水化产物之间的连结更紧密,水泥石整体结构更密实。  相似文献   

8.
组分的细度和颗粒分布对分别粉磨水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丕强 《水泥》2009,(1):1-4
0引言 近年来,人们对水泥的分别粉磨工艺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一些有远见的水泥企业,在新建水泥粉磨系统时,已经开始将分别粉磨作为首选工艺。除了品种的设置和转换灵活等优点,分别粉磨工艺最重要的特点是可以通过调配水泥组分的细度和颗粒分布对水泥的性能进行优化,从而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水泥的性能。关于水泥组分的细度和颗粒分布对水泥性能的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兰海 《四川水泥》2000,(3):44-46
1 引言 在现代水泥厂中,如立式辊磨(辊式磨)和辊压机这样一些粉磨装置已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些装置中粉磨工艺的特点不同于常用的球磨机中的粉磨工况,从而使得水泥的粒度分布变窄,粉磨温度降低(50~60℃)、物料粉磨的时间缩短。本文将讨论水泥的粒度分布变窄对水泥质量的影响。尽管在粒度分  相似文献   

10.
王贵生 《水泥》2005,(2):20-21
采用不同的粉磨工艺和设备对水泥强度、凝结、硬化过程等一系列物理性能影响较大。通过调查发现,本地不少立窑水泥企业用52.5MPa强度等级的熟料,掺少量混合材,只生产32.5MPa强度等级的水泥。是什么原因降低水泥强度?单凭检测细度发现不了问题,在2000~2003年送样对水泥颗粒级配进行检测,发现是由于颗粒级配不合理。以下将对比不同粉磨工艺对水泥颗粒级配及水泥物理性能的影响.其中所用熟料的强度等级均为52.5MPa左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回转窑水泥不同粉磨工艺颗粒形貌剖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利用电子显微镜及专用的计算机软件等方法,对我国目前大中型水泥企业不同粉磨工艺下水泥颗粒形貌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粉磨工艺下水泥颗粒形貌存在较大差别,提高磨机研磨功能有利于改善水泥颗粒形貌。  相似文献   

12.
不同粉磨工艺水泥颗粒级配的研究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爱琴  任小良 《水泥》2003,(3):32-35
近年来,水泥的颗粒级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新标准实施后水泥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在相同配比下,新拌混凝土裂纹增加,和易性变差,水化速率过快等[1],更引起了人们对水泥颗粒组成的关注,也使人们意识到传统的细度控制已很难满足现代水泥应用技术发展的需要。但新的颗粒级配组成如何,生产过程又如何进行控制,目前报道不多。至于不同粉磨系统的颗粒级配,其深入研究的也不多。而我国开路系统和闭路系统的水泥颗粒级配从前人们只是从80μm筛余和工艺流程上意识到两者的差别,很少做量的测试,这给下一步颗粒级配…  相似文献   

13.
瞿红林 《水泥》2001,(8):13-14
我公司自1999年就开始进行GB法和ISO法水泥强度对比试验,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工艺方面的研究,现在虽然已经实现了平行转标,但是由一地我公司水泥粉磨工艺的不同,因此各种工艺方法对ISO水泥强度的保证能力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王善拔 《水泥》2007,(8):44-44
立磨集干燥、粉磨、选粉和材料运输于一体,流程简单且节能。熟料和矿渣的粉磨与生料的粉磨不同。矿渣和熟料一般粉磨至3000~4500cm^2/g,相应的粒径为45μm筛余〈15%,而生料为9μm筛余〈15%。在磨制水泥时还要控制颗粒分布(n值)。熟料的初始水分几乎为零,而粉磨矿渣和生料时,水分高达20%(甚至25%)。要求的产品越细、喂入的物料越干燥、材料越难磨,则被磨物料越容易流动,  相似文献   

15.
刘子恒 《水泥》1998,(4):21-22
1引言我厂特水车间1号、2号水泥磨系统长期以来台产一直较低而电耗较高,其中除了高铝水泥熟料易磨性较差的原因外,还有:①入磨熟料粒度大且大块较多,而又没有位置加装破碎机;②1号水泥磨为单仓闭路短磨,因而粉磨效率较低。曾经考虑用辊压机和高效涡流选粉机等新...  相似文献   

16.
粉煤灰水泥的粉磨工艺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排放的细粉状工业废渣,1995年全国排放量超过1亿t,到2000年估计将达1.6亿t。据统计,1995年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为47%,其中建材工业用量超过总用量的3O%。全国约有5%的水泥生产企业在水泥粉磨时用粉煤灰作混合材(掺入量20%~40%),年生产粉煤  相似文献   

17.
粉磨工艺对水泥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筛分和沉降天平分离了不同粒级的水泥物料,分析了不同粉磨工艺条件下水泥物料的颗粒分布及熟料颗粒的分布。研究表明,闭路系统水泥细颗粒较多,且颗粒分布均匀。采用混合粉磨时,尽管测得的水泥颗粒组成不及分磨系统理想,但细粒中熟料含量更高。性能试验显示出,相同比表面积时,混合粉磨水泥较分磨水泥早期强度要高。在分磨系统中提高矿渣的细度对水泥的早期强度发展有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水泥企业竞争口渐激烈,各企业对水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逐渐认识到水泥的性能不仅与窑的类型有关,而且与粉磨过程密切卡相关.水泥的颗粒组成、颗粒形貌、颗粒的特征粒径、均匀性系数等对水泥性能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翔 《水泥工程》2016,29(5):5-7
采用同一批熟料,通过辊压机终粉磨、辊压机—球磨机联合粉磨和实验室球磨三种粉磨方式粉磨。试验发现,在细度相同时,不同粉磨方式制成的水泥颗粒特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水泥颗粒形状、形貌对水泥的早期水化行为(如:标准稠度、凝结时间、流动度和水化热)影响较大,但1d的水化总放热量却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0.
常荣兴 《水泥》2003,(10):32-34
1串联粉磨系统分析在小水泥升级换代过程中,企业从降低投资的角度出发,将原有磨机串联使用,或购置1台新磨和原有磨机串联使用,以求满足新增生产能力后对粉磨能力的需求,同时达到增加最小投资的经济目的。而且配料系统、储存系统都有可能无需增加投资。这就是串联粉磨工艺能够实现的原因。串联粉磨工艺流程见图1。图1串联粉磨工艺流程在实施串联工艺的过程中,各厂有些差异,有的二级磨为闭路,有的二级磨为开路,但都是用中长磨串联,且表现出的效率很有吸引力。某水泥厂[1]使用Φ2.2m×7m磨串联1台Φ1.83m×6.4m磨(两级均为闭路),磨制比表面积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