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虑井筒相态变化的凝析气井关井静压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凝析气井关井静压计算仍在沿用常规气井的方法,由于对井筒相态考虑不充分,计算精度无法满足动态分析和生产管理的需求。为此,从关井瞬间井筒相态分析出发,结合凝析气井关井压力恢复过程中井筒的压力、温度分布变化,以气液平衡计算为基础,建立了凝析气井关井压力恢复过程考虑井筒相态变化的压力计算模型,并结合具体实例对凝析气井关井压力恢复过程井筒相态变化规律及压力分布进行了研究和计算。从计算结果看,该计算方法考虑凝析气井关井压力恢复过程中的相态变化,因而井底压力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更接近,可以解决压力计无法下入产层中部或不能正常测试的问题,有时也可以替代凝析气井关井压力恢复测试,从而节省测试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模拟凝析气井筒相态变化和温度压力变化时,采用的都是等温瞬时平衡的概念。而在凝析气井生产过程中,由于气相的高速流动,气液相并不充分接触,液相析出后运动滞后而逐渐沉积,部分液相组分会因高速气流夹带而呈气相运动一段距离后才变成液相析出,也就是说液相析出量的多少要受到平衡时间的影响。在凝析气井井筒模拟中考虑非平衡时间的影响,基于质量、动量、能量守恒原理,导出了综合考虑井斜角、井筒和地层的热物理性质沿井深的变化,压力温度耦合以及非平衡气-水-油三相相变的井筒多相非平衡流模型(NM),通过对实例的计算验证,该模型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凝析气井的流动规律和动态,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考虑相态变化的凝析气井井筒瞬变流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建勋  石庆  王永清  程福平 《钻采工艺》2006,29(2):46-47,53
对于含水的凝析气藏(特别是凝析油含量较高的),由于井筒内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凝析气在井筒的相态和油气相的组成变化也较大;而且在实际的井筒流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非稳定的因素。文中综合考虑了流动过程中相态的变化和非稳定流动因素的影响,建立了数学模型,该模型能正确地预测产水凝析气井的井筒动态。通过实例计算证明该模型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在流动达到稳定后,非稳定模型的计算结果和稳态模型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凝析气井在生产中常会出现反凝析现象,会对其产能预测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凝析油含量较高的气藏中影响尤为明显。为此,提出了使用关井压力恢复试井结果,计算凝析气井瞬态产能的方法。从油、气两相渗流方程出发,利用相渗曲线定义拟压力,得到线性化后的油气两相渗流方程。结合状态方程及多组分闪蒸计算,准确描述了凝析气藏在开发过程中相态的变化,得到准确的地层压力和油相饱和度关系,实现了压力与拟压力的转化。利用线性化的拟压力方程可计算试井分析图版,并通过试井分析得到地层渗透率等参数。使用这些地层参数,通过拟压力方程计算得到凝析气井的IPR曲线,最终可对凝析气井的产能进行准确计算和预测。将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井例的生产测试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其计算合理准确,与已有的井产量数据基本吻合,可在凝析气井中推广使用,以获得准确的产能预测数据。  相似文献   

5.
凝析气井井眼压降和温降计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凝析气井井眼流体相态理论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压力、温度之间的相互影响 ,建立凝析气井井眼压力、温度耦合组分模型。该模型包括压力计算模型和温度计算模型 ,在压力模型计算中考虑了动能变化的影响 ,在建立温度分布模型时 ,假设井眼中传热为稳态传热 ,并考虑了摩擦生热对井眼温度分布的影响。计算压力、温度时 ,将井眼分成若干段 ,在每段采用压力、温度之间相互耦合 ,迭代法求解。将文中提出的模型和常用模型进行比较 ,显示文中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用于凝析气井井眼压力温度分布的分析与计算 ,能够满足工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富含凝析水的凝析油气体系相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的忽略地层水影响的烃类体系相态特征研究中,由于都是油或气态的烃类,所以在进行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时,选择的热力学状态方程不需考虑强极性物质的影响,且形成的传统的无水烃类体系相态研究理论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完善。但由于极性物质水的存在,在富含气态凝析水的凝析气藏油气体系相态特征研究的全过程中,油气藏的异常高温、高压状态直接影响到实验设备的选择、实验工艺流程的设计,况且传统的无水烃类相态研究的热力学模型也应该改进或提出新的热力学模型,其状态方程和对应混合规则的选择也要作出适当的改进。随着天然气勘探开发向地层的深部发展,一些特殊的(如异常高温、高压富含气态凝析水)的凝析气藏不断被发现,并且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当温度较高时,地层束缚水、边底水和可动隙间水与烃类流体的互溶能力就较强,烃类流体中含水量就会增加,因此,再用传统的烃类流体相态研究方法去指导开发这些特殊的凝析气藏,就会使其在开发方式、油气藏工程设计和动态分析方面产生一定的误差。系统阐述了富含凝析水的凝析油气体系相态的研究方法和意义,并给出了适用于富含气态凝析水的烃类体系的气-液-液三相相平衡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7.
当井筒中整个流体体系压力达到露点压力以后,凝析液不断析出,导致液相含量不断增加。凝析气藏开发动态和经济效益的正确预测,需要精确模拟这类气藏的流态和压力分布。过去对凝析气井井筒动态模拟过程中几乎没有考虑,文中针对这样的状况,建立了凝析井井筒压力、流体相态变化计算的分析模型,计算和分析了井筒中气液两相中组分含量不断变化的过程,考虑到了相态变化对井筒压力分布的影响。引入气油比增量比的一种新参数,对井筒中不同井段凝析油的析出程度进行了直观描述。并改变重组分含量进行不同组分下气、液两相的相态变化计算。综合分析了不同组分对井筒压力梯度的动态影响,使得模拟和计算更加接近于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8.
相态变化影响下的凝析气井井筒压力变化计算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凝析气井在开发生产过程中具有特殊的相态变化特性,当井筒中整个流体体系压力达到露点压力以后,凝析液不断析出导致液相含量不断增加。以往对凝析气井井筒动态模拟过程中几乎没有考虑到,这样难以保证模拟的精确度。因此,建立了凝析井井筒压力、流体相态变化计算的分析模型,计算和分析了井筒中气液两相中组分含量不断变化的过程,考虑到了相态变化对井筒压力分布的影响。引入气油比增量比的一种新参数,对井筒中不同井段凝析油的析出程度进行了直观描述。并改变重组分含量进行不同组分下气、液两相的相态变化计算。综合分析了不同组分对井筒压力梯度的动态影响,使得模拟和计算更加接近于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9.
准确计算凝析气井井底压力是正确预测产能、合理制订生产方案的关键,近年来凝析气井压力计算重点考虑黑油模型和组分模型的差异,而对优选气液两相管流压降模型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为此,采用Govier-Fogarasi公开发表的94口凝析气井实验数据对工程常用的无滑脱模型、Hagedorn&Brown、Orkiszewski、Gray、Mukherjee&Brill、Hasan&Kabir分别按黑油模型和组分模型预测井筒压力.井底流压和压降梯度统计评价结果表明:两相流模型的选择对凝析气井井筒压力预测结果影响较大,而组分模型和黑油模型对部分两相流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对凝析气井井筒压力计算产生影响;推荐使用Gray模型+黑油模型和Hagedorn&Brown模型+组分模型来预测凝析气井压力剖面,并给出了无滑脱模型的适用条件(液气比为0.5~5 m3/104 m3、产气量大于5×104 m3/d);最后指出,采用组分数据计算凝析气井压力剖面时,其数据选择尤为重要,否则预测的误差会增大.该研究成果对于凝析气藏的高效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烃类体系的相态特征研究对油气田的开发与开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实际开采凝析气藏遇到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凝析气藏的相态计算方法,并利用此方法编制出相态计算实用软件。将软件应用于凝析气实例井的相态计算和气藏储量预测,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凝析气井垂直管流计算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指出目前常用的凝析气井垂直管流计算方法存在未考虑传热,动能损失,温度分布计算等缺点;考虑上述因素及其它条件,根据气体稳定劝能量方程和传热原理,推出了凝析气井井筒微分压力迭代垂直管流诸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价本文提出的观点,对几个压力恢复试井进行了分析,为论证露点压力以下生产井的反应特性,研究了广范的试井结果。描述了各种试井,得到一致的定量资料的方法。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验证了油田数据;第二,我们考察了多流速试井;第三,我们考察了非压裂井和压裂井;第四,我们分别考察了投产不长的井和长期生产的井;第五,考虑了衰竭和循环两种开发方式;第六,把压力数据与相渗透率和PVT数据联系  相似文献   

13.
注甲醇段塞解除凝析气井近井带堵塞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反凝析积液和水锁严重影响深层低渗透凝析气井产能的问题,基于室内实验,研究了先注甲醇段塞然后再注干气吞吐来解除反凝析积液和反渗吸水锁提高气井产能的机理和效果。实验测试了甲醇与地层水的配伍性、甲醇注入后地层水的饱和蒸气压和矿化度变化;利用RUSKA长岩心驱替实验设备,使用2个回压阀动态建立反凝析油饱和度,完成了先注甲醇段塞解除水锁,然后注干气吞吐的长岩心实验,测试了注甲醇前后的相对渗透率变化和注入压差的变化。研究表明,甲醇的注入使地层水饱和蒸气压升高,地层水矿化度降低,能与地层水完全互溶;水锁的存在增加了注甲醇的压差,甲醇的注入使注气吞吐的压差降低,从而提高了气井产能。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含水凝析气井注CO2消除近井带反凝析污染的相态机理,基于气液液三相相平衡热力学理论,并结合PR状态方程、HV混合规则和活度系数模型,建立CO2-烃-水相平衡热力学计算模型及评价方法。并对一个实际含水凝析气井注CO2吞吐的相态机理进行评价,研究CO2注入时机对反凝析液饱和度、采收率曲线和CO2注入量对反凝析液饱和度、采收率、露点压力及凝析液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最大反凝析压力之前CO2吞吐效果更好,注入量越多效果越好;不同注入时机,凝析液采收率曲线都会出现中间相交,都会降低反凝析液量和露点压力;相同注入量时,随注入时机的推迟,凝析液储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海洋凝析气井关井井筒温度与压力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析气井关井井筒温度分布模型属于非稳态传热问题,在压力恢复关井测试中,井筒温度分布对井底压力起着重要影响。考虑流体相变和海水段传热的影响,建立了海洋凝析气井井筒气体瞬变流动的非稳态传热温度、压力耦合的数学模型,采用解析解和数值解相结合的求解方法,实际计算时先将井筒分为若干微元段,求出该段温度,然后通过非稳态传热温度、压力耦合的分布模型再计算得到该段压力,再依次计算下一微元段的温度和压力,直到计算到井底。通过对海上某气田实例气井关井过程温度、压力分布的计算,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有效地对压力恢复测试过程中气井井口压力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6.
考虑渗透率变化的凝析气井流入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目前凝析气井流入动态预测存在较大偏差的难题,在描述储层生产状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无因次产能系数,其实质是描述了内区渗流动态对整个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对无因次内外区渗透率、无因次边界半径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储层渗流能力主要受近井区控制。实例分析证明,内区的低渗透率会急剧降低无阻流量。因此,在生产中不可忽视内外区渗透率变化对流入动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凝析气井的试井解释目前基本上仍沿用干气井的单相拟压力方法,或在解释中没有考虑多孔介质对凝析油气的吸附影响,而大量实验与理论研究表明。多孔介质吸附对凝析油、气的渗流具有较大的影响。在考虑吸附影响的凝析气井渗流微分方程和压力降落试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吸附影响的凝析气井压力恢复试井分析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表明。多孔介质吸附的影响将使试井解释有效渗透率降低表皮系数增大,气井探测半径亦将降低。对于重烃含量较高和孔隙度较低的凝析气藏。多孔介质吸附的影响程度将大得多。多孔介 质界面现象对凝析气井的渗流与试井的影响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8.
考虑吸附影响的凝析气井试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凝析气井的试井解释目前基本上仍沿用干气井的单相拟压力方法,或在解释中没有考虑多孔介质对凝析油气的吸附影响,而大量实验与理论研究表明。多孔介质吸附对凝析油、气的渗流具有较大的影响。在考虑吸附影响的凝析气井渗流微分方程和压力降落试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吸附影响的凝析气井压力恢复试井分析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表明。多孔介质吸附的影响将使试井解释有效渗透率降低表皮系数增大,气井探测半径亦将降低。对于重烃含量较高和孔隙度较低的凝析气藏。多孔介质吸附的影响程度将大得多。多孔介 质界面现象对凝析气井的渗流与试井的影响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9.
在凝析气井生产中,井筒会出现积液,导致试井资料出现异常,用以前的试井理论图版无法进行拟合解释。从数学模型表达方法上看,带积液的气井试井模型与井筒相态重新分布的气井试井模型类似,都是在井底增加了一个附加压力。从此入手,建立了带积液的凝析气井试井分析模型,加以求解,画出了其特征曲线,并对其各个阶段的流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实例分析证明,利用该试井分析模型和相应的理论图版进行凝析气藏解释,可得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温、高压凝析气井井筒动态分析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分流态综合利用垂直管流公式,根据井筒内气液比高低将凝析气井井筒动态分析分为高气液比和低气液比2种情况,结合气-液两相、气-液-液三相流体相平衡热力学闪蒸计算,运用状态方程模拟,对其中的偏差因子、气液界面张力、粘度等进行修正,这样考虑了多相流体复杂相态变化的井筒动态预测方法就比常规方法更适用于凝析气井,特别是对于高温、高压富含气态凝析水的凝析气井,能得到更为精确的预测结果。根据给出的凝析气井井筒动态预测模型在数值求解的基础上,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可准确预测不同时期凝析气井的井筒动态,改善数值模拟一体化动态分析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