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发育多套优质湖相烃源岩,不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油源对比难度大。针对常规油源对比方法无法有效区分不同湖相烃源岩的问题,以渤中凹陷为研究靶区,引入判别分析油源对比方法,利用108件烃源岩样品建立判别模型,判识了115个原油样品的油源,并结合成藏条件对判别结果进行合理性探讨。研究表明,利用判别分析方法筛选出的C19/C23三环萜烷、C21/C23三环萜烷、ααα-C29甾烷(20R)/C30藿烷等17个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组合,可以在多维空间有效区分渤中凹陷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3套湖相烃源岩;判别分析油源对比模型初始验证正确率达92.6%,交叉验证正确率达83.3%,提高了油源对比可靠性。该油源对比方法不仅适用于渤中凹陷,也可推广应用至其他多源供烃的含油气盆地。  相似文献   

2.
塔东南坳陷江尕勒萨依构造带杨叶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且已成熟,是该区的主力烃源岩.通过对江尕勒萨依构造带的4块油砂及4块烃源岩样品的饱和烃气相色谱、色谱-质谱等地球化学分析,并对油、岩的沉积环境、成熟度等参数进行综合对比后认为,研究区湖相泥岩与煤系泥岩存在较大的差异,杨叶组湖相泥岩母源为高等植物与低等生物混源,杨叶组与康苏组煤系泥岩则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艾沙汗托海与其格勒克油砂同源,源岩为杨叶组发育的湖相泥岩;推测研究区存在近源油气藏,可能发育以艾沙汗托海为代表的近源垂向运移和以其格勒克油砂为代表的近源侧向运移2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煤岩生物降解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证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塔里木盆地煤岩及显微组分中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表明,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稀烷烃、萜烷系列以及甾烷系列中均检测出一些代表煤岩发生生物降解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正构烷烃呈双峰分布,且∑n-C21-/∑n-C22+>1.0,同时检测出较丰富的三环二萜烷、四环二萜烷以及C32—C34苯并藿烷系列化合物。在低成熟样品中,甾烷C29-5αββ/(ββ+αα)值为0.59。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推断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煤系曾遭受较强烈的生物降解。煤岩遭遇细菌微生物降解时,最先降解的是惰质组,其次为镜质组,而壳质组中的正构烷烃不易受到细菌微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混源油定量识别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标志物特征显示梨树断陷明显存在2种不同成因原油及其混源油。生物标志物质量分数与相对丰度变化特征表明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和甾烷化合物参数均不适合梨树断陷混源油的定量判识,倍半萜参数能良好地展示混源油中混合比例的变化特征。利用C15重排/8β-补身烷参数的生物标志物质量分数配比计算的方法,计算了梨树断陷混源油中两类不同原油的混合比例,由此建立了梨树断陷混源油混合比例定量识别图版。根据图版识别的混源油混合比例,判断八屋地区混源油中来源于营城组下部烃源层的原油质量分数主要在2%~30%之间,原油层位越浅该类原油混合比例越高;七棵树和太平庄地区混源油中来源于营城组下部烃源层的原油质量分数分别在37%~60%和34%~50%之间。上述混合特征暗示梨树断陷混源油区西侧营城组下部烃源层来源油混入程度有限,东侧该类原油混入程度相对较高。上述混源分布特征为清晰认识梨树断陷不同类型原油的分布与运聚特征提供了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5.
珠一坳陷惠州西凹混源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的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分析表明,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存在两套有效的烃源岩。源自始新统湖相烃源岩的典型原油具有丰富的C304-甲基甾烷和相对较低的双杜松烷化合物(T)特征。与之相反,源自渐新统恩平组的典型原油则具有高含量的双杜松烷化合物(T)、高Pr/Ph比值以及相对低含量的C304-甲基甾烷。然而,绝大多数原油的化学组成特征与那些未知烃源岩不相匹配,而与这两套烃源岩的混合特征相一致。其油源对比结果表明,西江24-3、西江24-1原油主要来自西江24洼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岩,而西江30-2原油主要来自西江30洼文昌组烃源岩。原油的化学组成受洼陷内烃源岩组合的控制,且油气具有近源成藏、短距离运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原油的族组成、碳同位素、饱和烃和芳烃地球化学特征的剖析,查明苏桥-文安地区原油中不仅存在煤成油,而且存在由煤成油与下第三系原油混合而成的混源油。煤成油表现出饱和烃含量极其丰富、Pr/Ph值高(大于2)、三环萜烷以低碳数(C19~C21)化合物占优势并有递减变化趋势、C24四环萜烷丰富和伽马蜡烷含量低等地球化学特征。下第三系原油与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恰恰相反,Pr/Ph值低(小于1)、低碳数三环萜烷含量低并有递增变化趋势、C24四环萜烷的含量不高和伽马蜡烷含量相对丰富。混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介于煤成油与下第三系原油之间,但参数值受控于端元油混入的绝对含量。在以上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冀中坳陷煤成油、下第三系油和混源油的识别指标。  相似文献   

7.
东营凹陷油源特征分析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东营凹陷油气丰富,发育了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四段两套有效烃源岩。根据烃源岩及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凹陷内各油田的石油来源。将东营凹陷已发现石油划分为沙三型、沙四型及混合型,认为:南斜坡地区原油主要来源于沙四段烃源岩,凹陷中部及北部油田的原油主要源于沙三段或为沙三段、沙四段的混源油;凹陷周边油田的原油大多数来源于沙四上亚段烃源岩,大致呈环状分布于凹陷边部;凹陷中部油田的原油以沙三型为主。各供油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油气环绕生油洼陷呈环带状分布。图4表1参8  相似文献   

8.
松江盆地白垩系发育大砬子组和长财组两套烃源岩。通过对烃源岩及原油进行常规有机地化分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测试,研究了烃源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油源关系。有机地化分析表明,其白垩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Ⅱ1-Ⅱ2型有机质,低成熟-成熟。大砬子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大,长财组次之。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表明,白垩系部分烃源岩和原油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生物降解作用。长财组烃源岩可分为3类,第Ⅰ和第Ⅱ类生烃母质以高等植物为主,为偏氧化的淡水和微咸水沉积,第Ⅲ类伽马蜡烷和β胡萝卜烷含量丰富,为咸水环境沉积。大砬子烃源岩为咸化的还原环境沉积,生烃母质为混合源。经油源对比表明,长财组下段原油来源于长财组第Ⅰ类烃源岩,长财组上段原油来源于第Ⅱ类烃源岩,而偏还原的大砬子组原油来源于大砬子组上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9.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烃源岩评价及油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腾格尔组和阿尔善组是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主要的生烃层位.对巴72×井烃源岩评价表明,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整体达到中等一好级别.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和Ⅱ1-Ⅱ2型为主,但烃源岩成熟度不高,整体处于未成熟—低成熟热演化阶段.原油色谱—质谱图和生标参数对比均表明.阿尔善组原油主要来源于该组烃源岩,为该组自生油气.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天山西端的艾克提克群是卷入南天山造山带的一个重要的岩石地层单元,其与相邻地层单元均以断层接触,以往根据在其灰岩和砂质灰岩中发现的Pseudostaffella sp,Profusulinella sp和Fusulinella sp将其归属于上石炭统,我们的放射虫化石发现于托什罕河上游的哈拉道克剖面,主要包括Allbaillella undulata Deflandre,Al-baillella paradoxa Deflandre,Albaillella sp.aff.A.paradoxa Deflandre,Albaillella sp.cf.A.deflandrei Gourmelon Albaillella sp,Albaillella excelsa Ishiga,Kito and Imoto(?),Belowea variabilis(Ormiston et Lane),Callella cf,C.parvispinosa Won,Entactinia cf.E.tortispina Ormiston et Lane,Entactinia aff,E.tortispina Ormiston et Lane,En-tactinia variospina Won,Entactinia sp,Eostylodictya rota(Won),Latentifstula impella(Ormistone et Lane)(?),La-tentifistula turgida Omiston et Lane,Latentifistul.idae gen.et.sp.indet和Polyentactinia cf.aranea Gourmelon。其中。Albaillella excelsa Ishiga,Kito and Imoto(?)的时代为晚二叠世(存疑),其余可以划分出早石炭世早期和晚期两个放射虫化石组合;前者以Albaillella undulata Deflandre,Albaillella paradoxa Deflandre和Albaillella sp.cf.A.deflan-drei Gourmelon为代表,后者以Eostylodictya rota(Won)为代表,这是艾克提克群中首次发现放射虫化石,同时是在中国南天山首次发现晚二叠世放射虫化石,也是中国南天山最西部的放射虫化石点,具有重要的地质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累托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差热等多种手段分析,发现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某些层段沉积砂岩中存在累托石粘土矿物,但其不是伊利石层和蒙脱石层完全按1:1规则交替排列的典型累托石,可称“似累托石”。该累托石属于沉积-成岩作用成因,是在pH值为4~5的弱酸性水介质、120℃左右或更高一些的温度条件下,由钙蒙脱石加积转化而成的钾累托石。累托石的研究成果对于地层划分与对比、储集层物性及油气藏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β-胡萝卜烷是一种全饱和的C40双环烷,常用来指示强还原湖相沉积环境。在塔里木盆地古隆1井奥陶系海相地层中检出了高丰度的β-胡萝卜烷与γ-胡萝卜烷,表明有机质形成于强还原、厌氧沉积环境。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有机质曾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且具有较高的C28甾烷含量(28%~31%)和伽马蜡烷含量m(G)/m(C30H)=0.29~0.39),三环萜烷中以C23为主峰,具有与中-上奥陶统和寒武系烃源岩不相一致的特征。指示了台盆区除了目前已发现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外,在古城墟隆起或满加尔凹陷西南坡的下奥陶统或寒武系存在一套形成于强还原水体分层的厌氧沉积环境的烃源岩,并向古城墟隆起发生过供烃过程。  相似文献   

13.
巴彦浩特盆地是在早古生代早期的秦、祁、贺三叉裂谷系交岔带发育起来的复合-叠加型盆地。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构造位置和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使盆地发育了丰富多样的构造样式:压缩构造样式主要有叠瓦状冲断层、背冲、对冲构造组合、牵引背斜、滚板构造等;伸展构造样式主要有铲形正断层与掀斜断块、反向断层与滚动背斜、“垒-堑”构造等;走滑构造样式主要有花状构造、雁列断层等;另外,还有与重力等其它因素有关的构造样式发育,如压实构造、底辟构造等。不同的构造样式伴生有不同的油气圈闭类型,综合分析石油地质条件认为:黑汕托-通古楼背斜构造带为最有利构造带,阿门子-查汗背斜构造带次之,并预测该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4.
15.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台盆区寒武系-奥陶系,它既可以作为油气的储层和源岩。也可以作为油气的盖层或遮挡体。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于碳酸盐岩台地相和斜坡相之中,其中开阔台地及台地边缘坡折带的生物碎屑滩和砂屑滩、局限台地的自云岩坪是主要的储集相带。潜山溶孔溶洞型自云岩、石灰岩及礁滩复合体中的生物碎屑灰岩、砂屑灰岩、鲕粒灰岩、礁灰岩以及潮坪自云岩是主要的储集岩。寒武系-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都发育有较好的碳酸盐岩烃源岩。根据油气的分布与聚集特点,对碳酸盐岩油气藏作了分类。论述了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前景和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由于原油中氮化物含量低且组成复杂,在用仪器分析其特征之前需要进行浓缩和预分离。采用柱液相色谱对塔里木盆地原油样品中的含氮化合物进行了分离,首先用中性氧化铝将原油分成饱和烃,芳烃和富氮馏份;然后用硅酸将富氮馏份进一步分离,得到了中性吡咯氮,和碱性吡啶等馏分。  相似文献   

17.
应用黄金管热模拟方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稠油、正常原油和高蜡原油3种不同类型海相原油热解过程的气态烃产率、碳同位素特征。塔里木盆地3种不同类型海相原油具有相似的生烃过程,随着热解温度的增高,甲烷产率不断增加,C2—C5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生烃量上,高蜡原油具有最高的总气态烃产率,为464mg/g油,而稠油具有最低的气态烃产率,为316mg/g油。在同位素演化过程中,δ13 C1值先变小后变大,δ13 C2值、δ13 C3值在温度大于420℃以后均呈现逐渐变大特征。使用Kinetics软件,计算了3种不同类型原油总气质量生成活化能。在频率因子为1.78×1014 s-1的前提下,3个原油气体质量产率的活化能分布较窄,范围为56~66kcal/mol。相比较而言,稠油总气体质量产率活化能分布范围最宽,主频活化能最低。使用原油动力学参数,根据油气藏破坏比例系数,计算塔里木盆地塔河原油作为油相保存的地质温度范围为178~206℃。塔中隆起中深1井中寒武统挥发性油藏的存在证实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陆相原油二环倍半萜烷系列中,C15补身烷低于C16升补身烷(C15/C16〈1.0),重排二环化合物丰富。这些原油的三环萜烷以低碳数(C19 ̄C21)化合物占优势,(C19+C20+C21)/(C23+C24)〉1.4;其中湖相油以C21为主峰,煤成油以C19为主峰。五环三萜烷中普遍富含C29,C30重排藿烷和C29Ts及一个未知的C30五环三萜烷。它们有较丰富的长链类异戊二烯烃,其中煤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南天山西端的艾克拉克群是卷入南天山造山带的一个重要的岩石地层单元,其与相邻地层单元均以断层接触,以往根据在其灰岩和砂质灰岩中发现的Pseudostaffella sp.Profusulinella sp.和Fusulinella sp.将其归属于上石炭统。我们的放射虫化石发现于托什罕河上游的哈拉道克剖面,主要包括Albaillella undulata Deflandre,Al-baillella paradoxa Deflandre,Albaillella sp.aff.A.paradoxa Deflandre,Albaillella sp.cf.A.deflandrei Gourmelon,Albaillella sp,Albaillella excelsa Ishiga,Kito and Imoto(?),Belowea variabilis(Ormiston et Lane),Callella cf.C.parvispinosa Won,Entactinia cf.E.tortispina Ormiston et Lane,Entactinia aff.E.tortispina Ormiston et Lane,En-tactinia variospina Won,Entactinia sp,Eostylodictya rota(Won),Latentifistula impella(Ormistone et Lane)(?),La-tentifistula turgida Omiston et Lane,Latentifistulidae gen.et.sp.indet。和Polyentactinia cf.aranea Gourmelon。其中,Albaillella excelsa Ishiga,Kito and Imoto(?)的时代为晚二叠世(存疑),其余可以划分出早石炭世早期和晚期两个放射虫化石组合:前者以Albaillella undulata Deflandre,Albaillella paradoxa Deflandre和Albaillella sp.cf.A.deflan-drei Gourmelon为代表,后者以Eostylodictya rota(Won)为代表。这是艾克拉克群中首次发现放射虫化石,同时是在中国南天山首次发现晚二叠世放射虫化石,也是中国南天山最西部的放射虫化石点,具有重要的地质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