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哥窑率先在宋代龙泉小梅烧制成功,至南宋及元明时期成为专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历代受到世人的追捧.本文就龙泉南宋哥窑青瓷之瓷釉特征、瓷釉配方研究及其烧制工艺进行探讨,提出了宋代哥窑瓷釉敦厚丰润、玉质感强,与其釉料中的萤石矿比例、氧化钙、氧化钾等元素比例的提高有关,与龙泉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关,与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技...  相似文献   

2.
南宋哥窑瓷器是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是青瓷烧制史上一种珍贵的典范。恢复南宋哥窑瓷器的烧制的当前瓷艺界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文献研究、对龙泉窑址的考察,并结合青瓷烧制技艺进行实战研究探索,提出有效研究的三大策略,对哥窑瓷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青瓷烧制是火与土的艺术,龙窑是青瓷摇篮.龙窑烧制中最为奇妙的是龙窑窑变,青瓷窑变产品堪称瓷中一绝.本文结合历史研究和青瓷窑变情况梳理,就龙窑窑变烧制技艺青瓷窑变的情况、龙泉窑宋代龙窑窑变青瓷的成功因素、龙泉青瓷窑变烧制中几种不同情况等作简略探讨,系统阐述了青瓷窑变以及龙泉青瓷烧制中窑变的情况,对青瓷的研究和龙泉青瓷的窑...  相似文献   

4.
青瓷,因以纯粹的青绿色釉装饰而得名,是中国传统瓷器的一种。龙泉窑,始于晋代,盛于南宋,宋代六大窑系(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之一,拥有1600多年的制瓷史。龙泉窑借鉴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利用本土自然资源,探索并成功烧制了青瓷。龙泉青瓷无论从造型、釉色,还是装饰形式诸方面,都体现了追求简约美的艺术特点,不仅体现了自然古朴、含蓄内敛的审美意境,而且蕴藏了深刻的精神内韵。本文将从造型、装饰两个方面谈龙泉青瓷所追求的简约美。  相似文献   

5.
龙泉窑月白釉瓷亦称哥窑月白瓷,施釉肥厚。开片裂纹生动自然,金线装饰,更增雍容华贵之感。自宋代以来,成为人们把玩收藏之热点。文章以龙泉窑古代月白釉瓷器、龙泉窑现代月白釉瓷器、龙泉窑月白釉瓷釉研制与烧制等三方面阐述了龙泉窑月白釉瓷器的研制与烧制,对哥窑月白瓷研究与烧制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今天的龙泉青瓷,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自不必言说,关键在于把握,然挑战却不能等闲视之,必须认直对待。  相似文献   

7.
龙泉窑区古代烧制陶瓷的历史悠久,远古至唐代的龙泉窑青瓷其审美发展,造型由古朴单纯转向端庄象形,装饰日臻完美。五代两宋元明时期龙泉青瓷之审美发展,四朝为朝廷烧制青瓷,以朝廷高标准严要求烧制青瓷,促进了龙泉青瓷审美艺术的代代发展。文章结合历史史料和时代发展的历史进行研讨,较好地阐述了龙泉窑青瓷审美艺术的发展,对龙泉窑的历史研究和审美艺术研究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量的事实考古研究证明,哥窑在龙泉,但青瓷人如何弘扬哥窑传统,深入研究烧制出理想的哥窑瓷,难度颇大,本文针对考古研究、实践探索,针对哥窑烧制的难点提出了积极的对策,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代哥窑瓷以厚釉开片而闻名,据古书记载,哥窑开片形状互异,但罕见有形似"百极碎"、蟹爪纹。本文结合几十年的兴趣、学习和烧制探索,将成功研制瓷釉并烧制出"百圾碎"的过程,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进行总结,对青瓷研制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少华 《中国陶瓷》1999,35(4):36-39
(一)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龙泉窑是一个历史久长,影响深远的窑系。从南朝到清初的一千五百多年的制瓷史使得龙泉窑闻名中外,人们在对龙泉青瓷津津乐道时总是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宋代龙泉窑的产品上。其釉面细腻,光泽柔和,釉色青翠,令人有玉的感觉。因此这一时期被考古界、陶瓷界公认为是龙泉窑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龙泉青瓷的特点是除全面继承和完善“越窑”的工艺技术和传统风格外还创造性地烧制成了“粉青”、“梅子青”等青翠如玉的釉色。从而奠定了成为宋代名窑的基础。宋代龙泉窑青瓷以釉色美而著称。南宋时期的龙泉窑特别讲究青釉…  相似文献   

11.
从龙泉窑区云和出土的西晋青瓷虎子和水盂看,龙泉窑当时烧制技艺在一部分窑口已经达到与越窑、瓯窑相近的水平。只是在瓷釉上色泽偏深,造型上偶尔出现较为粗疏之处,但龙泉窑青瓷在西晋时期已经较为成熟。文章以龙泉窑西晋青瓷虎子和水盂,与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同类青瓷器物进行比较,阐述龙泉窑青瓷西晋时期的自身特点,对研究龙泉窑西晋青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青瓷烧制文化奠基于两汉,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考古表明,龙泉窑青瓷在这一时段中已初露头角。对龙泉青瓷源头的探索,对龙泉窑古代青瓷烧制历史研究,已成为当前人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文章以考古事实为依据,就龙泉窑史前烧制遗址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龙泉窑区青瓷生产情况作简要探讨。文章对龙泉青瓷烧制历史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龙泉青瓷初创于五代式微于明清,是我国历史名瓷。龙泉青瓷执壶造型优美,功能多样,是龙泉青瓷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具之一。为探究历代龙泉青瓷执壶的造型与功能之间的联系及其演变过程,对搜集到的龙泉青瓷执壶资料根据其造型特征分类整理。运用个案研究、文献分析法、图表数据可视化等方法,总结出龙泉窑盛酒执壶与盛水执壶的造型特征,及两类执壶的造型演变过程,并验证龙泉青瓷执壶造型布局的合理性。为龙泉窑器物造型研究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前言浙江是我国青瓷的著名发源地。根据对出土文物的考察,在中国瓷器史上浙江青瓷出现的时间最早,从汉代上虞等地烧制成功瓷器以来,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名窑迭出,晋代瓯窑有“缥瓷”之称,唐代越窑有“千峰翠色”之誉,南宋官窑、龙泉哥窑和弟窑有“青翠如玉”之感,早已誉满海外,闻名世界。唐宋以后,越窑和龙泉窑青瓷大量行销海外,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青瓷的烧制工艺,是我国瓷器史上一个伟大的成就。研究浙江古代青瓷工艺的发展对研究我国陶瓷工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作者在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帮助下,对浙江古代青瓷和窑址作了大量的考察,并综合有关论文(1~10),对浙江古代青瓷工艺发展过程中某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瓷器的发明,从青瓷开始。从商周时期我国出现的由陶到瓷过渡的原始青瓷,到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的浙江烧出成熟的青瓷,发展到宋代青瓷的髙峰,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农耕手工业时代,历史上每一个时期的窑口,对青瓷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研发创造,进步与发展。都是以提髙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地。宋龙泉窑继南方青瓷越窑体系,于南宋中期以后,青瓷出现了质的飞跃。成功的烧制出了薄  相似文献   

16.
龙泉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之一。南宋龙泉窑青瓷以高雅的艺术和青翠如玉的釉色而闻名于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龙泉青瓷艺术风格与制瓷工艺的角度入手,就南宋龙泉窑青瓷的艺术风格特点和制瓷工艺等主要问题进行研究,试图探讨并揭示龙泉青瓷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7.
<正>陶瓷最早出现为青瓷,黑釉瓷是东汉时期在青瓷基础上烧制成功的一个瓷种。黑釉瓷的呈色剂是釉料中含有氧化铁,当氧化铁含量在8%左右时,釉层适当加厚,就能烧制出纯正的黑釉瓷。黑釉瓷本为民间用瓷,宋以前不为上层阶层所重,宋代因斗茶的需要,"茶色白,宜黑盏"黑瓷才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品种渐渐流行开来,南北窑口竞相烧制黑釉盏,引起一轮黑釉器的烧制风潮。"北宋定窑黑瓷,造型精巧,在蔳胎上施漆黑莹润的黑釉,再以金彩绘出花纹或镶金口作为  相似文献   

18.
龙泉窑始烧于北宋前期,是宋代八大窑系(北方的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建窑)之一。龙泉窑烧制的青瓷,既借鉴了越窑、瓯窑、婺州窑的烧制技术,又融合了“南艺北技”,是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具有极高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品。  相似文献   

19.
哥窑千年,历史上谜团多,争议多。现代考古事实表明,文献记载的哥窑在龙泉,龙泉窑南宋初在朝廷专设的几座窑场里创烧了哥窑,以开片、黑胎、器型端庄为典型特征的哥窑从此成为历代仿烧历代受人追捧的瓷器。文章以历史文献和考古事实为依据阐述了哥窑在龙泉成功诞生的九大因素。对古哥窑研究、对宋代龙泉窑研究均匀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古陶瓷化学成分数据库中检索出近200个浙江地区始于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以及随后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和越窑、官窑、哥窑与龙泉窑青瓷等胎、釉的化学组成及烧成温度数据,分别进行了计算和处理。从而对浙江地区古陶瓷工艺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指出它们胎、釉在组成上的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承启关系以及烧成温度的变化规律和炉窑改进的关系。 利用Bayes 多类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官、哥窑瓷胎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处理。所得的两类青瓷的判别函数为: △S=0.86X-2.43Y-47.82 式中:X,Y分别为瓷胎中SiO_2和Fe_2O_3的质量百分数。利用上式即可区分两类在外观上十分相似的著名青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