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物质环境的变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承载空间面临严峻的挑战,亟待探寻文化与物质遗存,并进行活化研究。本文以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伍家沟村为例,从现状分析入手,得出其"物质空间难现历史风貌""文化空间逐渐走向衰微"的现状保护问题。尝试以空间探寻与空间句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识别丹江口市伍家沟村的记忆场所,激起村民的集体记忆。根据村落记忆场所的识别结果,从"加强记忆场所的空间联系""构建记忆场所的空间谱系""保护记忆场所的生活场景"三个方面,提出非遗视角下村落记忆场所的规划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2.
建筑的"场所性"不仅能引起人们对其视觉环境的关注与思考,还能从情感方面触及人们深处的记忆,使人与环境之间产生共鸣,是观者心理要素及客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从物质和精神的层面分析了成都"东郊记忆"工业建筑的空间、形态、材质及景观方面的"场所性"特点,重点探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场所性"的营造对建筑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研究现象学为基础,对创建具有场所精神的景观环境进行了探讨,指出景观中"场所精神"的重构方式可从知觉、思维、记忆等方面思考,以实现景观设计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4.
蔡凌豪 《风景园林》2018,25(3):15-24
通过梳理大学校园历史发展脉络,认为校园开放空间是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通过记忆机制存在的校园开放空间对构建师生身份认知,塑造场所精神、延续历史文脉、构建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校园的开放空间营造可分为"场所营造"和"特征营造"两大内容,分别对应校园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在分析校园记忆特征的基础上,认为校园记忆具有可建构性,从而提出校园记忆的开放空间建构的5对基本要素—"事件"与"叙事","身体"与"运动","交流"与"知识","场域"与"景物","纪念物"与"符号"。  相似文献   

5.
以在历史悠久的武汉大学规划建筑设计实践为例,提倡引入空间记忆的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对校园新旧场所的多种要素进行分析,梳理历史校园场所的空间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和情感记忆,加以提炼,作为校园更新规划及建筑设计的指导依据.空间记忆使校园新旧场所之间实现合理的衔接,不仅强调新旧场所物质环境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其历史场所意义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刘珂秀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20,36(10):35-39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7.
《建筑师》2017,(2)
建筑类型学设计方法始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自"二战"后又重新被建筑界所重视,其与历史、文化、场所有着紧密联系。本文通过对莫内欧理论著述与实践作品的研究,探讨类型学设计过程类型抽象和场所化两个阶段的设计方法,以实现建筑设计对历史记忆的延续与发展,对场所环境的整体协调以及对社会民众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过去20年的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城市遗产定义不断扩展。与此同时,文化记忆理论影响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文章基于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遗产面临转型挑战的时代背景,首先以全景式的论述梳理城市遗产保护和文化记忆两条学术脉络相互交织、影响的发展关系和历史背景,引出"文化记忆场所"的基本趋向;其次,从城市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遗产地旅游、遗产保护公众教育和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等四个纬度分析当代德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案例,印证、明晰"文化记忆场所"成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主题的发展趋势,梳理和展示文化记忆场所建构的路径和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9.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专属记忆",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体现这种"专属记忆"的场所,当人们在历史街区中就可以感受到其独一无二的场所精神.而现在大多数的历史街区却是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反而失去了其独有的精神内核.在当下,经历严峻的疫情后,经济问题变成了许多城市的首要问题,更加需要一个具有特色场所精神的历史文化街区来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文章主要以塞上老街为案例,浅析在需要旅游开发的城市历史街区中场所精神塑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场所记忆在建筑中的价值、意义和重要性,指出场所记忆对建筑的生成有着潜在和深刻的影响。建筑师需要重视场所记忆的价值,从场所记忆出发,在宏观的时空场景中进行设计操作,延续场所记忆,从而赋予建筑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最后通过对一个具体项目创作过程的介绍,阐释如何以场所记忆为基础进行具体的设计演绎操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建筑的人类学视野出发,以战争景观"设计者"的视角切入,研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中外建筑师群体对近代战争纪念这种特殊场所的设计方法,对战争"记忆景观"的选择,以及对建筑语言的使用。在此基础上,聚焦战争景观的中国"受众",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关注我国社会对中国近代战争的真实感受和集体记忆,分析中国社会大众对战争记忆的情感态度、对战争记忆景观的情感偏好与需求,探知建筑师的表达方式与大众感知反馈之间的差距,捕捉人与场景的联系。本文旨在为爱国主义情感下的我国近代战争"记忆景观"建构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于生存空间的归属感使得空间成为"场所"。这种归属感基于我们内心的感受,当情感被场所触动,场所的氛围会随之而来,包裹在我们周围,打动我们,这个场所便对我们有了意义。本文试图从"身体与行为""情感与事件""时间与记忆"三个角度来探讨在建筑设计中如何营造场所氛围,并浅谈场所氛围对当代建筑师业务范围和设计关注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场所理论应用于社区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场所是一个充满意义的空间,人们不仅使用场所,同时还进行着与场所的情感交流,从而获得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受.因为我们看到的城市、建筑和环境甚至花草树木都是有情的,所以场所也是有情的.社区就是一个场所,我们经常提到的社区意识、社区精神、社区情感空间、社区依附、社区感等概念有着与场所理论概念相似性特征.本文试图从场所理论研究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和分析其在社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而且从人对场所的真实感受、人与场所的关系出发进行社区应用研究,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表现,对当前的"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当记忆中的时光与指尖碰触的温暖相遇,而创造一个自由国度,愿时空在此刻此地,给每一个人温柔的回应. 记忆 这是一个凝结城市记忆的场所.古城墙的残壁断垣见证了内城与外城迥然不同的时空演化.我们希望模拟城墙的体量与尺度,作为城墙场所精神的延续,用厚重的体量感来唤起人们对旧城墙、旧城区的记忆.  相似文献   

15.
以汉阳历史城区为例,通过认知地图法、访谈法获取居民记忆信息,生成"城市记忆认知地图",并利用"众规武汉"平台数据得到"历史认知地图",两者叠加生成城市记忆空间,最后从整体塑造、要素提示、场所延续角度思考城市记忆塑造。  相似文献   

16.
《门窗》2019,(17)
本文通过对"HERE CITY"深入剖析,从场所、空间、材质等方面,分析其对城市记忆空间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表现与塑造。  相似文献   

17.
刘豫  胡纹  冯立文  郭宇  李娜 《重庆建筑》2021,20(2):12-16
城市的文化复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核心议题,近年来,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公众史学"研究方法也被引入到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领域.该文首先对"公众史学"理论的起源、本质、发展进行简述,其次筛选其中"公众记忆"的概念,从场所观察的"内在性"与"外在性"、街区空间的"内侧"与"外侧"、图式再现方式的"形而下"与"形而上"三方面,探讨其与"城市记忆"概念间的差异.最后,依托国内设计实施案例,探索性地提出"四轴文化定位法"——"公众史学"与"CRS模式"下街区文化定位方法,并在"公众史学"理论框架内,探讨其在城市街区空间构成要素中的应用模式与方法,以期对街区尺度下的城市文化复兴规划与设计的"中国之路"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当代高等校园中场所精神的营造,从高校文化、高校建筑、高校景观及高校中的空间尺度等方面为切入点,分别对其与场所精神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试图从传统建筑中汲取特定的场所精神。由于校园扩大规模的需求,对传统校园的更新也是今后传统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新建校区还是对传统校区的更新,必须要平衡诸多矛盾,一方面要通过对场所文脉与地域的回应来获得贯注其中的"记忆",另一方面也通过发展场所新的用途和活动赋予其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9.
在论述场所记忆、场所精神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低干预景观对于延续场所记忆的作用以及方法,以场所记忆为引导,通过分析空间、物质结构、行为模式几个因素,以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和美国拜斯比公园以及美国达拉斯城市为例,阐述了用低干预景观手法去延续场所记忆、重构场所精神的方法,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体验需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空间"的概念和功能的阐释,以重塑历史记忆的"空间"为切入点,借助融侨曲江观邸项目独特的设计背景,阐述了如何将空间设计成能承载历史记忆的场所。通过对项目设计过程的解析,分析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在设计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